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224)
报纸(6267)
图书(1633)
学位论文(1245)
视频(444)
会议论文(346)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224)
报纸 (6267)
图书 (1633)
学位论文 (1245)
视频 (444)
会议论文 (346)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58)
2014(12371)
2013(1279)
2012(1310)
2011(1291)
2010(1112)
2009(693)
2008(568)
2006(181)
2005(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1)
梅州日报(1771)
侨报(237)
深圳商报(160)
农业考古(8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0)
广东社会科学(6)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南台湾的古迹(一)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间,台湾设一府三县,云林属诸罗县;光绪年间,云林单独设县;日据时期,云林改设斗六厅;1950年,云林重新恢复县级设置。清朝时期,大量福建漳州、泉州及客家移民来到云林地区垦殖,从现存的庙宇可见一斑。例如在云林一带有不少三山国王庙,就反映了客家移民信仰;又如开漳圣王庙,即为漳州人的信仰象征。这里比较著名的古迹包括朝天宫、振文书院等。 朝天宫。北港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鼎盛为全台寺庙之冠,是台湾的妈祖信仰中心。相传康熙年间,大陆一位树璧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古笨港。当地民众有感于妈祖的灵佑,于是捐款建庙以供膜拜,并且请树璧担任主持,从而开启了朝天宫的历史。 来朝天宫除了虔诚朝拜,祈求妈祖庇佑外,还可在此欣赏保存完好的艺术佳作。一进入朝天宫大门,就会发现整个庙埕铺满石板。这些花岗石板称为“磐石”,据推测应为清代往来北港与泉漳地区的船只运来,也就是所谓的“压舱石”。庙埕前石柱上立了四尊海龙王石像,人物及坐骑姿态各异,立于庙口护卫大门,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气氛。朝天宫从一庙演进成三庙并列,前后四进,形成雍容大度的宏观气象,这种平面布局更是全台首创。此外,朝天宫各殿由不同年代的大木匠师建造,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走一趟朝天宫,就像经历一段历史之旅。 朝天宫前后共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整体而言,在大木构造、雕刻、彩绘、剪贴、泥塑及陶艺等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展现出杰出的施工技术。庙内拥有代表岛内龙柱雕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对龙柱。其中立于观音殿的龙柱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不但是庙史的证物,其古拙雄浑的雕琢风格更是台湾早期典型龙柱的见证。第二对八角柱盘龙立于正殿前的拜亭,保有清代中期的特征。第三对立于前殿,具有清末的特征,构图丰富繁杂。 一般庙宇中的“御路”多采“单龙”,但朝天宫文昌殿前的石御路采“双龙戏珠”的造型,十分罕见。而朝天宫凌虚殿的窗扇木雕则运用了“螭虎团字”,以成双成对的螭虎构成“功参造化,德配乾坤”的联句,造型出神入化,雕工细腻,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朝天宫的正殿、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里,亦为艺坛佳话。可以说,朝天宫是欣赏台湾剪贴作品的艺术重镇。在彩绘部分,现在的前殿及龙虎门仍保存著名台南名师陈玉峰及其子陈寿彝的作品。另外,聚奎阁门扇24节气彩绘也是罕见的题材,值得仔细鉴赏。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色外,观音佛祖殿前石阶上所竖立的“孝子钉”,也别具教育意义。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萧姓孝子,与母亲从大陆渡海来台寻父,却不幸于中途遭遇海龙而失散。后来,萧姓孝子奉香祈求妈祖寻找父母;若蒙妈祖允诺,铁钉当能贯入石中,其后铁钉钉入坚石,不久果真骨肉团聚,因此名为“孝子钉”。 朝天宫后方的文物大楼,现在成了游客重要参观景点。四楼的文艺走廊内,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文物;顶楼的“妈祖景观公园”则为一处仿颐和园的亭园造景,园中的妈祖石雕像高40.5米,如今已成为北港地区的新地标。 振文书院。清代在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如今只有西螺的振文书院存留下来,是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振文书院在当时设立了诗社、学堂,修文讲学,文风盛极一时。