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莫忘祖宗言!」:「後客运世代」面临的「客家性」要求
作者:廖慧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认同  客家性  客家文化运动  世代差异  认同建构 
描述:類的文化期待隱含著血緣與認同的合一性,並且對於「怎麼做才合乎客家族群身份」,也有著本質化的想像。首當其衝的便是面對這些要求的客家年輕人。  然而,本文並不預設客家年輕人「天生」就應該有客家認同,或者應該要對客家「建立」認同感,而是以一種社會建構的觀點,試圖去理解已經觀察到的經驗現象:社會中對於客家的文化想像,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而時常被這些客家文化框架要求的後生客家人,作為被框架要求的主體,他們如何去理解自身的客家經驗?透過本研究,我們發現後客運世代的客家人正處於某種歷史現實之中。他們的客家身份或輕或重地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不等的影響,而他們的客家文化認同,也沿著世代、地域的軸線而產生分歧,然而,他們現階段所面對的客家文化期待,除了是一種同質化的文化要求,同時也是一種強調傳統卻又包含突兀創新的客家建構。這些要求所形成的文化框架,脫離了日常生活的層次,也窄化了人們對於客家的想像。因此,本文認為,唯有對客家抱持著開放性的文化想像,將差異納入思考,對於後生客家人也才能有更為務實的
国家、地方与宗教:客家青年世代的族群认同建构
作者:钟效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认同  族群边界  族群性  世代差异 
描述:對「認同」(identity)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出發,探討在這個概念並運用在族群範疇的脈絡下,解釋台灣客家青年世代如何在這個身份建制化以及語言流失的矛盾情境中建立客家認同。筆者針對三個客家相關團體:客家鄉鎮中的客家後生會、都市中的義民廟祭祀組織,以及政府所開辦的客語班,並以隨機滾雪球方式所接觸的受訪者跟上面三者比較,進行深度訪談,分析不同社會脈絡下客家青年關於客家認同的自我敘事。研究結果發現,客家血緣是四個脈絡中受訪者共同界定客家身分的判準,但對於客家文化內涵的界定則隨脈絡不同而有相當不同的認知。客家鄉鎮後生會成員普遍將客家認同連結到地方認同,都市中義民廟祭祀圈受訪者則著重在信仰的靈驗以及對廟宇的認同感,客語班參予者則直接投射出客家身分建制化後的官方論述。隨機的受訪者則明顯分歧,許多人甚至將將客家視為不具特殊意義的身分。本研究指出,作為辨認族群身分的方法,儘管血緣卻仍是各個脈絡下認同建構的基礎。換言之,社會脈絡深刻地影響了認同的內涵,導致了迥然不同對族群身分的認知方式與實踐。我們指出,這個案例顯示出即使相似的族群性認知,也可能蘊含了具有不同特定的認知。這個結果對理解台灣族群現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涵。
海外台湾侨民国家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多伦多地区侨社为例(19
作者:赖丽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侨民  国家认同  世代差异  族群  理性的国家选择  情感式的国家认同 
描述:想探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文獻分析法,並以現年16歲以上的僑社台灣移民為研究對象,並獲得五項結果:一、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僑社台灣移民國家認同的發展情形,「台灣人認同」呈迅速遞增,「中國人認同」呈迅速遞減;統獨意識的發展則傾向「維持現狀」。二、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大多仍保有「台灣認同」;另外,多倫多地區台僑的國家認同對象還是以台灣為優先,而且年輕世代對台灣的認同比中老年世代強。至於國家認同強度方面,台灣國內民眾與多倫多地區台僑願意為台灣上戰場的比例都超過三成。三、對多倫多地區的台僑來說,不管是「理性的國家選擇」或是「情感性的國家認同」,都是以「維持現狀」居多,支持統一的越來越少,贊成台獨的越來越多。而在四大族群中,閩南族群具「情感性國家認同」的比例較高,新住民(外省人)較具「理性的國家選擇」,客家族群則介於兩者之間。四、外省人不見得支持統一,本省人不見得支持獨立。五、16-25歲年輕世代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最高,大多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但又不排斥統一。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一、政府應充分善用親我僑胞力量以維護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並爭取國家權益。二、全面檢討整體僑務方針,持續推動僑務功能,避免「利益均沾」式的僑務政策,運用網路科技打造台灣認同。三、摒除統獨等意識型態之爭,勿再操弄族群議題,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