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基于SPHE微控制器的STB点歌系统几个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实现
作者:石学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顶盒  启动引导程序  音视频同步  文件系统 
描述:SPHE系列IC的点歌机产品开发,该项目主要开发面向台湾家庭市场的机顶盒(Set Top Box)点歌机,支持MPEG1/2、DIVX、MP3、MIDI等音视频数据播放,支持SATA硬盘/光驱、SD卡
民间的狂欢与社会控制——福建明溪县莘七娘信抑研究
作者:陈金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莘七娘信仰  宗教仪式  宫庙管理  客家文化 
描述:三章通过对莘七娘信仰有关的仪式、活动的描述与分析,认为明溪莘七娘信仰中的各种宗教活动无不具有象征性与表演性,“祭神”活动在娱神的同时,又是一种人的自娱。第四章结合田野调查,阐述莘七娘信仰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特征以及明溪县雪峰镇诸神的竞争与和谐。第五章描述了莘七娘庙宇的变迁与祖庙之争,分析了庙宇管理中政府管理与民间自治的管理模式,认为官方与民间在庙宇的管理上既冲突又合作,最后达到正式的基层政权组织与非正式基层政权组织有效结合。
国家意识与地域社会建构:以清代台湾“六堆”为例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粤人  义民  客家  地域联盟  历史记忆 
描述:军事组织,藉“义民”之名,以捕“贼”为由焚抢闽庄。“六堆”及其相关的“义民”形象被描述与记载的历史,展现了在移民社会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透过“义民”符号渗入地方社会,下淡水地方的“粤人”,如何利用
国家、地方与宗教:客家青年世代的族群认同建构
作者:钟效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认同  族群边界  族群性  世代差异 
描述:對「認同」(identity)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出發,探討在這個概念並運用在族群範疇的脈絡下,解釋台灣客家青年世代如何在這個身份建制化以及語言流失的矛盾情境中建立客家認同。筆者針對三個客家相關團體:客家鄉鎮中的客家後生會、都市中的義民廟祭祀組織,以及政府所開辦的客語班,並以隨機滾雪球方式所接觸的受訪者跟上面三者比較,進行深度訪談,分析不同社會脈絡下客家青年關於客家認同的自我敘事。研究結果發現,客家血緣是四個脈絡中受訪者共同界定客家身分的判準,但對於客家文化內涵的界定則隨脈絡不同而有相當不同的認知。客家鄉鎮後生會成員普遍將客家認同連結到地方認同,都市中義民廟祭祀圈受訪者則著重在信仰的靈驗以及對廟宇的認同感,客語班參予者則直接投射出客家身分建制化後的官方論述。隨機的受訪者則明顯分歧,許多人甚至將將客家視為不具特殊意義的身分。本研究指出,作為辨認族群身分的方法,儘管血緣卻仍是各個脈絡下認同建構的基礎。換言之,社會脈絡深刻地影響了認同的內涵,導致了迥然不同對族群身分的認知方式與實踐。我們指出,這個案例顯示出即使相似的族群性認知,也可能蘊含了具有不同特定的認知。這個結果對理解台灣族群現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自身发展上仍存在盲点;她们树立了一种被定格为效仿的“典范”形象,却为之烙下了无法抹去的精神苦难与生理伤残。革命在它可能的最大限度内解放了妇女,而国家却在这一解放历程中完成了对妇女的全面控制。因此,中央
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
作者:邹春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族群文化  社会变迁  宋明理学  赣闽粤边区 
描述:学理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各省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上升;同时,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也使赣闽粤边区在沟通南北交通
客家风情园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作者:刘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旅游投资项目  财务评价 
描述:财务评价研究,对于把握旅游投资项目的投入产出效应,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目前,我国旅游项目财务评价工作基本上是依据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来
国家作为与不作为-1949-2010台湾公众视听政策的发展
作者:陈美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史  传播政策  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  公广集团  政治经济学 
描述: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〇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〇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