目前虽已失去其功能,不过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亦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振文书院原为文昌帝君祠,兴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2年)。早期设有振文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书院的格局简单,共分5幢单体建筑,正殿与东西厢房间以过水亭相互联系,形成“工”字形的配置形态。为避免简略的门厅空间造成入门时视觉上的突兀,建筑者遂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长主轴的纵深长度,形成空间层次的高低变化。振文书院无论在建筑外观或梁柱雕饰方面,皆与道教庙宇不同,每种雕饰皆有其特别意涵,儒学气息浓厚。走近书院,可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石鼓装饰,石鼓又称抱鼓石,石面纹路呈螺纹状,作用在防止门柱滑动,为书院特色之一。书院旁有一座字纸亭,由于古人对书写文字的纸张相当重视,不敢任意丢弃,而是将捡拾到的字纸拿到字纸亭焚烧,字纸亭的设立代表着古人对文人的敬意。 此外,书院的屋脊两端以及正殿梁柱下方皆有鳌龙装饰,象征着文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此种装饰多在文昌祠或是书院才看得到。振文书院为明理教化的场所,所以在装饰上以淡雅为主,木雕与彩绘是表现的重点。正殿着重透雕的表现,拜亭则以细腻的浮雕为主。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装饰题材偏于文场的选择,大致不外乎忠孝节义或虫鱼花鸟等图案。正殿的壁书多为勉励生徒的警句,象征书院的教育理想,同时亦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充分显示出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当时书院的教育主旨。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纪实人像七大技巧
作者:钟海林  期号:第4期 来源:人像摄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亮、过花、过乱等欠统一谐调之处,这时可以通过后期略作调整。后期调整的目的就是使画面统一谐调,让主体更加突出。 1.画面整体层次压暗,让主体亮起来 一般读者的视线总会停留在画面的亮处
合江方言语音研究
作者:曾艳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合江方言  语音  《广韵》  入声  归属 
描述:为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古晓母、匣母与遇摄合口一等相拼时读作[f]声母;古影组字大都读作零声母和[(?)]声母;古泥组字在今洪音前读作[1]声母,在今细音前,大致的分化规律是泥母字读作[(?)]声母
广东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作者:岳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空间扩散  文化景观  地方感  广东 
描述:佛教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提出保护佛教文化对于地方感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广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佛教能够在此地立足传播
客语儿向言语的字调声学研究
作者:张国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checked  tone  glottal  stop  tone  space  clear  speech  tone  Infant  Directed  Speech  入声  喉塞音  声调空间  清晰言语  声调  儿向言语 
描述:」的聲調分析卻是亟待耕耘的。文獻上針對國語(Liu, Kuhl & Tsao, 2007)和粵語(Xu, 2008)「兒向言語」的聲調聲學研究,發現「兒向言語」整體聲調往上提升,並伴隨聲調的高度發音(hyperarticulation)。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研究均未觸及漢語方言中重要的聲調特點,即「入聲」(checked tone)所可能產生的變化。此外,MIPhI Model (Sundberg, 1988)指出,「兒向言語」超音段層次的高度發音,會在嬰孩12個月之後呈現減緩的趨勢。因此,本研究不但是客語「兒向言語」的先聲,更能填補以往「兒向言語」研究在「入聲」方面的不足,並檢視MIPhI Model在聲調語言的適用性。