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广集团新闻平台整并成效之分析
-
作者:陈立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无线电视台 公广集团 新闻平台 整并 内部整合管理
-
描述:運成本,發揮集團綜效」的期待下,僅管華視公共化可依據的法源尚未通過,公、華視新聞部整併工程,仍在同年的8月6日正式上路。公廣新聞平台整併至今已屆一年,一方是受「公視法」保障、成立八年的公視新聞部;另一方是開台已經三十五年、仍需遵循「廣電法」的華視新聞部,兩個不同組織文化、不同新聞採編操作、不同硬體設備,探究整併成效即為本研究之動機。事實上,公、華視新聞部整併過程並不順利,目前雙方處於合署辦公,分流調度之情況。研究目的則是期盼這項研究能夠替整併中的新聞平台有開創性的建議,並期望經由集團董事、高層主管及員工共同的討論,達到節約營運成本、簡化組織內部行政程序、提升新聞收視與競爭性、發揮集團影響力等綜效目標。本研究從「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等兩方面進行。「文獻研究」部分:主要研究台灣「公廣集團」及美、英、日等國之公視發展現況、「企業整合與績效」、「組織文化」等各家學說;「調查研究」部分:分為「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對象為公視與華視第一線列為先行整併的新聞部同仁,共138人(公視55人,華視83人)對整併過成之意見態度;另針對基層員工與管理階層、高層主管、集團董事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見領袖進行深度訪談,希望藉由多方研究資料結合分析,對集團新聞平台整併能有所益助。研究發現:在問卷調查中,所有受訪者百分百認為新聞平台整併不順利;且員工工作滿意度傾向不滿意,其中以「對現有工作上硬體設備」最不滿意;並認為「組織文化及新聞價值觀點不同」是影響新聞平台整併最大因素,整併後組織上對下及平行溝通管道不順暢。但在高層訪談中發現,「法源制定的不完整性」是影響新聞平台整併最大因素,之所以基層員工與高層長官認知有落差,在於位階及接觸到集團內重大訊息之時間點不同所致。新聞平台未來展望,研究發現目前基層員工仍無法認同新聞平台存在的價值,且支持兩頻道應各自維持原先的新聞特色,高層主管認為下一波整併時機有三,一為公視法重新修正、二為華視民股被政府買回並回贈給公廣集團、三為立法院通過「公共廣電及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二十二億元預算案。而整併的模式,應開放給董事會、管理團隊、所有的員工等,公開討論。研究建議:向員工施行教育訓練,凝結對新聞平台的共識;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工作規範與勞動條件;公廣集團上至董監事會之決策過程,下至執行政策之管理階層,訊息應更透明化,減少誤解。舉凡上述空間、人力配置、硬體設備、管理哲學、人員調度等問題,均應秉持理性的態度來面對,並儘速解決。本研究的學術價值在於:目前公華視整併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此論文題目是國內傳播界第一宗無線電視台民營轉公營的案例。對於未來「公廣集團」整體合併之後(包含所有集團內之成員),可以繼續針對整體集團運行效果,是否如預期綜效來做一檢視。而所得之初探性資料,可供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參考。
-
广东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
作者:蔡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区域分异 文化行为 文化地理学 文化特质
-
描述: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寻找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探讨广东饮食文化内部区域分异的规律。所得结论如下: 1.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
-
历史地理视野下岭南服饰文化研究
-
作者:许桂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 历史地理 区域分异 岭南
-
描述:文献研究、图表法、历史剖面法、野外考察等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梳理基础上,对岭南历史服饰文化展开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岭南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所处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
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
-
作者:張永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舉人 秀才 社丁首 分類械鬥 書房 聖蹟亭 社學 留養局 義渡
-
描述:大抵都循濁水溪幹流及其支流溯溪而上,由西向東推進。濁水溪及其支流因河谷較寬廣,視野較開闊,成為漢人入墾的天然路徑;沿岸又有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及臺地,不但交通較方便,而且適合拓墾定居。就拓墾時間先後而言:先是竹山和名間最早,在明末清初開始被拓墾;其次是集集、鹿谷地區,在乾隆年間已被拓墾;最後是水里和日月潭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以後逐漸被拓墾;至清末光緒年間,整個濁水溪中游地區已經被漢人拓墾殆盡。拓墾過程中,彰化及嘉義地區之豪強勢力介入甚深,或直接投資拓墾;或強佔他人產業並從事拓殖;甚至勾結社丁首及官府進行違法偷墾,取得各族群之土地。其拓墾方式以民招民墾之墾首制及自墾自耕制為主;少數為官莊或番屯制,此乃因此處山多平地少,可耕地零散分佈,適合小規模之拓墾,故大多由小墾首及自耕農拓墾。由於其拓墾較台灣西部平原稍晚,又因平地較少,土地所有權分化較不嚴重,故其土地所有型態以一田二主之墾首制為主;其次為官莊及自耕農所有;亦有少數屬於寺廟、留養局、義渡或各族群所有之土地,一田三主之情形甚少。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清政府曾經四次劃界立碑禁止漢人進入番界拓墾,但漢人卻不斷偷墾界外之各族群土地,被官府查出後,官方卻因治安之考量,將其就地合法化,故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漢人是侵略者,但為生計所迫;各族群雖為被侵略者,但其不夠勤奮及貪得漢人財貨,想不勞而獲、坐收地租,亦需自負土地流失之相當責任;至於官府及各族群之頭目、通事、社丁首等人,則扮演暗中協助之角色。整個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除清末光緒年間實施開山撫番以後屬合法拓墾外;其餘大多在違法偷墾下進行開發。濁水溪中游地區經過鄭氏及清代漢人二百餘年的拓墾,在乾隆年間已經是一個漢人經濟與人口佔優勢之社會,各族群失去土地後,不斷地往山區退去。漢人村莊總數達一百餘莊,人口總數約二~三萬人左右,其居民大多為來自台灣西部彰化、嘉義兩縣地區之二次移民,祖籍以漳州籍為最多,佔居民80%以上,其次則為泉州籍和客家籍,追念祖籍之意識較為淡泊,故宗族組織不盛。未見分類械鬥發生,除了因為宗族領導者自制外,宗族規模較小,且大多同為漳州人,又面臨各族群之威脅,漢人必須團結互助,無暇分類械鬥;另外,可墾荒地較多,經濟競爭較不嚴重,亦為其因。濁水溪中游地區至清末臺灣改隷日本統治前夕,可耕地已被拓墾殆盡,不但街莊繁榮,交通四通八達,而且宗教蓬勃發展,寺廟如雨後春筍先後設立。書院、書房、社學及文社等紛紛出現,考中秀才、舉人者數十人,文風日益興盛,聖蹟亭之興建相當普遍,顯示出讀書人受到社會之敬重,成為社會領導階級,整個社會型態已由早期之移墾豪強社會,逐漸轉變成文治之士紳社會。
