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36)
期刊(1150)
学位论文(277)
图书(78)
会议论文(50)
视频(2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36)
期刊 (1150)
学位论文 (277)
图书 (78)
会议论文 (50)
视频 (23)
按年份分组
2015(24)
2014(1342)
2013(225)
2012(299)
2011(294)
2010(219)
2009(115)
2007(68)
2004(18)
199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方言(4)
南方电视学刊(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华夏人文地理(1)
历史教学问题(1)
中国藏学(1)
建筑学报(1)
通霄地区的客家族群在语言使用上的隐形行为初探
作者:冉明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隐形行为  谈话适应理论 
描述: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通霄地區,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其一須為客語)的客家人,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探究客家族群隱形行為的現象及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報導人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包括「他說,我才說」與「有其他族群在,不說」兩個特徵。其心理因素包括對族群互動場域弱勢的想像及對弱勢身份的想像與擔憂。此擔憂源自於他導、從眾及面子顧慮等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為的習癖。最後,此種隱形行為已造成報導人不知道客家人在哪裡而且在中下層場合不說客語,甚至下一世代對客家族群認同感產生疑惑以及客語的逐漸流失。為永續發展客家族群的語族活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三献礼仪式之研究
作者:廖圣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三献礼  丧礼  祭礼 
描述: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其中以三獻禮儀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因此,本研究以六堆客家地區的三獻禮儀式為主,研究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在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經史籍中追溯並探討三獻禮的淵源與流變以及其對客家族群的意義,研究得知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中的「三獻」儀式,以初獻、亞獻、終獻等三次進獻為主軸,自漢代以來,一直作為國家祭典的主要儀式。「三獻禮」一詞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記載後齊時已有「三獻禮」名稱的出現,降至明清,三獻禮的使用除作為官方祭祀禮制外,更深入民間,成為敬天崇祖、祭祀鬼神的主要儀式。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從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歲時、慶典與喪禮儀式等祭祀活動所使用的三獻禮儀式進行觀察研究,除了將儀式的進行加以記錄整理,並把現場空間佈置繪製成圖,使三獻禮儀式能做一完整呈現,章節末尾還試析其與古禮之差異性。第五章則是本研究的結論,研究結論發現:六堆客家地區所使用的三獻禮確實淵源於中原古禮,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因年代流傳久遠、行禮的禮生師傳背景等個人因素以及佛教、道教文化與閩南習俗等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三獻禮的儀式產生歧異。然世代的交替與耆老的凋零,傳統的三獻文化正逐漸流失中,如何將此儀式文化保存與傳承下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熱心於客家事務與文化保存者參與推廣三獻文化,使三獻文化得以保存與流傳。
屏东地区高职生对客家节庆米食喜好之研究
作者:陈艳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节庆米食  高职生  屏东地区  喜好 
描述:要目的。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編製「客家節慶米食喜好量表」、「個人飲食偏好量表」「客家文化知識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利用問卷調查法,共得有效樣本631份,依據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檢定法、Pearson相關係數,對本研究問卷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解釋與討論,以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本研究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一、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節慶米食,整體上還算喜歡。其中最喜好的是粽子;最不喜好的是發粄。二、屏東地區高職生最偏好的飲食是口感酥脆食物;最不偏好的是食物沾客家桔醬。三、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文化知識整體上是不熟悉。其中最熟悉者是客家桐花祭;最不熟悉者是哈客網路學院資訊。四、屏東地區高職生父母是否為客籍、居住地區不同、是否會聽講客語、家裡節慶米食來源不同、家人是否食用節慶米食,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有部分差異;國小是否上過客語鄉土課程、家中是否有祭拜習俗,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無顯著差異。五、屏東地區高職生偏好傳統口味飲食、改良客家口味飲食、客家菜餚、中式飲食者,對客家節慶米食喜好度愈高。六、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文化知識愈熟悉者,對客家節慶米食喜好度皆愈高。
六堆地区四县腔客语声调比较研究
作者:何志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阳平变调  客语  声调  六堆  四县腔 
描述:,如陰平調值趨向陽平?平聲分陰陽的部分回頭?升調的平調化……等等。本文的研究結果,正提示了尋求答案的明確線索。三、各調類調值:(一)單字:(1)陰平:A.〔322〕:主要盛行於美濃、高樹、長治。B.
