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95)
期刊(994)
图书(398)
学位论文(169)
视频(68)
会议论文(35)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95)
期刊 (994)
图书 (398)
学位论文 (169)
视频 (68)
会议论文 (35)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69)
2014(1581)
2013(301)
2012(350)
2009(147)
2007(85)
2004(15)
2002(3)
1999(5)
1996(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423)
其它(305)
烹调知识(15)
中国食品(13)
美食(7)
餐饮世界(3)
艺苑(1)
BOSS食尚(1)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1)
帕米尔(1)
清代陆丰地区客家人移民台湾探究
作者:冷剑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陆丰  台湾  客家  移民 
描述: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民间族谱、碑刻、契约文书、口述史资料等,辅之以其他文献材料,以及大陆和台湾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试图重构清代陆丰地区客家人移民台湾
试论台湾21世纪初国民中学国文科之课程纲要
作者:杨亚美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  二十一世纪初  国民中学  国文科课程纲要 
描述:国中部分作讨论,以下称《国中国文科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蓝图,因此分析课程纲要的内容,可以清楚地揭示学科的课程理论取向、课程理论与实施等建议对课程的成败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借探究台湾国民中学国文科之课程纲要,来作为澳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借镜。
明清粤东石窟河流域的社会变迁与对台湾的移民垦殖
作者:夏水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  石窟河  客家  移民  台湾  原乡 
描述:区,属于纯正的客家地区,处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区,故常常被称为“粤东”。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一区域的开始有人移民台湾,到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高峰。清代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移民台湾,除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徐傍兴与台湾六堆客家发展
作者:宋美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徐傍兴  六堆  客家文化  客家  台湾 
描述:青少棒以及青棒冠軍,替我國爭取無尚的光榮。徐傍興一生影響臺灣六堆客家發展甚巨,推動棒球運動對國家貢獻良大。
為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針對徐傍興個人生涯歷程,進而研究其對臺灣六堆客家之作為,最後,論述徐傍興對臺灣棒球運動與臺灣客家文化所產生之影響;在文獻回顧方面,本論文將徐傍興之相關資料做一分析整理;對臺灣六堆客家相關之學術論文、專書等區分成三個時期探討分析;在研究途徑方面,本論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內在研究途徑」和「外在研究途徑」,探討徐傍興對於六堆客家發展之影響;在研究方法方面,則採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深度訪談法」,實際走入徐傍興所居住過的夥房屋、美和中學、美和技術學院以及位於臺北的徐外科醫院,驗證所蒐集之文獻,並訪談與徐傍興生前接觸之人士,獲取第一手資料。接續於本文中,對於徐傍興成長發展過程做詳細之探討、並針對目前之六堆客家之政治、經濟分三個時期探討;六堆客家之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做系統性之分析整理。最後,論述徐傍興對於臺灣六堆客家所作的貢獻與影響,進而論述徐傍興對臺灣棒球運動以及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之影響。
蓝博洲创作研究
作者:吴妍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台湾  左翼书写  客家书写  历史书写 
描述:左翼从困境到复苏的理想之路;蓝博洲于台湾客家族群书写场域中的突破与创新,融入自我对族群的认知与认同,推进台湾客家族群从边缘倾向中心的颉颃之旅;以历史报导文学为个案,蓝博洲在书写台湾历史时笔法与视角