根據張月琴(1995)的聲學研究,四縣客語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高升)、陽平(低降)、上聲(高降)、去聲(高平)、陰入(高降)及陽入(高平)。配合[i]、[a]、[u]三個元音,本研究共設計了18個雙音節詞,目標字均置於前字,以避免變調產生。藉由Praat語音軟體,本文將16位客家母親的「兒向言語」(嬰兒6~30個月)及「成人對話」予以分析,試著去檢視媽媽對嬰兒說話時,會如何改變聲調的聲學參數-基頻曲線(F0 contour)、基頻均值(F0 mean)、基頻範圍(F0 range)以及基頻斜率(F0 slope)?結果發現,客語「兒向言語」的語音聲學特徵有:聲調提升,聲調音域變寬,聲調升降急遽、聲調曲線明顯等效果。至於「入聲」的變化,因「陰入」與「去聲」同屬「高平」調,在「成人對話」裏,其聲學描繪體現為二條幾乎重疊、帶有微降走勢的基頻曲線;然而「兒向言語」的「陰入」曲線卻分布在較高頻的區域,與「去聲」之間有著明顯的聲學間隔。我們認為,客語「兒向言語」高平調的舒入對比,在基頻相關參數上的變異,肇因於入聲音節結構中的「塞音尾」。在世界眾多的語言裏,「塞音尾」不僅和「喉塞音」(glottal stop)的出現有所關聯,且常為後者所取代(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喉塞音」的發聲特徵是:聲門突然地緊縮(Kingston, 2005; Tang, 2008)。由於聲帶緊張度增強,而產生高調作為「喉塞音」的伴隨現象(Ohala, 1973; Zhu, 2004)。其次,本文試著從超語言(paralinguistic)及語言的角度,去詮釋客語「兒向言語」所做的聲學改變。「維持注意力」及「促進情感溝通」是其主要的超語言功能。語言功能方面,除了感知(perceptual)上,聲調訊號的突顯(salient)之外,「兒向言語」聲調空間(tone space)的擴張,使得整體音位(phoneme)格局間的聲學距離拉大,進一步暗示「兒向言語」可能是一種清晰言語(clear speech),讓嬰兒更容易區分不同的聲調。最後,本研究聲調高度發音的結果,和文獻上聲調習得的年齡相呼應;同時意味著,MIPhI Model在超音段層次上的假設,需考量到印歐語言之外的聲調語言來予以調整。
六堆地区四县腔客语声调比较研究
作者:何志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阳平变调  客语  声调  六堆  四县腔 
描述:,如陰平調值趨向陽平?平聲分陰陽的部分回頭?升調的平調化……等等。本文的研究結果,正提示了尋求答案的明確線索。三、各調類調值:(一)單字:(1)陰平:A.〔322〕:主要盛行於美濃、高樹、長治。B.
公广集团新闻平台整并成效之分析
作者:陈立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无线电视台  公广集团  新闻平台  整并  内部整合管理 
描述:運成本,發揮集團綜效」的期待下,僅管華視公共化可依據的法源尚未通過,公、華視新聞部整併工程,仍在同年的8月6日正式上路。公廣新聞平台整併至今已屆一年,一方是受「公視法」保障、成立八年的公視新聞部;另一方是開台已經三十五年、仍需遵循「廣電法」的華視新聞部,兩個不同組織文化、不同新聞採編操作、不同硬體設備,探究整併成效即為本研究之動機。事實上,公、華視新聞部整併過程並不順利,目前雙方處於合署辦公,分流調度之情況。研究目的則是期盼這項研究能夠替整併中的新聞平台有開創性的建議,並期望經由集團董事、高層主管及員工共同的討論,達到節約營運成本、簡化組織內部行政程序、提升新聞收視與競爭性、發揮集團影響力等綜效目標。本研究從「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等兩方面進行。「文獻研究」部分:主要研究台灣「公廣集團」及美、英、日等國之公視發展現況、「企業整合與績效」、「組織文化」等各家學說;「調查研究」部分:分為「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對象為公視與華視第一線列為先行整併的新聞部同仁,共138人(公視55人,華視83人)對整併過成之意見態度;另針對基層員工與管理階層、高層主管、集團董事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見領袖進行深度訪談,希望藉由多方研究資料結合分析,對集團新聞平台整併能有所益助。研究發現:在問卷調查中,所有受訪者百分百認為新聞平台整併不順利;且員工工作滿意度傾向不滿意,其中以「對現有工作上硬體設備」最不滿意;並認為「組織文化及新聞價值觀點不同」是影響新聞平台整併最大因素,整併後組織上對下及平行溝通管道不順暢。但在高層訪談中發現,「法源制定的不完整性」是影響新聞平台整併最大因素,之所以基層員工與高層長官認知有落差,在於位階及接觸到集團內重大訊息之時間點不同所致。新聞平台未來展望,研究發現目前基層員工仍無法認同新聞平台存在的價值,且支持兩頻道應各自維持原先的新聞特色,高層主管認為下一波整併時機有三,一為公視法重新修正、二為華視民股被政府買回並回贈給公廣集團、三為立法院通過「公共廣電及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二十二億元預算案。而整併的模式,應開放給董事會、管理團隊、所有的員工等,公開討論。研究建議:向員工施行教育訓練,凝結對新聞平台的共識;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工作規範與勞動條件;公廣集團上至董監事會之決策過程,下至執行政策之管理階層,訊息應更透明化,減少誤解。舉凡上述空間、人力配置、硬體設備、管理哲學、人員調度等問題,均應秉持理性的態度來面對,並儘速解決。本研究的學術價值在於:目前公華視整併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此論文題目是國內傳播界第一宗無線電視台民營轉公營的案例。對於未來「公廣集團」整體合併之後(包含所有集團內之成員),可以繼續針對整體集團運行效果,是否如預期綜效來做一檢視。而所得之初探性資料,可供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參考。
