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客家山歌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
-
作者:李铭 邓辉
期号:第6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民间文化艺术 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与超越
-
描述:客家山歌作为民间艺术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民间文化艺术也更加贴近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门楼 民俗与艺术 文化特征
-
描述: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
一锅融百味 “猪肚包鸡”味绝羊城
-
作者:李阳
期号:第9期
来源: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祖传秘方 猪肚 客家传统 客家妇女 火锅 配方 神秘 开口 客人 老板
-
描述:珍的祖传秘方有何特异之处,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他们所说的猪肚包鸡又是什么呢-猪肚包鸡是一道古老的客家传统菜,原是客家妇女生产之后做月子必吃的一种补汤,又叫风凰投胎或凤凰托世。顾名思义,猪肚包鸡就是把一整只鸡包在猪肚里。
-
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以明清时期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为例
-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碑刻 乡村社会 客家 宗族 明清时期
-
描述:本文以大埔县湖蔡双坑村发现的20余通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宗族建构过程、村民为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努力以及乡村民俗活动,认为民间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献,对理解和研究乡民生活和乡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
作者:唐群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童谣 方言 习俗 传统文化
-
描述: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
赣南客家地名的文化透视
-
作者:叶金莲
期号:第7期
来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地名 文化
-
描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或民系,其地名的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也有差异。赣南客家地名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系特色。本文试图从赣南客家地名来分析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某些特质。
-
小曲米香型磊花烧酒工艺技术的改进
-
作者:张正华 龚传国 胡凯明 余导华
期号:第8期
来源:酿酒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酒 小曲 米香型 磊花烧酒 工艺技术
-
描述:磊花烧酒是客家人在继承和发展小曲米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成果.通过对原料、酒曲、酿造和贮存等工艺技术的改进,使其品质在保证传统米香型风格的前提下,酒质更加优良,酒体更加符合现代市场消费者的口味要求,成为优质高档米香型白酒.
-
吴德芳:妙招打造“金饰王国”
-
作者:刘英
期号:第2期
来源:今日南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金饰 王国 吴德 马来西亚 黄金首饰 公司董事 来料加工 珠宝商
-
描述:多美金钻珠宝机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吴德芳是马来西亚第二代客家移民。他白手起家,几经波折,建立从提炼黄金、生产金饰、工厂代工(来料加工)、金饰设计、批发、门市零售一站
-
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广西三江富禄镇民族关系考
-
作者:朱慧珍
期号:第6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少数民族 文化 多元共生
-
描述:大量的事实说明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客家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但客家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兼容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地兼容,择优、发展、重构,在兼容中保留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
梅县民间客家山歌现状调查研究
-
作者:温丹妮
期号:第20期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现状 多元化
-
描述:全文分三个部分论述梅县民间客家山歌的现状,分别为:山歌本体、歌手和听众。结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原生态形式的山歌已经消逝了,而作为表演形态的山歌却依然存活于梅县民间的舞台上,并且它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适应其社会环境的形态继续活跃着。
上页
1
2
3
...
7
8
9
...
19
20
2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