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43)
期刊(197)
学位论文(12)
视频(8)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43)
期刊 (197)
学位论文 (12)
视频 (8)
图书 (4)
按年份分组
2015(8)
2014(277)
2013(133)
2012(115)
2011(82)
2009(62)
2008(52)
2007(38)
2004(5)
2000(2)
按来源分组
美食(3)
神州民俗(2)
大江周刊(生活)(2)
雨花·青少刊(1)
海峡旅游(1)
中国食品(1)
现代青年(细节版)(1)
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1)
中外房地产导报(1)
消费(1)
“客家名城”入目来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徐丽芸特约记者傅亮 一座座客家围屋修葺一新,各显特色欢迎八方宾客;客家民俗文化载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多样艺术形式展现其魅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处处彰显客家元素和气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日益红火,富了农民口袋,带来经济效益……走进龙南,一座“客家龙南”、“客家名城”清新入目而来,令人陶醉。
新会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外景。仅存的泥砖屋尤显珍贵,成为客家村的象征。 周运娇见证了客家村的沧桑巨变 外来媳妇中的佼佼者——李兴琼正在劳作 【天下客】  有句俗语说 ,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天和村、同和村、会城绿护屏村都有很多客家人建造的泥砖屋,可以
乐观客家女的移民生活
作者:郑直 思远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郑丽如和丈夫以及儿子一起幸福合照,虽然经历过一次婚姻失败,但是重新振作的她,再一次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郑丽如同班里正在上中文写作的不同族裔学生一起,孩子们在中文学习上的显著进步让她很是高兴。思远拍摄 今年40多岁的郑丽如,甫一见到她,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是一个13岁男孩的母亲。与许多早年从
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 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发展客家文化产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张新雄(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专家顾问、广东动漫城副总经理): 目前梅州市的动漫产业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动漫专业人才稀缺,动漫市场链条模糊,市场化集群运作尚未出现。梅州的动漫企业也屈指可数,就是汉唐(细哥子细妹子)、盛唐(客客龙)这几家。加上地处山区,交通仍显不便,人才仍在外流,梅州自身的客家文
论客家山歌的和谐之美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廖小凤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起,唱出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闽粤台湾,湘赣川滇,都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客家山歌的旋律。它以那难以名状的奥妙留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普通的客家人对自然环境以及人自身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客家猪倌的龙门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胡怀军 1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乡村猪倌,养了两年猪,亏了8万元。 而今,他创办的龙树门业已经成为央视上榜品牌,龙树钢木门销量占据华南第一、全国第二,每3分钟,就有一套龙树门卖出。他的目标是:争做中国门业第一,跻身全国500强。 从客家猪倌到门业骄子,邓树生谱写了一段蜕茧成蝶的龙门传说。一路走来
“疯子”般痴迷客家曲艺的奇才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伟东(右)在辅导徒弟排练相声《老有所乐》。 姜昆题词勉励李伟东。 ●本报记者何碧帆实习生梁珍女 他被徒弟们戏称为“非人”,不仅因为他非一般的才学,非一般的毅力,更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对曲艺艺术非一般的痴迷与追求。这种追求,没有任何功利与世俗的因素,有的只是自己的爱好和对实现自我
试论三明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廖允武 廖允鸣 三明是客家地区,其中的宁化县石壁村,是海内外客裔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摇篮”,周围的县区,亦大多已被专家论证纯客县或半客县。三明又是盛产山歌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先民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
客家山歌演绎民间情与爱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山歌,便是坪地民间文艺重要而有特点的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坪地客家人特爱以各种歌谣抒发感情。坪地客家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等等。人们用山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慨。也有针砭时弊的,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唱。$$月光光,月光光,船来等,轿来扛,扛得姐姐扛姐丈。月
深圳最早的客家围堡
作者:贾少强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建筑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如今仍矗立在坑梓的46座客家围堡,就是坑梓当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无字纪念碑。它们是当年客民经济实力、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记录……$$如果有人问你,深圳的客家围屋哪里最多?第一座客家围屋在哪里?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就是坑梓。$$据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