广东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作者:蔡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区域分异  文化行为  文化地理学  文化特质 
描述: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寻找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探讨广东饮食文化内部区域分异的规律。所得结论如下: 1.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
历史地理视野下岭南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许桂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  历史地理  区域分异  岭南 
描述:文献研究、图表法、历史剖面法、野外考察等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梳理基础上,对岭南历史服饰文化展开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岭南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所处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
作者:張永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舉人  秀才  社丁首  分類械鬥  書房  聖蹟亭  社學  留養局  義渡 
描述:大抵都循濁水溪幹流及其支流溯溪而上,由西向東推進。濁水溪及其支流因河谷較寬廣,視野較開闊,成為漢人入墾的天然路徑;沿岸又有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及臺地,不但交通較方便,而且適合拓墾定居。就拓墾時間先後而言:先是竹山和名間最早,在明末清初開始被拓墾;其次是集集、鹿谷地區,在乾隆年間已被拓墾;最後是水里和日月潭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以後逐漸被拓墾;至清末光緒年間,整個濁水溪中游地區已經被漢人拓墾殆盡。拓墾過程中,彰化及嘉義地區之豪強勢力介入甚深,或直接投資拓墾;或強佔他人產業並從事拓殖;甚至勾結社丁首及官府進行違法偷墾,取得各族群之土地。其拓墾方式以民招民墾之墾首制及自墾自耕制為主;少數為官莊或番屯制,此乃因此處山多平地少,可耕地零散分佈,適合小規模之拓墾,故大多由小墾首及自耕農拓墾。由於其拓墾較台灣西部平原稍晚,又因平地較少,土地所有權分化較不嚴重,故其土地所有型態以一田二主之墾首制為主;其次為官莊及自耕農所有;亦有少數屬於寺廟、留養局、義渡或各族群所有之土地,一田三主之情形甚少。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清政府曾經四次劃界立碑禁止漢人進入番界拓墾,但漢人卻不斷偷墾界外之各族群土地,被官府查出後,官方卻因治安之考量,將其就地合法化,故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漢人是侵略者,但為生計所迫;各族群雖為被侵略者,但其不夠勤奮及貪得漢人財貨,想不勞而獲、坐收地租,亦需自負土地流失之相當責任;至於官府及各族群之頭目、通事、社丁首等人,則扮演暗中協助之角色。整個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除清末光緒年間實施開山撫番以後屬合法拓墾外;其餘大多在違法偷墾下進行開發。濁水溪中游地區經過鄭氏及清代漢人二百餘年的拓墾,在乾隆年間已經是一個漢人經濟與人口佔優勢之社會,各族群失去土地後,不斷地往山區退去。漢人村莊總數達一百餘莊,人口總數約二~三萬人左右,其居民大多為來自台灣西部彰化、嘉義兩縣地區之二次移民,祖籍以漳州籍為最多,佔居民80%以上,其次則為泉州籍和客家籍,追念祖籍之意識較為淡泊,故宗族組織不盛。未見分類械鬥發生,除了因為宗族領導者自制外,宗族規模較小,且大多同為漳州人,又面臨各族群之威脅,漢人必須團結互助,無暇分類械鬥;另外,可墾荒地較多,經濟競爭較不嚴重,亦為其因。濁水溪中游地區至清末臺灣改隷日本統治前夕,可耕地已被拓墾殆盡,不但街莊繁榮,交通四通八達,而且宗教蓬勃發展,寺廟如雨後春筍先後設立。書院、書房、社學及文社等紛紛出現,考中秀才、舉人者數十人,文風日益興盛,聖蹟亭之興建相當普遍,顯示出讀書人受到社會之敬重,成為社會領導階級,整個社會型態已由早期之移墾豪強社會,逐漸轉變成文治之士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