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4)
期刊(75)
图书(7)
视频(4)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74)
期刊 (75)
图书 (7)
视频 (4)
学位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5(4)
2014(121)
2013(51)
2012(38)
2011(46)
2010(30)
2009(23)
2008(21)
2007(14)
2003(2)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18)
消费(3)
中国烹饪(3)
中国食品(2)
四川烹饪(2)
客家研究辑刊(1)
寻根(1)
餐饮世界(1)
乡镇企业科技(1)
家庭中医药(1)
客家水磨豆腐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资料图片) 王春芝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冬天,和祖母一起做豆腐的情形。豆子,是祖母提前两天就发泡好的,已经胀得很大。我和祖母把支撑石磨的豆腐架子抬来,放在厅堂中央,放上石磨。在石磨下面,放一个大大的簸篮。在屋顶上垂下一条绳子,套住推动石磨的T型磨棍。祖母拿个高脚板凳,一只手把勺,往石磨眼里灌泡
豆腐西施”磨客家豆腐
作者:吴林增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古厝、石磨、传统服饰,这一组合,仿佛穿越回早期年代。 身着客家传统服饰的女子,轻移莲步,推开木门,踏进古厝。就在屋内一角,石磨咿呀咿呀在转动。 这女子,往石磨里添一把黄豆,加一碗清水。另一名客家妹子,则瞧准了黄豆落入凹槽,手抓磨盘支架,叉开腿,从右往左,推动起石盘。顿时,粒粒黄豆化作涓涓
客家名菜――“泥鳅钻豆腐
作者:蓝玉文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有许多名菜,如田螺蒸排骨、酸菜煮田鸡……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泥鳅钻豆腐是客家的传统风味菜,看之十分别致有趣,嗅之香味直冲鼻中,食之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传说过去祖居在“九巷十八下”的庐
清新山野气息吃出来胡须鸡、山坑螺、客家山水豆腐也是南昆山的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金灿灿的胡须鸡很是诱人。 ◆客家酿豆腐。 山坑螺。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上周一,本栏目刊登了《观音菜 不可错过的美味》一文,反响热烈。有读者打来电话,去南昆山旅游,吃到的美味不止观音菜,还有胡须鸡、山坑螺、山坑鱼、客家山水酿豆腐等美味。今天,小记就为读者介绍其他几
客家焙豆干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钟明山 客家美食花样繁多。有豆饼子、薯芋包,有生草米冻酸菜、水石灰米冻,还有粉干、牛肉、牛杂汤……简直不胜枚举!特别是煎豆腐和焙豆干,尤其惹人喜欢。真是看一看眼馋,闻一闻心馋,尝一尝嘴馋。 在
客家小吃自家制作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美食】 现在不少有时间的煮妇们都会在家制作蛋糕、小点心,但很少有年轻一代在家制作传统中华美食。很多人认为在家制作豆腐、萝卜糕、面条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而且说出来也不够烘焙蛋糕“高端洋气”。其实,在家制作中国手工美食,需要的工具比烘焙蛋糕简单,一台搅拌机、一块隔布、一个定型磨具即可,而且出来
[2003-01-27] 縱橫談:客家食品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廣東省梅縣,是著名的客家籍地區,梅縣客家人過年,傳統風俗例有「三樣板」賀年。這「板」字是客家話,也可以寫成「版」、「叛」。所謂賀年的三樣板,屬於五穀類的糯米、粘米粉加工製成的特色糕點類:「甜板」、「發板」、「煎板」。 甜板:用純正糯米粉,混和適量流質般的「油糖」,呈黃色,冷水,加些揉碎的柑皮作香料
客家番薯制品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杨遵贤 番薯,又称红薯、地瓜,遇上年成不好,稻米紧张的时候,是其他农作物无可替代的充饥食粮。它有多种制品。每年秋季,番薯收成后,农家通常除了留种外,先将它们分出大、中、小三种。大的磨粉或切片,中等的在冬春季节蒸煮吃,小的煮半熟或切开或煮半熟晒干。 刷薯粉是项较为复杂和繁重的劳动。刷薯粉之前,要
(美麗街)客家釀酒人林中英
作者:林中英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釀酒人 因為愛好酒香,故喜歡到酒厰參觀。 河源澗頭鎭的綠純釀酒厰規模不算大,卻頗有可說之處。 綠純總經理李振瑋與妻子蕭麗梅是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男的在廣東工業大學唸企業管理;女的在華南師範大學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夫婦二人的專業知識一結合起來,使他們的事業發展有了優勢。純綠的經營採用糯
“东瓜”与南瓜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丘桂贤 客家人对某些事物的叫法,往往是源于语言避讳,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现再将一些常见的剖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东瓜”是梅县人对南瓜的叫法,此称的来源,说来也简单,“南”音同“男”,因为南瓜笨重,客家话里便有许多把“东瓜”比作愚笨、迟钝的词汇,如笨东瓜、殁东瓜、矮东瓜、东瓜嫲等等。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