国家、社会与媒体政策—台湾公共广电集团化政策过程之研究
作者:黄如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化  公共广电集团  民间社会  国家自主性  传播政策 
描述:何得以落實是值得研究者探討的問題。
從政策研究的國家理論與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以公共廣電集團政策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法探討三個主要研究問題:即公共化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過程的各個行動者如何互動促成公共廣電集團的誕生、以及政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公共化政策提出有政治環境上與媒體環境上的原因。首先,政治力未隨著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退出媒體,而整個傳媒環境在自由化後,在政府放任的媒體政策下導致惡質的商業競爭。以傳播學術界為主的媒體改革人士有鑑於此,認為有必要平衡當前的媒體環境,隨後透過替政治人物撰寫傳播政策白皮書提出台視華視公共化,試圖屆時從政策層面落實媒體改革。
國家在政策過程中的自主性受限於來自民間社會集結力量,使其無法完全依照本身的偏好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但同時也導致了行政部門的公共化政策一直模糊不清。因社運團體積極介入政策過程,阻擋了台灣媒體環境進一步私有化與政商結合的可能性,公共廣電集團的形成除了具有媒體改革的意義,同時也代表台灣傳播媒體環境邁向新的里程碑。不過社運團體在此政策研究的個案中雖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研究也發現,促成其他相關的政策行動者與社運團體結合、共同促成公共廣電集團最關鍵的因素仍是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本研究認為未來仍需知識份子引導群眾發揮批判能力與自覺,透過彼此多元對話、形成更大的批判力,進一步從事改革。而國家應維持政策透明性,擴大公民參與的管道,並且做為積極主動的管理者。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建置与设计—期盼促进公共讨论的NCC—
作者:孙德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讯传播  独立机关  独立管制委员会  公共讨论  公共论坛  政府改造 
描述:瞻未來數位匯流等科技現象的出現,管制機關在實務上必須有重新的考量,過去分屬不同機關的管制模式也需要受到調整,「整併」的需求應該被重視。這些背景都影響著未來我們對管制者的設計與規劃。
本文具體提出以「健全公共討論」作為管制理念的指導原則。並且檢討兩個常有的迷思:市場迷思,以及解除管制迷思。
市場運作的結果未必符合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本意。市場運作後勝出的言論,往往未能增進任何的公共討論。同時,放任市場運作的結果,雖然有可能對消費者主權有所增進,但是對於公民主權的實踐並沒有任何的幫助。
對於解除管制的呼聲,我們認為,對於「解除管制」這樣的字眼應該要相當的小心,因為解除管制的觀念並不代表政府應該全然的不加以管制,反而應該是針對特定的管制領域重新檢討管制的有效性或是必要性。雖然「資源稀少性」的理由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人民並不見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以及發言份量,個人的聲音仍無法和龐大的財團以及商業媒體業者相比,個人或是少數弱勢團體並不見得會因此受到更多的關注,公共議題也未必會因為稀少性的消逝而受到商業媒體更多的青睞。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政府管制仍然有其必要。
本文提出獨立性與專業性的要求。同時檢討獨立管制委員會常見的憲法爭議,特別是基於臺灣特殊憲法設計下所有可能碰到的問題。
藉由對管制機關雙重面向獨立性的需求,我們建構出獨立機關的需要性。一方面,期待管制機關積極介入市場導正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忽略媒體監督政府的功能。因此管制機關必需同時對政治力量與商業力量有所區隔。同時臺灣特殊的民主轉型經驗,使得通訊傳播管制機關的獨立性設計,對臺灣來說顯的更加的重要。除了獨立性以外,管制機關的專業性也需要受到特別的重視。本文認為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管制理念,未來獨立機關的設置,於除了電信通訊方面的專家以外,社會、傳播、人文教育(例如對兒童、原住民、客家電視台等等的補助研究)方面的專業性,也同時必須強化。同時為了避免專家政治所有可能面臨的責任與正當性挑戰,引進法律專才,藉由各種不同的程序性設計來強化管制正當性,也是需要受到注意的地方。
至於獨立機關經常出現的憲法爭議,本文參考美國的經驗,獨立機關縱使「獨立」於行政部門,但只要仍然行使行政權,國會即無法漠視憲法中權力分立以及總統任命行政官員的權力,而將提名權獨攬或分享。臺灣雖然類似雙首長制的憲法設計,使得國會有較大參與決策的空間,但仍無法迴避憲法41條總統任命權與與憲法75條行政立法人事分離的規定。
最後本文將對日前通過的NCC組織法進行分析。除了藉由對這部法律的介紹與檢討,讓讀者能對現行法有所理解之外,也藉由著實證資料突顯出目前的設計,若要談避免政治力干預,的確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