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224)
报纸(6267)
图书(1633)
学位论文(1245)
视频(444)
会议论文(346)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224)
报纸 (6267)
图书 (1633)
学位论文 (1245)
视频 (444)
会议论文 (346)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58)
2014(12371)
2013(1279)
2012(1310)
2011(1291)
2010(1112)
2009(693)
2008(568)
2006(181)
2005(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1)
梅州日报(1771)
侨报(237)
深圳商报(160)
农业考古(8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0)
广东社会科学(6)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客家民居与文化研究
作者:刘红红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民居  客家文化 
描述:该论文从民系的角度研究客家民居的特征,以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为线索,系统研究了客家民居、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组织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与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台湾客家运动与《客家基本法》
作者:王保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基本法  客语  文化创意产业  知识体系 
描述:系加以檢視。最後,則反思《客家基本法》之實踐及發展,並提出相關建議。 本論文之研究創見為:(1)建構「意識形態與語言政策光譜」以分析語言政策;(2)客家事務專責機構二軌制:設置「客家行政法
印尼客家方言研究
作者:李秀珍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著民族  客家文化  印尼客家方言  客家话 
描述:,从大陆“唐山”来到印尼 的客家人,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可是,两代或三代以上土 生土长的客家后代,大多数都讲当地的“本地话”。这是由于印尼政 府在苏哈多执政时严禁所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的结果。 客家人虽力图保持客家方言,亦无法限制客家话与其它方言或当 地语言的互相影响。由于客家人在印尼定居多年,或多或少受到印尼 当地话或其它方言的影响,印尼客家话有了很大的变化。印尼泗水的 客家话也同样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由于研究印尼客家话的学者尚少,因此笔者有意在此领域里开始 作初步的探讨,希望给印尼的客属,特别是泗水的客家乡亲一些启发 为了能对泗水客家方言的现状、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 我们准备了一套问卷,请30 位客家乡亲协助回答问卷,希望能得到 更为客观的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出,由于政治因素,泗水客家话的现状并不乐观,年轻一代的客家子弟已经不讲客家话了,这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客家话 又提出了一个艰难的课题。年长的客家人对泗水客家话的前景表示担 忧,然而,大家都意识到“抢救客家话”将是每个会讲客家话的人的 任务。客家话是客家人的象征。保留了客家话,才能保住客家人独特 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战後台湾客家运动之研究:以(客家风云杂志)与(客家杂志)为
作者:陈康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运动  还我母语运动  社会运动  客家意识  客籍知识菁英 
描述:立,客籍知識份子洞悉社會脈動,發動「還我母語」大遊行,至此展開臺灣客家運動的先頁。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從1987-2008年《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總共245期所有的篇章,觀察客家雜誌與臺灣客家運動的關聯性。從研究中發現,《客家風雲雜誌》政治性較強,內容風格以具批判的社會運動性為主,《客家雜誌》以歷史民俗文化為主,社會運動性較弱,行政院客委會成立後,客家運動性降低,批判性相對減弱。
《客家風雲雜誌》在客家運動是扮演一種於開創者、拓荒者、奠基者的角色,具有火車頭的功能,鼓動風潮提倡臺灣客家意識,發動還我母語大遊行。《客家雜誌》在接續《客家風雲雜誌》之客家香火後,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客家電臺並肩作戰,共同推動客家運動,以客籍知識菁英作者群記載客家運動過程,作為客家運動的智庫,提供策略方向思考。
大埔县客家民俗语言研究
作者:钟向阳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俗语言  环境适应 
描述:原传统文化对客家民俗语言的影响。并通过对客家民俗语言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客家“二次葬”实质就是“风水葬”和客家无动物崇拜的新见解。本文通过对大埔县客家民俗语言的分析、研究,丰富了客家语言文化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
台湾客家认同之研究:以《客家风云杂志》和《客家杂志》为探讨
作者:陈明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认同  客家认同  客家风云杂志  客家运动  客家杂志 