-
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可行性之研究
-
作者:郭添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聯盟
-
描述:尤其多族群社區聯盟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協助社區推展社區聯盟的策略等議題,我國學界鮮有著論。鑑此,為促使社區進行資源永續發展與地方聯盟營造的目標,使社區聯盟營造作為推動地方發展之要徑,本研究針對聯盟各社區相互協助發展營造的可行模式進行研究,以提供具體建議,解決我國各社區資源永續發展的困境。研究運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以屏東縣林邊溪右岸之林仔邊、建功、獅頭及喜樂發發吾等四個社區之營造行動者及外部支援者分別進行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另探討分別屬閩南、客家、平埔及排灣族群之四個聯盟社區間之族群融合問題,以及社區對台灣主要河川之一的林邊溪流域之水資源保育、堤岸綠美化、及集水區之水源涵養之努力,並藉由德國鄉村社區營造成功經驗介紹,試著尋找台灣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運之可行性。在現有文獻與研究基礎下,本研究期能針對屏東縣林邊溪右岸社區聯盟推展資源永續發展之實況進行深入的探討,並藉此了解屏東縣社區總體營造的起步相當晚,但卻相當有特色,而且至今仍蔚為風潮。基此,本研究對右岸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營造可行性之探討,整理歸納為下列三項研究發現:其一,在組織上:右岸社區聯盟的組織架構中,屏東縣社區營造中心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而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則以輔導各社區撰寫計畫及提供社區營造之相關技巧為主軸;至於林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因為具有較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故扮演著兵領導執行的角色;參與聯盟之社區均有充分的自主權,其特色是四社區均以「自力打造」為模式,易言之係以「點工購料」方式及居民參與式設計為營造態樣。其二,在資源上:林邊溪右岸聯盟的四個社區的資源係以族群特色、生態自然與協力互助為精神象徵所組成的,首先是1999年林邊與建功社區,各自進行了河堤綠美化與保安林湧泉區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到了2000年底,上游平埔聚落的獅頭社區也動起來了,配合當地多石的特色,將河堤打造為「獅頭石頭公園」。隔年,上游排灣部落的喜樂發發吾社區也以石板自力打造了有族群特色的聚會空間。就這樣,各族群、各社區在體察各類「在地實作知識」的基礎下,進行生態保育、文史保存、在地民主等等的「外來論述知識」。其三,在人力上: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執行社造之人力不足;多數社區專業人力的協助不足;及居民參與人力不足等瓶頸。本研究建議行動策略包括:彈性調整公務人力的供需;建立社區營造專業人才資料庫;以社區營造替代役男彌補社區人力不足問題;及增加專業人力減輕負荷等。本研究亦發現,近兩年來右岸聯盟四個社區的行動經驗,顯示社區結盟的條件尚未成熟。首先是,各社區都還未成熟到人才充裕的階段,為了結盟行動,各社區等於在各自的日常業務中還要再加上社區間相互協調的會議與分工,許多事務因而議而不決或決而不行。其次,四個社造社區各有其不相同的社造程度與社區動員狀態,而各社區除了族群特色差異之外,更牽涉到工商發展程度、老中青人口結構等差異,因而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也各不相同。基此,要如何形成互助互利的共同計畫?要如何進行資源分配與勞務分工?當四個社區進行短暫的議題性結盟時,要如何形成與公部門對口的新體制?比如經費的申請與核銷就是可見的難題。故整體而言,屏東社造社區的結盟,可能還剛在試誤學習的階段。
-
台中县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政策执行之研究
-
作者:陈清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执行 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 节庆活动 台中县政府
-
描述:際上最矚目的民俗節慶活動,其規模已可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在文化的節慶活動上,「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堪稱為一個相當成功的政策。
如此成功的節慶慶典活動,學界針對此一活動也多所研究,但大多數皆把它視為是一項民俗節慶,探究其節慶行銷、遊客滿意度、媒體策略、地方行銷、效益與資源整合等,甚少把它當成是一項政策,而研究探討台中縣政府在這項的政策執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嘗試由政策執行理論的觀點,以Winter(1990)提出的政策規劃過程與執行結果的整合型模式為架構,並參考蔡孟尚在2006所提出的客家桐花祭政策執行研究,修正出本研究所進行的「執行規劃」、「執行過程」、「執行評估」的三階段分析架構,藉以探討過去六年來,台中縣政府所舉辦的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執行成效,以作為政策修正的參考。
本研究在上述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下,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以「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的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之過程,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的對象包括了此項政策的規劃者、政策的執行者、及關注團體的代表與參與團體的代表。主要的探討問題與目的為:
