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24)
报纸(6267)
图书(1652)
学位论文(1257)
视频(476)
会议论文(347)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24)
报纸 (6267)
图书 (1652)
学位论文 (1257)
视频 (476)
会议论文 (347)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90)
2014(12481)
2012(1310)
2011(1294)
2009(694)
2008(570)
2006(187)
2004(126)
2003(91)
2002(4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6)
梅县侨声(102)
龙岩学院学报(88)
农业考古(83)
客家(74)
大众文艺(51)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
中国经济快讯(1)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珠江口,一些蔓延的叙述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6期 来源:芙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还是与水有关,那时候这里建起了凤岗新圩。圩,是南方最常见的事物,是人类在江河湖州或海滨滩涂地带用堤坝围起来的封闭人居生活圈。在我的故乡,干脆就叫围子。一个围子里,就是一个血缘聚居的群落。 水,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印象。踏上这片像大海般起伏的土地,没有高山,只有绵延的丘陵,一路逶迤着向着南海纵深而去。河流在海相碳盐岩和灰黑色、红色、白色的石灰岩中穿行,只有流水可以洞穿它们,让世界露出部分真相。岭南赤红色的土壤像血一样弥漫在水中,在激流中颤动。一个上午,我就差不多经历了八九条河流。但一个凤岗人告诉我,这其实是我的错觉,流经凤岗的其实只有一条河。这条河,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一直叫到现在,只有一个原因,她在流经樟木头时,河中出现了一块巨石,形似一匹骏马,这石马,变成了一条河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命名的方式——石马河。这是东江的一条支流,源于深圳宝安龙华镇大脑壳山,也有人说她的源头就在凤岗雁田村。对于河流的源头我从不深究,越深究越糊涂。或许她原本就有几个源头,又或许凤岗雁田和那个大脑壳山差不多就在一个地方。但不管怎样,一条河的流向早已注定,她将一路穿越深圳宝安的龙华、观澜、东莞的凤岗、塘厦、樟木头、企石,最终注入东江,汇人珠江,在虎门珠江口浩浩荡荡人海。她以一百六十余华里的生命长度,营造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对于这片土地,她是一条母亲河,献出了母性的血液和乳汁。 忽然发现,我可能绕得太远了。我在其间反复穿梭,只因一条河有太多的回环往复。在这样的错觉中,甚至是迷失中,我一直找不到那个历史的人口。但我有一种直感,如果那些传说中的碉楼真的存在,在那个水路运输时代,它决不会远离河流,一定就在某个围子的关口。人类构筑它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它处于一种临界的状态。 我的感觉是准确的,随着视线的不断延伸,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初,一座碉楼如同在岁月之河中浮现出来。一座冷漠、荒废却依然兀自耸立着的碉楼。一种倔强的坚持。一个古老的塘沥洞,或说不上多么古老的凤岗,也许就隐身于这样一座碉楼里。 钻进碉楼,楼道狭窄,隐晦,让进入的方式变得异常诡秘。绝对不是巫术般的迷宫,这是一座直截了当、棱角分明、对外部世界充满了警觉和敌意的顽固堡垒。可以摧毁,但从不倾斜。潜入,如同进入了黑色的夜空。风在狭窄的楼道里传来的回声,嘶哑,短促,像一个老人弥留之际的咳嗽。我的样子显得鬼鬼祟祟,莫名的恐惧让人脱离现实。有人在这碉楼里看见过狐仙,还有人在一堵被雷电击穿的墙道里看到过一堆白骨。这是一个客家老人说的,他就住在这座碉楼的隔壁,是离历史最近的一个证人。但他的鬼话并没有把我吓住。恐惧的感觉是随着更深的潜入慢慢袭来的,直到完全把我笼罩。随着楼道曲折向上,一排排空洞,在厚重的的砖墙上生成,那是当年的嘹望孔,火炮与火铳的瞄准和射击孔,隐藏着警觉而诡异的光芒。遥想当年,这每一个空洞后面,都趴着一个凤岗的汉子,他们彻夜不眠地瞪着通红的眼睛,盯着试图接近这座碉楼的一切阴险的图谋。 一种强烈的诱惑,让我挨近了那个空洞。眼前一阵发黑,它已黑如焦炭。我心里兀自一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恐慌感和荒谬感。 