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
作者:邱詩婷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性別制度 
描述:變。四、分析客家族群中性別制度所展現的性別關係。研究者根據訪談資料將性別制度分為繼承制度、婚姻制度、性別分工三個面向,歸納整理出以下幾點結論:一、繼承制度(一) 客家族群年長男性擁有財產分配權。(二)客家族群財產繼承權以男性為主。(三)長孫田制的流傳面臨變革。(四)姓氏繼承以父姓為主,漸能接受繼承母姓的觀念。(五)傳統祠堂祭祀裡男尊女卑觀念已改善。二、婚姻制度(一)「同姓不婚」、「世仇不婚」等姓氏禁忌漸被破除。(二)客家女性若干「傳統美德」的精神仍在,但已漸式微。(三)客家傳統婚姻儀式逐漸簡化,其中性別不平等現象漸有改善。(四)婚姻仍以嫁娶婚為主,變例婚已非常少見。(五)外遇事件處理態度消極,女性常默默承受。三、性別分工(一)客家族群家務分工不均,女性攬全責居多。(二)家庭決策者以男性為主。(三)傳統客家婦女主要負責照護及非技術性的工作。(四)客家女性較少參與公領域事務,世代交替下已有改善。最後針對結論提出傳統性別制度的傳承與轉變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兩方面建議。
侯孝贤电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作者:古正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意象  客家族群 
描述:找出侯孝賢電影世界裡的客家元素。另外再以族群互動的角度,分為客家/客家、客家/非客家、非客家/客家三個層次,以及客家歷史淵源、客家文化特質、客家族群性格和精神心理三個類項,更深入地探查潛藏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互動關係所產生的客家意象。 研究發現,侯孝賢電影世界裡的客家元素,因其寫實且自然的電影風格,再現當代的客家影像,實際上多為現實社會狀態的反映,雖未刻意凸顯但也成為真實可探的族群意象;另外,電影裡角色之間的互動,雖然不以客家族群為主體,但透過角色互動的整理分析,也可從族群互動分類的三個層次裡,分別歸納出不同的客家意象。
台北市客家族群运动參与动机之研究
作者:罗仁骏 蔡承宏  期号:第1期 来源:休闲运动健康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族群  运动参与动机 
描述:最高為「健康適能」,其次為「心理需求」、「社會需求」,而以「成就需求」重視程度最低。二、在運動參與動機上,不同性別、年紀、參與運動社團與否等變項達顯著差異。
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
作者:黄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时期  客家族群  广西  经济开发 
描述:,更重要的是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大批自发性、经济型的汉族移民迁入。文章以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为研究视野,借用“族群经济”(ethnic economy)概念,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挖掘各种文献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的史实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规律,以服务于当前广西经济建设的需要。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在“客家热潮”的今天,进行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广西客家研究的深入发展,弥补当前忽视客家经济研究的不足,而且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第二部分,广西客家族群的发展历程。客家人入桂始于宋代,历经明清时期的高峰,至清末民...
全球化下的台湾客家族群与客家电视台:文化研究的视角
作者:吴海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全球化  客家电视台  客家族群  文化研究 
描述:义每况愈下之后出现的软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电视台仍旧未摆脱政治势力的干预局面,而客家“主体”叙事包裹在客家族群发声的强烈愿望之中,其实并未真正完成。
通霄地区的客家族群在语言使用上的隐形行为初探
作者:冉明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隐形行为  谈话适应理论 
描述: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通霄地區,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其一須為客語)的客家人,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探究客家族群隱形行為的現象及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報導人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包括「他說,我才說」與「有其他族群在,不說」兩個特徵。其心理因素包括對族群互動場域弱勢的想像及對弱勢身份的想像與擔憂。此擔憂源自於他導、從眾及面子顧慮等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為的習癖。最後,此種隱形行為已造成報導人不知道客家人在哪裡而且在中下層場合不說客語,甚至下一世代對客家族群認同感產生疑惑以及客語的逐漸流失。為永續發展客家族群的語族活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客家族群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南桃園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作者:萬智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參與  南桃園地區 
描述:桃園地區的人口數為相對多數的族群,故本研究以南桃園各鄉鎮為主要的研究範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於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政策後,鼓勵社區居民自發性成立基金會、相關協會等非營利組織,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其中「社區發展協會」就是社區民眾從事社區營造最基層的組織。基此,本研究以南桃園地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為例,以文獻檢閱、深度訪談、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來探討客家族群社區參與的動機、程度、現況與困境,以及協會成員個人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是否影響其社區參與之表現。最後,綜合研究所得,提出具體建議,以為加強客家族群社區參與之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南桃園客家族群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性別組成,女性多於男性。年齡組成,以40~59歲的會員為主。教育程度以高中職的比例最高。職業則是家庭主婦最多。參與動機以「拓展人際關係」的強度最高,「社區認同」居次。參與程度則是「涉入」的比例最高。參與年資則多在4年以下;每週投入時間也多在4小時以下。參與困境方面,會員認為「社區資源不足」對於其社區參與影響最大。多數會員表示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度與本身族群屬性無關,但也認為客家族群的正面性格有利於他們參與社區活動;並反對客家族群的負面性格不利於他們參與社區活動。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作者:谢连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态文化  和谐社会 
