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黄酒拟出标准 不能加食品添加剂
-
作者:肖佩佩
期号:第3期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艺标准 广东省 食品添加剂 黄酒 食品安全 饮食搭配 生产历史 客家菜
-
描述:吃客家菜、喝黄酒,在东莞,这样的饮食搭配屡见不鲜,广东黄酒生产历史悠久,但如何保障黄酒的安全呢?日前,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位《广东黄酒(征求意见稿)》(简称《广东黄酒》)公布,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黄酒制作工艺标准:不能添加非发酵产生的物质.
-
客家盐焗鸡
-
作者:江初昕
期号:第10期
来源:中国保健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盐焗鸡 客家人 国内外 风味 生活 宰杀 食盐 烹制
-
描述:客家盐焗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方法名闻国内外。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频繁变换住所,难以安居,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陶罐盐包中,等到了搬迁地后,打开陶罐再烹制食盐中的整鸡。无意中,客家人发现用盐焗过的鸡做熟以后味道十分鲜美,非常好吃。
-
五华民间建屋“上梁”及“包跳”习俗
-
作者:张泉清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华 民间建屋习俗 “上梁” “包跳” 仪式 工序
-
描述: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第一部大型客家文化典籍客家研究文丛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5期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客家学研究 出版社 出版理念 典籍 文化底蕴 精心策划
-
描述: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客家学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其理论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基于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出版理念,经过近两年精心策划、认真制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初陆续推出“客家研究文丛”。
-
论筝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
作者:王冠
期号:第6期
来源:音乐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筝 历史 发展 变迁
-
描述:秦筝传入中原,赵、郑、楚、吴相继流行,后来随着客家人的三次大迁陟,筝又传至闽、粤。流传至各地的筝乐,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长期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除了在地域上的传播不断扩大,它本身的外形与制作在我国古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
-
一品盐(火局)鸡 味绝热销赚大钱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创富指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肉鸡 盐 绝热 产品特点 现代科技 白条鸡 三黄鸡 违禁品
-
描述:一、产品特点:采用优质白条鸡(肉鸡、蛋鸡、三黄鸡等均可制作),在原有正宗广东梅州客家盐(火局)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融入现代科技,将传统盐(火局)改为卤水卤制,加入多种中草药香料调料(不含大烟壳等任何违禁品),经过洗、腌、煮、焖、晾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独创了“二次增香”和“飘香”工艺.
-
客家小吃多滋味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滋味 小吃 旅游景点 客家人 美食 特产 风味
-
描述:雁南飞茶田围龙贪府是一间以经营客家菜为特色的旅游景点食府,主打的就是地道的客家美食。客家山区因为特产的缘故。品类虽然不算太丰富。但那些取自山野的食材及传统的制作方法。体现着客家人质朴的情怀,别有一番风味。
-
客家人家
-
作者:潘思章
期号:第8期
来源:今日重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客家人中的大姓,他们的祖先是在公元1711年从广东迁徙来的。客家人一向以勤俭朴素、聪慧能干、吃苦耐劳著称;颜氏族人对新事物敏锐,能与时俱进。他们从银器制作业,逐渐转变到开染房、糟房和行医等,多业并举。随着银器业的衰落,颜氏族人又纷纷转向麻布编织业。
-
2013印花税票绘画创作随谈
-
作者:徐志坚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同事,也是我的研究生弟子,对我的画风和艺术主张很了解,绘画理念也与我相承,所以配合起来很和谐,尽管他们对我新研发的材料技法还有所陌生.
-
六堆邱国桢情诗研究
-
作者:邱春美
期号:第25期
来源:大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堆 邱国桢 情诗
-
描述:慨万分,所以写下如此情诗以抒情怀。这些情诗多以连章体形式出现,有引用〈诗经} (爱情诗居十之八的经典)内容而作,流露作者真性情、不虚矫之面貌,技法亦高明,颇让人低回赞叹不已。诗,以吟咏情性为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