是谁建起了第一座碉楼?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有太多的答案。每一座碉楼的后裔都想把他们的祖先推到中国第一的位置上。在凤岗,在开平,在岭南无数的如蜂巢般的自然村落里,也许在同一时间,几乎就构筑起了这样的一座座碉楼。对此,我同样不想深究,越深究越糊涂。历史的事实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凤岗就建起了一百三十多座碉楼,最矮的也有三层,最高的高达九层。好像还没有超过九层的,九,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数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种极限了。人类建造这些碉楼的目的非常简单,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子民,无助的老百姓就只能全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保护自己。这个念头可能最初在一方富豪的脑子里产生,很多都是在国外赚了钱回乡置业的华侨,在他们拥有了财富的同时,他们意识到了这些财富可能带给他们的危险、他们身家性命的脆弱。那些平民苍生,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下,或依附在富人的羽翼下听命于调遣,或利用宗族和村里的公偿田积累的资金建造碉楼以图自保。每一座碉楼都是民间的自卫防御工事,再配备一些枪支弹药和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自卫力量,一个局域安全网便形成了。他们没有任何进攻和扩张的意图。他们的防卫半径和火力射程都严格控制在足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范围。在一个以夜不闭户为理想的国度,一座碉楼的建立,其实就是对世界不信任的开始。人类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极度的不安全感。 这不是风景,更不是生活,而是人类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最后生存依据。 一座碉楼,到底能承受多少悲壮?那年月,白天有明火执仗的土匪,夜里有神出鬼没的盗贼,还有穿着各种颜色军装的粮子。但真正和风岗人发生过激烈交火的还是来自海上的敌人。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离大海太近了。 雁田抗英,是被很多历史教科书遗忘了的一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雁田人的心情在岁月的嬗变中似乎也越来越复杂。一个假设由来已久,如果不是有太多的血性汉子,这里或许早已不是东莞的地盘,而是香港新界的一部分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也就是戊戌变法的那年头,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政府又威逼清廷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九龙半岛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为新界。此时,衰老而疲惫的那拉氏就像一个怨妇,每天在晨昏颠倒的深宫中摸索着自己凋零、枯萎的白发,暗自嗟叹,而对于南海边那一片遥远的即将沦陷的土地,在她干枯的老眼里,也不过几根脱发而已。一纸屈辱的条约很快就签订了,甚至早已没有了多少屈辱的感觉。翌年春,中英双方官员根据条约勘定了新界,原定于四月十七日交接新界租地,但英人根本没有把大清帝国放在眼里,他们对即将到手的肥肉似乎有点等不及了,还没等到交接的时间,一千多名全副武装的英军便提前开进元朗、锦田、大埔等地,这简直就是强盗,但哪怕成了强盗他们也要保持伊丽莎白女王陛下皇家部队的威仪,在嘹亮的军乐声中,他们徐徐地升起大不列颠的米字旗。旗帜下的英军阵容整齐,闪光的军徽,闪光的马鞍,一齐朝着他们祖国的方向,列队行礼,每一张脸上都闪烁着征服者的光荣和神圣。 英国人没想到,大清王朝好欺负,中国老百姓却不好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的老百姓是微不足道的乌合之众,那些鸟枪和火铳是滑稽可笑的,但一支由数千人自发组成的老百姓的抗英队伍突然对他们开火了,在激战中,雁田五百壮士披挂上阵,从凤岗赶来增援,一个叫造歪的英酋被火枪击中,从大洋马上一头栽了下来。在中国老百姓的嘶吼声中,女王陛下的皇家部队再也无法保持军人的风度,他们拖着中了七枪的首领一路狼狈地逃出了新界。