(一)、台中縣政府、與其他協辦、贊助相關單位,台中縣議會及媒體等在「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二)、台中縣政府舉辦「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目的與政策考量。(三)、政策既被賦予振興地方產業、發揚媽祖文化和發展觀光的任務,政策目標如何達成。(四)、施政團隊在每個政策執行的環節與步驟上能否與政策的所有相關體系形成一個整合平台的機制運作,而有助於政策執行的成功。以其為政策執行的成功歸納出模式,以作為施政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的研究結論依政策執行三階段歸納如下:
一、政策創設:搭順風車式的政策創設,廖規黃隨、時勢所成,非創設者
的政策創意。
二、政策關注者:民意的監督機構,應予尊重併納入政策執行關注的一環。
三、政策目標:定位國際化的迷失,年輕化與觀光化是持續的政策執行重
點。
四、政策倡導:有效實施整合媒體傳播取得政策行銷利基,善用參與團體
與中央行銷資源管道。
五、政策網絡:內外資源尚未充分整合,建立資源資料庫。
六、官僚態度:提升行政部門主導層級,強化內部整合機制。
七、標的團體:推動社區營造,培植地方社團經營能力,刺激民間產業,
包含文化創意、在地企業經營理念創新與擴大表演舞台。
八、政策工具:力求中央單位經費的補助,資源整合平台與策略行銷及媒
體的搭配整合。
九、政策產出:以小搏大,創造節慶活動奇蹟。
十、政策影響:不良的現象應立即改進,長期且深層的潛移默化則需以時
間來論政策結果,政策的影響不是一天就能顯現的。
十一、政策回饋:擴大參與的層面,嚴格執行回饋機制。
就未來本研究並提出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建議,可供台中縣政府或相關團體單位以為參考:一 、政策主題要持續創新、發揮活動創意、打造文化深度、層級提升。二 、年輕化要持續深耕、培植年輕表演團隊。三、轉變為宗教信仰文化的最大展演舞台。四、從新的組織思維再搜查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五、以縣市合併後的直轄市為政策規劃的基礎。
-
原住民地区国中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之态度----从族群面向研究
-
作者:张家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的统整 知识的建构 偏见的减除 平等的教学 赋权的学校文化
-
描述:將本研究獲致的結論臚列如下:
一、 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受試的490名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總量表上平均每題得分為4.07,顯示出: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 不同個人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原住民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閩南籍、客家籍和外省籍教師要來得積極。
(三) 不同學歷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的差異。
(四) 不同任教年資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擔任不同職務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六) 任教不同科目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否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環境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一) 不同任教地區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類型學校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學校對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不同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認為學校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比不清楚情況的教師態度要來得積極。
(四) 本身與不同文化接觸經驗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經常接觸之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偶爾接觸和不曾接觸的教師要來得積極。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学童氟化物使用及口腔保健行为现况之相关因素探讨-以台湾地区
-
作者:孙曼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腔保健 氟化物使用 洁牙习惯
-
描述:(包括學校執行者)普遍對氟的使用並不十分了解,是否在執行上有影響;因此探討學童目前的潔牙習慣及氟化物之使用現況,以作為衛教推廣的参考實為必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1)學童氟化物使用現況
-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
作者:暂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险的成因、特征与表现形式、管理现状以及新兴市场及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就如何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体制所造成,这些不合理的体制包括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除了体制性的原因,信贷资产又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自身和银行自身的影响,由此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对较差的局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有征状,如形成的多因性与承担的集中性、形式的隐蔽性与量的叠加性、主体的缺位性和化解的单一性等,中央银行近几年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