描述: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上,採用次數分析,並計算其百分比進行分析、排序以及比較。為能釐清篇章內容與大環境的脈絡之關聯,研究取徑方面以內容分析法為主,因為雜誌內容可以傳遞社會脈動的訊息,從《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內容可觀看臺灣客家族群二十多年來語言文化傳承的歷程、客家認同的凝聚,客家族群在政治上的主張以及客家族群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對於臺灣客家認同形成的客觀條件關注的程度,以「文化」類所佔的比例最高。「文化」類的次類目,如:語言、文化創意,皆為《客家風雲雜誌》到《客家雜誌》所關切的課題。《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關心的次要議題為「地域」類。可以發現客家族群處於臺灣獨特的時空、政經背景,逐步產生不同於原鄉的臺灣客家文化,並形成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臺灣客家認同。在次類目的比重上,《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呈現臺灣客家認同形成之客觀條件前三大次類目為:「臺灣」、「政策」、「文化創意」,可說是《客家風雲雜誌》及《客家雜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
客家筝乐研究
作者:陈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客家筝艺  文化内涵  现实意义 
描述:系列特征,将当代中国传统筝曲划分为了五大筝艺流派。这五大筝艺流派分别为:河南筝艺流派、山东筝艺流派、浙江筝艺流派、潮州筝艺流派和客家筝艺流派。其中,前四个筝艺流派都是以地域命名的,唯独客家筝艺流派例外,因客家人受大迁徙的影响,客家筝乐兼有了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文化特征,成为唯一不用地域来命名的筝艺流派。本文将沿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音乐和客家筝乐的特点、客家筝乐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的这一脉络进行研究分析,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架构: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客家民系的形成,内容包括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客家音乐的由来。第二章:客家音乐概述,内容涉及到:广东汉乐、客家筝的起源、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旋律特点、演奏技法等。第三章:客家筝乐的文化内涵,客家筝音乐风格上,融合了中原音乐风格和当地音乐风格特点,主要具有融合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学习客家筝乐的现实意义。结语
客家山歌论
作者:钟俊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形成与分类  渊源与风格  艺术性与文化功能 
描述:客家是由中原辗转向南迁徙而形成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移民文化,而客家山歌则是其中的重要文化事象。本文主要对客家山歌进行了论述。
侯孝贤电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作者:古正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意象  客家族群 
描述:找出侯孝賢電影世界裡的客家元素。另外再以族群互動的角度,分為客家/客家、客家/非客家、非客家/客家三個層次,以及客家歷史淵源、客家文化特質、客家族群性格和精神心理三個類項,更深入地探查潛藏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互動關係所產生的客家意象。 研究發現,侯孝賢電影世界裡的客家元素,因其寫實且自然的電影風格,再現當代的客家影像,實際上多為現實社會狀態的反映,雖未刻意凸顯但也成為真實可探的族群意象;另外,電影裡角色之間的互動,雖然不以客家族群為主體,但透過角色互動的整理分析,也可從族群互動分類的三個層次裡,分別歸納出不同的客家意象。
客家亲属相关俗谚之研究
作者:徐瑞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俗谚  客家亲属  客家  婚姻  合作  伦理  家庭  角色  教育 
描述:法;第四節說明本論文研究步驟與架構;第五節則探討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名詞釋義及文獻探討 釋義俗諺之定義與特質,並探討客家親屬稱謂用詞,並回顧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客家親屬角色之互動關係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分成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宗親關係、姻親關係,探討客家親屬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和責任。 第四章:客家生養與教育 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來探討客家懷孕生子、家庭照顧,教育觀念與態度來探討客家養育及教育觀。 第五章:客家家庭庭親情倫理與婚姻 本章藉客親屬俗諺談孝道、家庭親子之情與倫理、家人間之情感與合作、客家婚姻來探討客家家庭親情、倫理、婚姻的課題。 第六章:談客家處事與生活經驗 本章藉客親屬俗諺分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個人價值觀與個性、前人經驗傳承,探討客家人處事、價值觀、個性、生活經驗,傳承客家祖先們所留下來的智慧。 第七章:結論 總結本論文研究的結果與心得,以及對本論文未來研究的後續展望。 藉由本論文客家親屬相關俗諺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客家先民在家庭、宗族的互動,會因「角色」而產生很多微妙的關係;知道客家人非常重視生子、教育的觀念;了解客家家庭的親子之情、家庭倫理面向、家人間情感與合作觀及對婚姻的看法;傳承客家祖先處事之道、樂天知命的價值觀、生活經驗談。藉由本論文研究,期許能引航對客家有興趣之後輩,開拓更加了解客家、發揚客家,傳承客家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