但没过几天,英军又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的野心更大了,在占领新界后,他们又越过罗湖河占领了深圳四周的大片土地,占领后来一位中国老人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但英军的炮弹还在飞向更辽阔的夜空,他们扬言要一直打到石龙去,把东莞石龙以南的土地全部扩大为他们的“新界区”。大清的国门有太多的漏洞,凤岗雁田一下成了抗英的桥头堡,一千多雁田人在祖先的龙眼树下歃血为盟,在他们冲入敌阵之前,已叮嘱他们的家人给自己挖好了坟坑。随后又有东莞各地组成三千多人的志愿军赶来增援,他们与沦陷区的一支支抗英农民武装沿着石马河的丘陵修筑起二十多里的防线,架起一百多门从虎门调来的大炮,夜袭英军,一直将英军像撵鸭子一样驱赶到罗湖河以南。从那以后,英军再也没有越过新界。 这该是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之一,一群中国的老百姓打败了强大无比的英国正规军,凤岗雁田也因此被恬不知耻的清政府赐封为“义乡”。但这段历史似乎又有太多的吊诡,应该说,凭绝对的实力英军完全可以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但他们没有来,真的没有来,他们也许不仅考虑过战胜这些中国老百姓的代价,更考虑过统治这些老百姓需要付出的代价。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从此注定,英国人在新界那边拉起了铁丝网,中国的老百姓在这边修碉楼。’——这些碉楼也许与那段历史事实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无疑与一种大敌当前的、高度缺乏安全感、高度戒备的民族心理有关。 英国人后来没有来,但野心更大、也更残暴的日本人来了。就像当年的英军一样,日军在这里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这里有凤岗人自发组建的武装自卫队,还有多支抗日游击队以及后来的东江纵队,他们以一座座碉楼为堡垒,在这堡垒背后还有很多坚强的堡垒户。英国人曾经估量过的那种必须付出的代价被日本人验证了,这些嗜血的食肉动物,在这里把人类的一切邪恶发挥到了极限,烧、杀、抢、掠,残杀婴儿,强奸妇女,但他们可以蹂躏这片土地,却始终无法征服这片土地。他们不得不对同一个村子进行反复扫荡,对同一座碉楼进行数十次、上百次的反复攻击。这倔强的碉楼上,现在还有日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
作者:張煥禎 張玉坤 李淑美 陳美芳 黃美菁 彭竟琳 顏慶雲  期号:第4期 来源: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糖尿病  醫院式個案管理  區域醫院 
描述:護標準為藍圖,建立符合區域醫院體制之糖尿病照護團隊和臨床指引;同時編製符合在地居民特性的糖尿病自我照顧手冊。採前瞻性研究且追蹤受試病患一年。病患成效以實驗室檢驗和自我照護行為評量。資料收集包括收案日以及一年內的4次追蹤測試結果。本研究分別採用GEE統計方法之多變項線性迴歸與邏輯斯迴歸處理重複測量資料並調整影響因素之效應。共計60位第二型糖尿病患(平均罹病期3.25年)為研究樣本,皆為已婚、年齡介於23-84歲(平均52.5歲)、男性(58.3%)稍多於女性、其中65%為本省客家籍。六類自我照顧認知與行為達成率分別為:自主服藥91.3%(藥物認知正確率25.4%)、低血糖處理23.3%、血糖監測相關行為46.7%、運動35.8%、飲食管理51.7%和足部護理92.8%。依照ADA糖尿病照護標準呈現統計上成效的檢驗值包括:糖化血色素(p<.0001)、空腹血糖(p<.01)、三酸甘油脂(p<.05)。本研究結果顯示整合臨床指引、政府健康部門策略、自我照護手冊而成的「醫院式糖尿病個案管理」能提供綜合性照護並能有效地達成照護目標和改善糖尿病患自我照護行為。
闽粤?福客?清代台湾汉人族群关系新探-以屏东平原为起点
作者:林正慧  期号:第6期 来源:国史馆学术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人  粤人  福佬  客家  屏东平原 
描述:然而,所謂的「閩、粵」與「福佬、客家」其實分屬省籍與語系兩個不同的分類範疇,彼此界線並不相符,而且存在複雜的交集與合集關係。因此,在瞭解廣東省與福建省民系或語系的分布後,其實應將縱向的語群分界納入考量,藉由省籍與語言界線所穿插出來的四個區塊,可以更清楚地瞭解清代來臺漢移民間的結合情形。本文藉由康熙60(1721)年發生在屏東平原的朱一貴事件及道光26(1846)年分類械鬥中人群分合的初步釐清,瞭解清代屏東平原漢人間的分類衝突,其人我界定標準並非省籍等行政疆界,即當時屏東平原漢人的族群關係,與其說是依分籍對立,毋寧說是依方言分類,因為只有從這個觀點切入,方能瞭解為何當時閩屬汀州移民「附粵不附閩」,以及粵屬潮、惠二府移民多與漳泉交好的現象。本文雖強調方言群認同在清代屏東平原漢人族群關係的作用,卻並非認為方言群的認同作用必然大於祖籍或鄉黨意識。在不同區域內,移民人數與其文化經濟力量的強弱會牽引出不同的族群關係。提出方言群的思考方向,只是希望在以往祖籍的單線分類之外,提供思考清代漢人族群關係時另一個可供參考的面向。