管开展了有益的探索,1996年《贷款通则》正式生效,1998年初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实施增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特别是1998年5月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突出主营收入在还款来源中被视作第一来源,将风险法覆盖从贷款发放到从帐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此相对应,各商业银行也积极投入到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使风险管理由规范上升到实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信贷资产质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制度化、系统化,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风险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不当等。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新兴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及内部寻找对策。纵观新兴市场商业银行所走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营成功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均来自于严密的组织结构、正确的信贷政策与导向、严谨的信贷程序,以及横纵双向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作为西方商业银行,虽然其外部体制及内部机制与新兴市场的商业银行有很大不同,但其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运用计量统计学(如CART、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等)的技术方法来估计和确认信贷风险方面的独到之处。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自外部看,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断完善财政收支体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从内部上看,要调整信贷部门的组织架构,分别建立分析、授信、放贷和跟踪等系统,并附予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职能,扩展风险控制的行业分析和量化分析基础,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新近下发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监控,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跟踪抑制信贷风险。
-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
描述:析使用。採用SPSS 12.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適合度檢驗、描述性統計和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樣本772人當中,在次年一年中有因糖尿病相關疾病使用住院服務者共160人,佔20.7%。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包含用藥情形、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樣本當中有用藥者佔73.3%,在健康行為方面:有運動習慣者佔39.9%、有飲食控制者佔65.8%、有控制體重者佔23.5%、不抽菸者佔71.2%、生活規律者佔39.4%。上述五項健康行為全部執行者佔8.8%;執行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6.5%、21.5%、22.3%、20.6%;不執行任何健康行為者佔10.2%。保健行為方面,有做視網膜檢查者佔39.4%、有做腎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篩檢者佔43.1%、有量血壓者佔92.5%、有驗血糖者佔81.9%、有做血酯肪檢驗者佔57.5%、有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者佔23.3%。上述六項保健行為全部執行者佔 5.4%;執行五項、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7.9%、24.6%、26.7%、14.1%、7.8%、不執行任何保健行為者佔3.7%。双變項分析發現年齡、籍貫、居住城鄉別、收入、共存疾病數目和共存疾病有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中風、糖尿病罹病年數、運動習慣、飲食控制、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累計保健行為總分和前一年住院,對住院服務利用有顯著影響。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即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32-0.987)。年齡55-64歲(勝算比2.212;95%信賴區間1.194-4.098)和大於75歲個案(勝算比3.193;95%信賴區間1.503-6.780),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40-55歲個案。外省籍(勝算比3.345;95%信賴區間0.999-11.203)和其他包括原住民和金馬籍(勝算比3.574;95%信賴區間1.056-12.095)的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客家籍。收入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收入越高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72-0.961)。前一年住院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前一年未住院的個案(勝算比2.950;95%信賴區間1.947-4.471)。結論:本研究發現樣本因糖尿病相關相關原因住院率為20.7%,大約每五位糖尿病患就有一位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