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客家纪念坛混凝土空间结构设计
-
作者:周嵘 金卫明 郑桂花 朱一峰
期号:第11期
来源:浙江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地建筑 混凝土空间结构 Visual LISP语言 有限元计算 曲面投影平法
-
描述:体型的混凝土空间结构设计的建模、计算和图纸表示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电子图书《客家风情》的创作及主要技术处理方法
-
作者:张会汀 黄伟英 肖志明 黄军 沈明发
期号:第5期
来源: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 电子图书 创作工具
-
描述:电子图书《客家风情》的创作及主要技术处理方法张会汀,黄伟英,肖志明,黄军,沈明发(暨南大学电子工程系,510632,广州)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电子图书,创作工具中图分类号:TP311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
-
客家的经济、文化与民性
-
作者:曾祥委
期号:第3期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族群 文明素质 广府人 潮汕人 人格转换 价值观 传统文化 客家地区 文明程度
-
描述:客家人崇文教、守规矩、重情义、好宾客,是文明程度很高的族群,以其具有文明素质与亲和力著称,如果能够坚持长处,认识弱点,努力学习别人的经验,理直气壮求富,挺直腰板自主,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人格转换,那么,客家人的未来就是光明的。
-
诗情依样竞须眉:十九世纪三位著名客籍女诗人及其诗作述评
-
作者:吴福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九世纪 女诗人 述评 诗作 诗情 客家妇女 受教育机会 纯文学
-
描述:旧时客家妇女以持家勤劳贤慧而获得普遍好评,在山歌创作方面的天赋也让文人学士大为折服,但她们在纯文学上的建树和成就,却以受教育机会不多和早婚及婚后持家劳顿而无力学业,因而与别的族群妇女一样,历来远不及男子。然而,若以本不甚风光的客家诗坛景象观照,文祚闲
-
土楼夯土在模拟风雨环境下的风洞侵蚀试验研究
-
作者:王安宁 彭兴黔 陈艳红
期号:第3期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夯土试块 风速 雨强 侵蚀损伤
-
描述:,其侵蚀量随风速与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风速增加产生的夯土侵蚀量明显大于雨强增加产生的侵蚀量,结合当地风雨气象资料,可计算福建土楼的风雨侵蚀寿命,为土楼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立足客家首府 创山区职教品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8期
来源:福建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职业中专学校 改革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客家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计划 实验基地 中央苏区 职业技能鉴定
-
描述:汀职业教育蓬勃的生命力。学校是国家职业技能规范实验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评站,是龙岩市职工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
-
侨刊撷萃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客家文化 外汇储备额 倒计时器 生产总值 航天事业 海外华人 问题中心 香港回归祖国 航天科学
-
描述:据韩国一所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初步计算,以香港为中心的居住海外的华人约为5500万人,他们拥有的流动资产为2万亿美元,生产总值则起码有5000亿美
-
客家笊篱饭
-
作者:连允东
期号:第6期
来源:美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笊篱饭” 客家族 饮食文化 制作方法 风味小吃
-
描述:又软又香的笊篱饭,是客家地区的家常饭。它养育了多少代客家人。笊篱饭又称捞饭、甑饭。我的家乡客家祖地宁化历来从稻谷生产为主导产业,因此,大米饭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民众的主食。山区客家人大多从事强度大的体力劳动,所以大米干饭尤受欢迎。做笊篱饭时,竹编的笊篱和木制的饭甑
-
客家菜在胜记可口可心
-
作者:红叶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可口 生活水平 体力劳动 盐焗鸡 客家人 红烧肉 特点 食物 蔬菜类
-
描述:.加之处境贫穷.使得佐餐的副食要加进很多的盐,以减少副食的用量。此外,在高温下的重体力劳动,盐分是不乏欠缺的。这是第一个特点“咸”的成因。为了使繁重劳动时的空腹感到充实.就要摄入脂肪较多的食物,这是
-
客家婚礼饮食行为的社会记忆与象征隐喻:以广西博白县大安村为例
-
作者:石奕龙 谢菲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记忆 饮食行为 象征隐喻 客家 婚礼 地方文化
-
描述: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传承方式,婚礼饮食行为呈现了程式性与规范性体化实践的身体记忆特征。它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象征符码的内在转换,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礼”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制度规定体化为群体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建构自我文化的真实,传承并延续地方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