屏東縣觀光發展國際化行銷策略
作者:蘇嘉全  期号:第3期 来源:研考雙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屏東縣政府  行銷策略  觀光發展 
描述:不妨親自來一趟悠遊屏東陽光之旅。 屏東縣政府結合觀光、文化、生態教育、農漁特産等推出一連串推展活動,包括「春遊」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夏戲」民俗遊戲、「秋藝」屏東半島藝術季、「冬悸」墾丁風鈴季及其他搭配産業型、族群型活動、觀光生態型等系列活動。希望帶領大家來一趟屏東豐富之旅,將屏東的好山、好水、好風土及好人情推至全國各地,展現在國際。 屏東縣在加強觀光資訊推廣及觀光發展國際化行銷做法推廣活動國際化、觀光宣傳資料外語化、解說服務訓練、參與各項國際旅展等;在行銷觀光業務方面將朝(一)應用宣導媒體,建立觀光地區形象;(二)全劃推廣活動二大方向予以落實及推廣。 因此,未來屏東縣觀光國際化行銷之主要目標及策略將從(一)發揚固有民俗文化與技藝,推展文化藝術觀光;(二)健全觀光行銷管道與資訊解說服務系統,朝觀光國際化發展;(三)改善觀光景點設施與管理系統,營造世界級旅遊環境與服務水準等三項著手,並分別訂定子策略。希望藉由上述之目標及策略,發展屏東成為優質觀光旅遊地,並使來屏東地區之國內外觀光遊客朝向千萬人次之目標,以配合中央觀光客倍增之目的。透過政府與民間業者的共識及力量,以「顧客導向」之思維、「套裝旅遊」之架構、「目標管理」之手段,有效地進行整合與推動,共同打造屏東為優質旅遊環境。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
作者:潘文涵 章雅惠 陳正義 吳幸娟 曾明淑 高美丁  期号:第1期 来源: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十四小時飲食回憶法  膳食營養調查  營養狀況  臺灣地區 
描述:/1.17/1,女性是0.95/1.15/1;P/S比值低於建議值1。就19~64歲國民整體蛋白質、脂肪、醣類的熱量比例(15.5%、34%、50.5%)而言,蛋白質、指肪比例過高,醣類比例過低;就平均維生
“北欧人把自然定义为日常生活最宝贵的能源”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作为自己设计的模块材料,这种废材再利用被二人认为是很环保的行为。大房间被几个艺术分别租下,再各自隔离开来,分成不同的工作室,在Dagur的带领下,穿过设计师、插画师的工作间,到了这层大屋子的最里面才是二人
公车餐厅 天下第一味
作者:暂无 期号:第19期 来源:海外星云·时政综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餐饮生意的朋友引领下,他亲自货比三,结果发现蔬菜、肉品在台北中央大市场买最新鲜划算,海鲜则要到基隆鱼市采买。“现在每隔一天,我就会到基隆补货;凌晨1点多收摊打烊,2点多再去挑货;成本和过去让厂商送货
浅谈中华新韵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
南台湾的古迹(一)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间,台湾设一府三县,云林属诸罗县;光绪年间,云林单独设县;日据时期,云林改设斗六厅;1950年,云林重新恢复县级设置。清朝时期,大量福建漳州、泉州及客家移民来到云林地区垦殖,从现存的庙宇可见一斑。例如在云林一带有不少三山国王庙,就反映了客家移民信仰;又如开漳圣王庙,即为漳州人的信仰象征。这里比较著名的古迹包括朝天宫、振文书院等。 朝天宫。北港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鼎盛为全台寺庙之冠,是台湾的妈祖信仰中心。相传康熙年间,大陆一位树璧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古笨港。当地民众有感于妈祖的灵佑,于是捐款建庙以供膜拜,并且请树璧担任主持,从而开启了朝天宫的历史。 来朝天宫除了虔诚朝拜,祈求妈祖庇佑外,还可在此欣赏保存完好的艺术佳作。一进入朝天宫大门,就会发现整个庙埕铺满石板。这些花岗石板称为“磐石”,据推测应为清代往来北港与泉漳地区的船只运来,也就是所谓的“压舱石”。庙埕前石柱上立了四尊海龙王石像,人物及坐骑姿态各异,立于庙口护卫大门,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气氛。朝天宫从一庙演进成三庙并列,前后四进,形成雍容大度的宏观气象,这种平面布局更是全台首创。此外,朝天宫各殿由不同年代的大木匠师建造,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走一趟朝天宫,就像经历一段历史之旅。 