描述:分析其哲学基础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文章基于对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研究述评,综合运用生态哲学、客家学、文化生态学的学科方法,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蕴涵于客家文化各要素中,它在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客家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砥砺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着客家族群在山区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在物质文化方面,客家人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围龙屋的民居形式和适于山地环境的饮食、服饰文化,其中,“梯田稻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客家人在山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往与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经过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礼数和人地观念。方言和礼数对客家族群的稳定和繁荣有重要的意义,是客家社会得以凝聚和延续的基本纽带,人地和谐观念则是在艰苦环境中优化生存方式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客家人的族群体系和宗族制度大体继承了中原传统,根据在新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又发展出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曾经对客家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应当进行一种特定的现代转型。 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由闽西、粤东和赣南构成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地理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使客家文化得以长期延续,丘陵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使“梯田稻作”成为可能。从人文基础来看,客家文化除了秉承中原传统之外,还在移民过程和山地环境中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接受了多个文化副区的影响,来到定居的山地环境中又与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汉文化的一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的形成——明至清初的成长——清末至今的反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历尽劫难,但是客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却一直不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甚至还出现了继续进化的势头。 从哲学上来看,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儒家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与宋明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赣南地区在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历史的机缘,使宋明理学成为客家文化的内核。宋明理学对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人与人和谐的观点,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客家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不过不及的自然改造观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协同观,这是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当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也有内在的缺陷,“天人合一”观要求自然合乎人类社会的“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则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态学要求的境界,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是一种必然。对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认真地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吸取其积极成份、摒弃消极因素,这是对待客家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为一种土著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价值是逐渐趋向同一,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却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中,土著文化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土著文化中蕴涵着土著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是辩证的,并非总是现代化的障碍。要保护土著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土著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此外,要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对土著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因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将为客家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应当从文化演变的总体过程及演化趋势的比较中去寻找答案。多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多元化就必须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尽力保护和客观评价土著文化。
客家族群都会隐形化与公民参与:以台北市为例
作者:赖彦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都会隐形化  公民参与  台北市 
描述:下的公民參與情形。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針對國內外理論的爬梳,以及問卷調查法分析409份有效樣本,交叉驗證後發現:(ㄧ)臺北市客家族群慣性隱形於都會區:調查顯示五成的臺北市客家族群呈現被動顯性,亦即「被詢問才會告知客家身份」;(二)公民參與及客家都會隱形兩者有關連性:公民參與的「公共事務」、「社區團體」、「慈善志願」及都會隱形化的「表態程度」、「外顯程度」,構面間彼此存在「低度相關」的正向影響關係,亦即臺北市客家族群公民參與程度越高,對於表態與外顯客家身份的程度也越高;(三)臺北市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類型多集中在政治型與情感連結型:呼應客家族群扮演越來越明顯的政治性關鍵角色,以及客家社團的重要性。 綜言之,有鑒於臺灣客家族群面臨都會隱形化的危機,本研究認為臺北市客家族群應該要從自身的社會參與開始積極做起,透過多元的社會參與與關係網絡的構築,累積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互惠性、依賴性與信任感,穩固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凝聚力,進而擺脫隱形化的姿態與身段,發揮客家族群的影響力。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作者:陈元双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  人文教育 
描述: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