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09)
期刊(357)
图书(132)
学位论文(39)
视频(14)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09)
期刊 (357)
图书 (132)
学位论文 (39)
视频 (14)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4)
2014(581)
2013(115)
2011(89)
2010(69)
2009(54)
2008(36)
2006(18)
2005(3)
2004(6)
按来源分组
中国食品(13)
中国烹饪(9)
消费(6)
岭南文史(3)
财会月刊(财富文摘)(1)
北京档案(1)
潮商(1)
成才与就业(1)
中国葡萄酒(1)
时尚旅游(1)
潮州木雕独放异彩
作者:易冉  期号:第1期 来源:财会月刊(财富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潮州  中国艺术研究院  工艺美术品  潮汕地区  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收藏价值 
描述:潮州木雕是潮汕地区的著名工艺美术品,“中国四大木雕”之一,是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小众收藏品,并不是所有的潮州木雕都值得收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坚平介绍,手工制作的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金钗记》与潮州
作者:陈历明  期号:第4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金钗记》  潮州  正字戏  戏文  《荔镜记》  南戏  客家方言  剧本  明代前期  中州音韵 
描述:暂无
潮州人,福建祖”
作者:陈友义  期号:第4期 来源:寻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  潮州  潮阳  移民  陈元光  潮汕人  澄海  始祖  潮汕地区  潮安 
描述:,主要是从中原南下福建,再
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与清淡为主的广州潮州菜不同,浓郁酥香的野味和家禽使客家乡味十足。 客家人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以油重味浓、高热量、高蛋白菜肴为特点。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见长。客家人常年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
潮州学与客家学刍议
作者:冷东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韩江流域  “客家学”  海外移民  潮汕地区  潮州  行政区划  饶宗颐  粤东地区  州学  经济协作 
描述: 引言 回顾粤东地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潮州人和客家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股来自中原的移民浪潮,沿着不同的路线移居粤东的北部山区和南部滨海平原,并与这里原住民的后裔交融,形成了具有独特方言、风俗和心态的客家人和潮州人两大群体。
台北101 传承粤菜老味道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9期 来源:BOSS食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專業人語:客家美食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孫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建國方略》中談到飲食文化時說:「烹調之術本於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是表明文明進化之深也。」他又根據對國際情況的了解指出:「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山先生作此論斷雖
潮州木雕工艺鉴赏:以中国客家博物馆藏潮州木雕隔扇为例
作者:陈靖云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工艺  木雕  潮州  中国  馆藏  客家  鉴赏  雕刻艺术 
描述:木雕是用锋利的手工工具在木料上进行艺术创造的雕刻艺术,它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属“精细木工”,是以雕刻材料进行分类的著名“民间工艺”。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民俗、文化、资源条件不一,工艺各有侧重,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最为著名的“中国四大木雕”就有潮州木雕,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泰荣邀您一起打造新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泰荣新客家用餐环境舒适。本报记者朱金赞 摄 泰荣新客家路线图。 泰荣度假村路线图。 草原香猪。 本报记者香金群 摄 ■本报记者香金群 广 文 提到泰荣度假村这个名字
地域社会史研究中的族群问题——以“潮州人”与“客家人”的分
作者:陈春声  期号:第2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福佬  潮州  族群  嘉应州 
描述:概念被使用;族群问题的核心是文化或“教化”,而不在于血统。与“身份”和“认同”有关的社会心理内容,在关于移民社会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客家”或“福佬”作为“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其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正统性或纯洁性,而是植根于语言、民俗等文化方面的基础;所谓“族群”的认同,实际上是“文化”的结果。饶先生所表达的有关族群分类的观念,是以对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高屋建瓴的把握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