朝天宫前后共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整体而言,在大木构造、雕刻、彩绘、剪贴、泥塑及陶艺等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展现出杰出的施工技术。庙内拥有代表岛内龙柱雕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对龙柱。其中立于观音殿的龙柱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不但是庙史的证物,其古拙雄浑的雕琢风格更是台湾早期典型龙柱的见证。第二对八角柱盘龙立于正殿前的拜亭,保有清代中期的特征。第三对立于前殿,具有清末的特征,构图丰富繁杂。 一般庙宇中的“御路”多采“单龙”,但朝天宫文昌殿前的石御路采“双龙戏珠”的造型,十分罕见。而朝天宫凌虚殿的窗扇木雕则运用了“螭虎团字”,以成双成对的螭虎构成“功参造化,德配乾坤”的联句,造型出神入化,雕工细腻,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朝天宫的正殿、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里,亦为艺坛佳话。可以说,朝天宫是欣赏台湾剪贴作品的艺术重镇。在彩绘部分,现在的前殿及龙虎门仍保存著名台南名师陈玉峰及其子陈寿彝的作品。另外,聚奎阁门扇24节气彩绘也是罕见的题材,值得仔细鉴赏。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色外,观音佛祖殿前石阶上所竖立的“孝子钉”,也别具教育意义。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萧姓孝子,与母亲从大陆渡海来台寻父,却不幸于中途遭遇海龙而失散。后来,萧姓孝子奉香祈求妈祖寻找父母;若蒙妈祖允诺,铁钉当能贯入石中,其后铁钉钉入坚石,不久果真骨肉团聚,因此名为“孝子钉”。 朝天宫后方的文物大楼,现在成了游客重要参观景点。四楼的文艺走廊内,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文物;顶楼的“妈祖景观公园”则为一处仿颐和园的亭园造景,园中的妈祖石雕像高40.5米,如今已成为北港地区的新地标。 振文书院。清代在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如今只有西螺的振文书院存留下来,是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振文书院在当时设立了诗社、学堂,修文讲学,文风盛极一时。目前虽已失去其功能,不过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亦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振文书院原为文昌帝君祠,兴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2年)。早期设有振文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书院的格局简单,共分5幢单体建筑,正殿与东西厢房间以过水亭相互联系,形成“工”字形的配置形态。为避免简略的门厅空间造成入门时视觉上的突兀,建筑者遂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长主轴的纵深长度,形成空间层次的高低变化。振文书院无论在建筑外观或梁柱雕饰方面,皆与道教庙宇不同,每种雕饰皆有其特别意涵,儒学气息浓厚。走近书院,可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石鼓装饰,石鼓又称抱鼓石,石面纹路呈螺纹状,作用在防止门柱滑动,为书院特色之一。书院旁有一座字纸亭,由于古人对书写文字的纸张相当重视,不敢任意丢弃,而是将捡拾到的字纸拿到字纸亭焚烧,字纸亭的设立代表着古人对文人的敬意。 此外,书院的屋脊两端以及正殿梁柱下方皆有鳌龙装饰,象征着文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此种装饰多在文昌祠或是书院才看得到。振文书院为明理教化的场所,所以在装饰上以淡雅为主,木雕与彩绘是表现的重点。正殿着重透雕的表现,拜亭则以细腻的浮雕为主。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装饰题材偏于文场的选择,大致不外乎忠孝节义或虫鱼花鸟等图案。正殿的壁书多为勉励生徒的警句,象征书院的教育理想,同时亦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充分显示出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当时书院的教育主旨。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