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刊撷萃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客家文化 外汇储备额 倒计时器 生产总值 航天事业 海外华人 问题中心 香港回归祖国 航天科学
-
描述:据韩国一所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初步计算,以香港为中心的居住海外的华人约为5500万人,他们拥有的流动资产为2万亿美元,生产总值则起码有5000亿美
-
客家笊篱饭
-
作者:连允东
期号:第6期
来源:美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笊篱饭” 客家族 饮食文化 制作方法 风味小吃
-
描述:又软又香的笊篱饭,是客家地区的家常饭。它养育了多少代客家人。笊篱饭又称捞饭、甑饭。我的家乡客家祖地宁化历来从稻谷生产为主导产业,因此,大米饭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民众的主食。山区客家人大多从事强度大的体力劳动,所以大米干饭尤受欢迎。做笊篱饭时,竹编的笊篱和木制的饭甑
-
客家菜在胜记可口可心
-
作者:红叶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可口 生活水平 体力劳动 盐焗鸡 客家人 红烧肉 特点 食物 蔬菜类
-
描述:.加之处境贫穷.使得佐餐的副食要加进很多的盐,以减少副食的用量。此外,在高温下的重体力劳动,盐分是不乏欠缺的。这是第一个特点“咸”的成因。为了使繁重劳动时的空腹感到充实.就要摄入脂肪较多的食物,这是
-
客家婚礼饮食行为的社会记忆与象征隐喻:以广西博白县大安村为例
-
作者:石奕龙 谢菲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记忆 饮食行为 象征隐喻 客家 婚礼 地方文化
-
描述: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传承方式,婚礼饮食行为呈现了程式性与规范性体化实践的身体记忆特征。它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象征符码的内在转换,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礼”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制度规定体化为群体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建构自我文化的真实,传承并延续地方文化记忆。
-
客家娘酒的“炙酒”工艺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酒 工艺 客家妇女 饮食文化 美食 食物 食用
-
描述:客家娘酒是客家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到了客家地区,不唱上一口客家娘酒,就不算真正品尝过客家美食。它不仅作为招待客人、自家品酌之用,更是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的必备食物。客家妇女“轻身”(生育)过后每天食用几碗用娘酒炖鸡做成的“鸡老酒”,不仅能让生产的妇女迅速恢复体力,更有活血化淤、滋补身体之功效。
-
岭南客家飨悦庭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岭南 体力劳动 营养价值 客家人 京东方 粤菜 生活
-
描述:客家菜是粤菜三大分支之一。历史上客家人一向生活简朴,多体力劳动.因此好食浓成肥腻。近日是,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悦庭推出了岭南客家菜。中餐总厨胡平果师傅悉心研究,结合现代餐饮理念,在传承传统菜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升菜品的营养价值。
-
民居五则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中外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居 客家土楼 北京四合院 平方米 明代 清代 西厢房 石拱桥 垂花门 等时代
-
描述: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大约出现在2000多年前。正规的北京四合院,房屋间数为:北房三正两耳共5间,东西厢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有4间,若连上大门雕、垂花门则是7间。若按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
叶曼 我们要为往圣绝学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已是混合体,很多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 修行是要身体力行 佛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止是现在的。现在无论我们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三大文化。我不是推举古人
-
智慧城市建设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影响
-
作者:权亚楠 张庆晓
期号:第21期
来源:今日科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文化产业 文化传播
-
描述:随着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的创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信息化,数字化,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软信息——文化,智慧城市建设势必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信息的传播也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
-
中国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初探
-
作者:张正栋 梁锦梅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客家文化 数字博物馆 传统文化
-
描述: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是计算机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即数字博物馆就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以特定方式(数字传输处理技术)对馆藏文物和/或待收藏潜在文物进行组织、交流和利用的动态机制或系统。其概念的引入和研究的思路,是受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导向的(至少在目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