丘逢甲诗“沧海”意象研究
作者:任聪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丘逢甲  台湾  意象  沧海  《岭云海日楼诗钞》 
描述:感的研究者尚少。台湾辅英科技大学丁旭辉先生撰文从丘逢甲诗作中“沧海”意象入手探索丘逢甲内渡后的心境,虽在丘诗意象研究领域颇有开辟之功,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正确。他提出丘诗“沧海”意象主要是指代台湾
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後的追索
作者:林正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  客人  粤人  土客冲突  闽粤关系 
描述:由於客方言人群的流寓與耕佃身分,加上人數漸增,方音殊異,遂逐漸與當地以廣府方言為主的「本地人」關係緊張,進而在十九世紀以降,頻頻發生「土客衝突」,且在廣府人書寫的志書當中,多被指為「非漢」之種族。 發生於十九世紀初以後華南的土客衝突,以及當地土著屢屢以非漢污蔑客方言移民的情形,引起客方言士子加以關注,並以強調客方言人群乃中原衣冠舊族,方言亦為中原古音的方式為「客」(客方言人群)溯源。在此過程中,恰適西教東傳,於是以客方言地域為傳教重心的巴色會傳教士們也共同參與為「客」溯源的行列,就約在18世紀中葉,中文的「客家」與西文的Hakka有了指涉相同人群的意涵。 客方言士子與西方傳教士為「邊緣客域」的客方言人群溯源美名之後,為「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嘉應州)舖好了溫床,到了光緒末年的《嘉應州志》,我們已可看出「中心客區」如何思索由文獻中找出「中心客區」為「客」名所出的各種可能,於是「客家」與宋元文獻中的「客戶」增盛說牽扯上關係,也於是之後許多的「客家」溯源,都免不了要在文獻中找「客」蹤。 「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之後,開始讓由「中心客區」向外離散的客家有了認同的媒介,清末民初客家人士積極參與城市活動與革命建國等行動,逐漸累積政經實力的同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非漢」污衊,更讓「客家」的意識與認同得以抬頭,也讓海內外客屬有了清楚的以方言認同的媒介。然而,就是由於華南的客家形塑,有這個一個由「邊緣客域」回「中心客區」再向外散播的軌跡,因此在軌跡之外的客方言人群,對「客家」的了解與接受則就可能有所不同,即如清代臺灣的客方言人群。 臺灣客家的形塑,與華南的客家形塑呈雙軌並行的狀況。且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前面有很長一段時期並不稱為「客家」。就已有的文獻加以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的認同模式,就廣東省嘉應州與福建省汀州府等純客住區的移民,以及福建省漳泉與廣東省潮州府等閩南方言移民而言,常採取跨省的方言認同;而漳州客方言與潮(州府)饒平縣、惠(州府)海豐、陸豐等縣移民,由於原籍地即處於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接觸地帶,來臺移民的方言與嘉應州等地移民的方音有別,加上清代臺灣「閩主粵客」的制度性框架,故多採取「省籍認同」,即漳州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閩籍,潮州府饒平縣或惠州府陸豐、海豐等縣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粵籍。 雖然清代文獻多以行政界線分類人群,但我們仍能從中文文獻的蛛絲馬跡,及十九世紀西人的記述資料中發現,早在康熙末年,下淡水地區的客方言人群已採取方言認同,自稱「客民」,之後臺灣民間社會逐漸形成「客人」與「福佬」以方言為界的分類樣態。民間社會以方言分別彼此,與雖官方以行政界線劃分人群不同,但卻實際且持續存在於臺灣的民間社會,且在清代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終於到了光緒末年修志時,出現了《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人(ke-lang=) 論述」。 乙未之役後,臺灣島民面臨了一個異族的統治者,這個殖民政府一開始就從西方知識體系中了解臺灣有一群說客方言的人為「哈喀」、「喀家」或「客家」,但之後基於對臺島舊慣的調查,及清代文獻的了解,殖民政府以原先認知的有種族意涵的「客家」,與清代的省籍界線疊合,將臺灣漢人分為廣東人與福建人,且各自對應一種方言,即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此一分類,讓日治時期的人群認同清楚地以方言為界線。但也可能讓閩籍客方言人群與粵籍閩南方言人群面臨如何自我定位的難題。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1905年以來的臨時戶口調查或國勢調查,統計的數字顯現的是當時說客方言的人,而1926年的鄉貫調查的標的則是漢移民的原籍地,二種調查的標的不同,統計數字背後各有其特殊意涵,這是日後研究者在使用或解釋數字時,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日治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就這樣從清代的粵人、客人,變成日治的粵族、廣東族。