以族群关系的视角论:战後新竹地区蓪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谢华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蓪草  产业合作  族群关系 
描述: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苗栗地区客家人移垦研究(1684-1895)
作者:饶佩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移垦  茶叶  樟脑  原住民 
描述:、氣候做一個整理,接著便敘述荷蘭與鄭氏時期苗栗地區開發的狀況,而後便將清朝統治後的海禁政策造成的偷渡問題做一個闡述。接著由客家人進入苗栗地區的先後順序與地區做一個整理,試圖釐清客家人來到此一地區落腳的地方,以觀察其群體聚落的生存環境與空間。當然期間少不了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如客家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關係,在在影響到這土地上的人文活動。
生活除了土地、水源更是地區生活開墾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藉由水源的開發與水圳的興建,看到土地開發的擴張。之後和人們習習相關的便是賴以維生的產業活動了。本文將對於客家人在內山的茶葉與樟腦產業對於客家人經濟的影響與客家大族的興起做一個觀察與連結,試圖闡述產業的興盛與族群繁盛的關係,更可以了解到族群在這生活空間中為了利益競逐而產生的合作、衝突等問題。
原住民地区国中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之态度----从族群面向研究
作者:张家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的统整  知识的建构  偏见的减除  平等的教学  赋权的学校文化 
描述:將本研究獲致的結論臚列如下:
一、 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受試的490名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總量表上平均每題得分為4.07,顯示出: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 不同個人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原住民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閩南籍、客家籍和外省籍教師要來得積極。
(三) 不同學歷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的差異。
(四) 不同任教年資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擔任不同職務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六) 任教不同科目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否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環境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一) 不同任教地區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類型學校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學校對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不同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認為學校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比不清楚情況的教師態度要來得積極。
(四) 本身與不同文化接觸經驗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經常接觸之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偶爾接觸和不曾接觸的教師要來得積極。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杨梅地区为例
作者:赖玉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徵资本  客家  公号  祭典区  联庄  杨梅  义民信仰  义民庙 
描述:統的委員會形式;清末以來的地方社會代表家族,又成為義民廟事務的重要集體決策者。伴隨義民嘗擬宗族發展形式,延續家族作為地方社會代表的聲勢和名望,也使得義民祭典得以輪替不斷。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由十五個地方社會家族以「公號」,代表十五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祭祀。公號的設置往往含拓墾名號、商號、祭祀公業或嘗會名稱的使用,富有家族、宗族共同對外活動的代表性意義。義民廟的發展即建立在十五祭典區的十五個以公號作為代表之客家家族發展,和義民廟事務的參與、祭典的籌辦過程。而台灣北部土地開發呈現大租戶開墾形式,具有義民祭典代表和地方墾首、地主身分的地方代表以家族為次中心,在家族公號的號召下,把其拓墾區域內的佃戶納入同一參與祭典的單元中,成為跨區域的聯庄組合機制。清代以來楊梅地區人群分布和社會結構呈現以客家人為主,林爽文事件之後,因楊梅客家人對客家人群、祖籍,及客家義民軍忠烈精神之認同與崇敬,義民信仰在楊梅地區建立。民國八十七年(1998)楊梅聯庄當值義民祭典,以「陳泰春」總正爐主為首,整個楊梅聯庄區域內地方社會就地方家族,和包含地方主要家族祭典委員會的共同籌劃下,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
当客家遇到福佬:中坜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1684-1920)
作者:游振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閩籍業戶至雍正年間方請墾老街溪及新街溪下游,因此以「在地觀點」論之,當是客家遇到福佬。本文時間上限自清康熙23 年(1684)領台起,下限為1920 年代。「空間」的界定,大致是以老街溪與新街溪流經本區的十二個街庄為範圍,也就是與今日中壢市所轄行政區域相當。選擇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對象,主要是牽涉資料之故。清領時期,官府缺紮對各區域間進行統計與調查;迨至日治時期,方進行實證性調查、統計書工作,並以大字名(村莊)作為調查的基本單位,分析與解讀這些調查資料不會產生困難。基於資料之故,所以以行政區作為探討的範圍。本文從歷史地理角度入手,以地形、地質與氣候因子,作為討論起始點。發現本區的自然環境不像想像中的適合拓墾,地形多台地,雨量雖充足,但分布不均,地質多為礫石層,極難瀦水,為因應此一情況,先民則以修築陴塘,解決灌溉水源問題;其次,探討在漢人未進入本區,有哪些人已在本區安身立命,漢人進入後的相關行政區畫沿革演變情形。漢人入墾本區後,其問題在漢人為何要來?從哪裡來?來了之後如何選擇營生的地點?第一個問題是,探討移民的推力是因閩粵地區人地比例嚴重失調,拉力則為臺灣本身的自然環境較閩粵地區優越,但在康庸年間本區似乎不是移民者拓墾的理想地,因自然環境欠佳,造成本區晚至乾隆30 年代的下一波移民高潮出現,方得開墾,這波移民進入本區包含清廷的海禁政策的弛禁與北臺地區日趨頻繁的械鬥。其分布情形,根據日治時代的統計資料,顯示愈與閩人庄接近者閩客比例愈接近,反之亦是;閩粵人口分布呈現愈南,粵人比率愈高,反之則閩人所佔比率較高。就開拓的空間觀之,北部近海的南崁、竹圍及其內陸的桃園一帶最先開發,之後才漸及中、南部,西部的楊梅、中壢地區,則遲至乾隆末葉才有興盛的拓墾事業。相當符合臺灣對外以海路為主的地理特性,也充分顯示清末以來臺灣都市以河港及海港為主而興起的都市特性。日治初期的農業數據作為探討清領200 餘年的中國農業在臺灣拓墾的成果,從人地的關係發現本區在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的這段期間,有轉向商工與交通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也表現在作物的生產,除稻米外,茶葉即為本區輸出的主要經濟作物。灌溉方面則因國家權力的介入,逐漸擺脫私有、小規模、密集而無分布規律的形態。本文只是對中壢地區探討的初步。對一地的開發、發展有著諸多不同探討面向,所呈現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關於清領時期中壢地區所存之資料,不甚豐富,日治時期所整理的、調查、統計的各項資料相當豐富,可用來進行更廣泛的研究課題。
日治时期汉人宗祠建筑装饰之研究-以台南、屏东地区为例
作者:康惠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治时期  宗祠  装饰  台南  屏东  客家  闽南  族群 
描述:的特性?如何表達祖先與後代之間的對話關係?不同族群間在表達上有何差異性?. 本文以台南、屏東地區的宗祠為研究對象予以分類,首先定義族群的種類,再者由實際案例的調查建立宗祠裝飾的歸納與分類系統---文字與圖像系統,建構宗祠裝飾的內涵,由此予以探討文字與圖像之表達與宗祠本身之關連性,最後比對族群間---屏東客家族群之宗祠與台南地區福佬客宗祠、及閩南宗祠---宗祠裝飾的差異性。
上页 1 2 3 ... 5 6 7 ... 26 27 28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