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
学位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1(1)
200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
台大历史学报(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相关搜索词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  桂林 
描述: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
国家意识与地域社会建构:以清代台湾“六堆”为例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粤人  义民  客家  地域联盟  历史记忆 
描述:”组成的军事团练组织的称呼。早在康熙末,居于此地的客语群体,就因协助官军有功,部分被授予“义民”封号。乾隆末的林爽文事变中,下淡水“粤人”类似的团体,便被称为“六堆”。此后每逢变乱,“粤人”便组建军事组织,藉“义民”之名,以捕“贼”为由焚抢闽庄。“六堆”及其相关的“义民”形象被描述与记载的历史,展现了在移民社会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透过“义民”符号渗入地方社会,下淡水地方的“粤人”,如何利用这一符号,进行地域权力的争夺。在这一充满矛盾的动态的过程中,咸丰年间,“六堆”由“粤人”组成的临时性军事组织,逐渐走向常规化;同治光绪年间,“六堆”成为常规的村际联盟的称呼,并与该地方久已存在的天后宫、大成祀典等多重的地方联盟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的跨村际联盟;同时,以“义民”为身份认同的六堆组织,也发展出前、后、左、中、右、先锋堆的观念,并为地方社会多种地域联盟方式借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客人”、“粤人”等指称背后的观念演变,本文也试图揭示当代学者如何用现代学术概念“客家”重叙历史,历史资源如何被巧妙地重新组合、放置进新的知识序列。
“客家”身份的建构:殖民体系下的香港新界与台湾六堆
作者:陈丽华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界  六堆  殖民地  客家  身份建构 
描述: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谈泛台湾客家认同─1860-1980年代台湾「客家」族群的
作者:陈丽华  期号:第48期 来源: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  泛台湾客家认同  族群  知识阶层 
描述:,但筆者懷疑,這一概念可能過度化約了歷史,它一方面忽視了「泛臺灣客家認同」和現代族群想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機制,另一方面也混淆了前近代至當代人群分類觀念的差異。因此,本文試圖探究十九世紀後期至客家運動興起以前,「客家」族群觀念移植臺灣並逐漸為地方人士所接受的過程,以便為「泛臺灣客家認同」的討論注入歷史根基。本研究發現,「客家」觀念並非源生於臺灣社會,而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臺灣開港,由西方人從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移入。其後,日本殖民者用籍貫的「廣東」取代了「客家」,作為該種族的名稱,儘管它包羅的範圍與我們今日所界定的「客家」有所不同,但日治時期日本及臺灣知識階層在身分、文化與社會結構上,對客家族群的塑造卻影響深遠。日治中期以後,臺灣客家菁英對於這一身分的認識,顯示出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中國大陸之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交織的影響。戰後初期,隨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具有客家意識的中國大陸客家知識階層,以及崛起於日治時期並受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知識菁英,推動了「客家」觀念與「廣東種族」的融合,並逐漸向臺灣地方社會滲透。「泛臺灣客家認同」,正是於此一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