日治期間,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可能會從各種不同管道了解華南有與自己同方言的人叫「客家」,但終日治,「客家」對臺灣的客方言人群而言,尚屬外來詞的概念。從一些日記或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臺灣客人在戰後初期面臨了從「客人」到「客家」的轉折及適應過程。亦即戰後臺灣的客方言人群,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也同時由「廣東人」變成了「客家人」。亦即一直要到戰後,臺灣客方言人群方與中國華南客家採取同一識別標準,自稱為客家人,也開始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 由戰後本省外客家的相處情形來看,多少可以看出方言的認同力量,而初步歸納戰後省內外客家彼此能容易產生族群親親感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由於所屬方言是特殊,且在臺灣是居於少數的,使得彼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拉近陌生的距離。其二,許多臺灣客家雖經歷次兩次改朝換代,卻仍保有對原鄉及原鄉宗族的認同觀念,這也是戰後省內外客家容易跨越長期隔離的時間作用,而輕易拉近彼此距離的因素之一。其三,由於客家在臺灣是相對的少數,自易接納省外的同方言群的成分,尤其,他們舉著客家是中原正統的旗幟而來。 戰後以來在臺灣進行的「中原客家」論述,以及外省客家與本省客家的互動,經數十年來,對臺灣及客家的研究皆造成深刻的影響。諸如造成客家誤解的層累堆積、中原客家文化質素的雜揉融合及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等等。由於中原客家在戰後臺灣的宣揚,其實是鑲嵌在符合國家政策的脈絡底下,於是雖言是中原客家論述,重的是中原,是中國,而非客家,遑論臺灣。此一隱伏的矛盾,日後即成為臺灣客家人意識的發軔。
新竹县新埔镇的客语转移现象: 三代家庭的个案研究
作者:吕亭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语言转移  语言态度  语言选择  台湾  新埔 
描述:語言 (客語、閩南語、和原住民語),本土語言教育全面實施。
本研究的資料透過問卷、訪談、和參與觀察收集。40位受訪者經由條件篩選,參與本研究。受試者接受問卷調查及錄音訪談。此外,研究者還用參與觀察法,觀察受試者達一個月。問卷回答被量化分析,訪談及觀察資料則被質化分析。
結果顯示從客語到華語的語言轉換,明顯發生在家庭及工作語域。訪談收集的資料,透過質化分析來了解受試者的語言態度。語言轉換和語言態度被發現是互相影響的。然而,即使大多數受試者對客語持正面態度,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受試者很少說客語。有趣的是,較高比例客語人口的地區,卻不一定等於對客語較多的保存。
台湾饶平方言
作者:吕嵩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饶平  詹伯慧  杨福绵 
描述:單篇論文。在這些條件配合下,因此決定研究饒平方言。一則希望能保留即將消失的語言,二則可以做為研究饒平方言的基本架構。由於一身講海陸客語,所以先就自己母語的審音、記音練習開始。接著利用半年左右的時間,採訪饒平鄉親仍然聚居一起的五個方言點:中壢市過嶺里,新竹縣竹北鹿場里、中興里(六家)、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苗栗縣卓蘭鎮老庄里、台中縣東勢鎮福隆里。我採用「方言調查字表」(中國社會科學的院語言研究所)的聲韻調表分析其聲韻調概況。再記錄各地的童謠,諺語及日常生活使用詞匯做為補充資料。最後,用字表上三千七百多字分析中壢的音韻。因時間有限,同時各點音韻差異不大,因此選擇中壢點做最評盡的描述。論文分七章:第一章「導言」,綜述調查經過,各發音人資料及方言點的背景。第二章介紹五個方言點的語音系統,描述其聲韻調現象。接著詳細而深入的分析中壢路的聲韻調配含關係、韻母的音變、合音變、五個點的連讀變調,以及一字多音、文白異讀現象的探討等等。第三章是同音字表。第四章是饒平方言和中古音,以及饒平方言和四縣語、海陸、客語聲韻調三方面的比較分析,藉此了解饒平方言的歷史縱橫演變。第五章記錄日常生活使用的詞匯。第六章敘述各種主要語法。第七章附錄民間故事、諺語、童謠及對話語料。在比較分析後,發現饒平語和海陸語比較接近。而且還保留特殊現象。在音韻方面:f─水睡稅。v─雨。i─買賣,en─聽零頂冷。e─弟、底、稅。在詞匯方面:祖母a」 ma 。釣、掛 vien 。這些有別於四縣,海陸語的音韻、詞匯,在客語中別具特色,值得研究探討。
文化生态、地景与技术-苗栗公馆客家福产业之变迁
作者:冯植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菜之乡  文化生态  适应  地景  想像共同体 
描述:業的形態,技術上的適應更是我們該要放視的重點。因此研究者以素有「福之鄉」聲譽的苗栗縣公館鄉為研究場域,以文化生態之觀點來瞭解在地客家族群與環境交互影響下的福產業如何透過製作技術上的適應而呈現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