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36)
期刊(1150)
学位论文(277)
图书(78)
会议论文(50)
视频(2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36)
期刊 (1150)
学位论文 (277)
图书 (78)
会议论文 (50)
视频 (23)
按年份分组
2015(24)
2014(1342)
2013(225)
2012(299)
2011(294)
2010(219)
2007(68)
2004(18)
199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方言(4)
南方电视学刊(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华夏人文地理(1)
历史教学问题(1)
中国藏学(1)
建筑学报(1)
深圳地区典型祠堂的研究
作者:叶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祠堂  广府  客家  保护 
描述:1、加强古祠堂的修复;2、对保护单位进行跟踪保护;3、制定系统的保护规划;4、加大宣传力度。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竹地区还老愿仪式之研究
作者:谢赐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食斋仔  还愿  道士  生命礼仪  海陆  新竹地区觋公  师公  客家  还老愿  仪式专家  香花僧  和尚仔  先生 
描述:禱恭向玉皇大帝等諸神聖,叩許祈保平安良福,祈求身體健康,並代為消災而解厄,添福增壽。一旦所求應驗,大都會即刻選定良辰吉日,酬神還願,答謝神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有可能因為事遠年湮,不及答謝神恩,一旦個人辭世登仙後,生前所求即成「老愿」,那就需要請先生、覡公、道士等儀式專家在自家門前搭起瑤台,辦理酬還夙愿,答謝神恩的儀式,客家人俗稱為「還老愿」。本研究以新竹地區13鄉、鎮、市為參與觀察及訪談對象,依據在田野所蒐集的手抄文本及儀式的展演,分析各儀式專家的儀式內涵。本文認為還老愿儀式和凡吉內普的通過儀式主張相符,人從生到死歷經成年、婚嫁、老病、以及各種自然災變、人為禍福,一生之中遭遇各種緊張與危機,值此危機與緊張之時,便輒常舉行各種儀式,設法克服,企求安全渡過。因此,人們舉行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各種儀式,安頓往生者,撫慰生者,而通過此一危機。儀式中,子女在儀式專家的協助下,在自宅搭起的上、中、下座小宇宙,使神、人、祖先與整個大宇宙產生交會,提供一個天人溝通與實踐的相互感應場域,讓主事者追求心靈層次的平靜。酬還老愿的儀式表面上看來,是因為擔心先人尚有夙願未還,可能在另外一個空間世界,受到責罰與痛苦,因而替自己的先人辦理酬還老愿。同時對子女而言,其內在深層意涵還包含替自己及家族消災解厄。因此,還老愿這種由子女代行之特點,不同於尋常通過儀式,不僅亡者得以圓滿,更解決了子女的心裡壓力。總之,對於新竹地區的客家人而言,還老愿儀式等同於個人的最後一個生命儀式,而儀式中所揭示的「酬還」觀念,實係本區客家人對於生命的終極心態(ethos);而這對漢人社會與文化研究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客家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研究
作者:李惠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广东省  梅州市  书院 
描述:不限,下限截止至2007年底,但网络资源和数据库在时间上有所突破,空间上以梅州市现在管辖的地区为界。 @@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客家源流的三种看法和客家民系的形成、分布;接着简要介绍了梅州市
浅析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的形成原因
作者:杨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客家文化  闽西地区 
描述:人聚集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到现在仍在持续。近几年来闽西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卖点,以期发展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闽西客家文化形成缘由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花莲地区客语阿美语接触研究
作者:廖致苡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态度  南岛语  阿美语  客家语  语言接触  共通语 
描述:入聲韻尾變異,有/-p/、/-t/、/-k/混淆或韻尾增減現象;第三,阿美客家語吸收了當地客語環境的特色,四縣腔海陸腔合併使用。「客家阿美語」由於無法掌握阿美語特殊的輔音,因此以客語慣用的輔音取代,如/l/取代舌尖閃音/?/,字尾的咽喉塞音/?/則直接省略,另有自創的字尾/l/,似國語語尾助詞/-了/、/-啦/。詞彙方面在客語中發現兩個阿美語詞彙已被當地客家人廣為使用,其中阿美語[tam?au]在客語有四縣、海陸兩腔調的對應,字義由「人類」引申為「朋友」;而阿美語中尚未有明確的客語詞彙存在,在第四章僅以相似詞推測可能為客語的依據。第五章語言態度說明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相互影響不大的結果,在於共通語的阻斷和兩族群社會地位所至,發音人的語言環境改變、使用對象等,皆是影響語言態度的因素,而語言態度正是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滲入深與淺的主要條件。如今花蓮地區通行國語和閩南語,客語及阿美語都面臨語言危機,母語的保存艱辛何況是外語,因此花蓮地區語言接觸的現象漸趨式微,本研究將「阿美客家語」及「客家阿美語」完整分析紀錄,作為往後考證語言接觸的重要記載。
隘垦区伯公研究:以新竹县北埔地区为例
作者:吴声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隘垦区  垦户首  伯公  伯公下 
描述: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の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
“曲水楼”传家逾十代  这座粤东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还走
作者:黄礼琪 卢舜辉 温石雨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曲水楼”雄伟依旧 惠州市惠阳区文物普查队近日在淡水街道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处独具特色的大型清代客家建筑———“曲水楼”。该建筑规模宏大,且保存较为完好,是目前发现的粤东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曲水楼”还是一座“红色”客家围屋,从这里曾走出多位革命者。 “曲水楼”又名“八阁楼”,为叶家先人
三湾与狮潭溪谷地区客家聚落与宗教空间
作者:潘朝阳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三湾与狮潭溪谷地区客家聚落与宗教空间
通霄地区的客家族群在语言使用上的隐形行为初探
作者:冉明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隐形行为  谈话适应理论 
描述: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通霄地區,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其一須為客語)的客家人,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探究客家族群隱形行為的現象及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報導人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包括「他說,我才說」與「有其他族群在,不說」兩個特徵。其心理因素包括對族群互動場域弱勢的想像及對弱勢身份的想像與擔憂。此擔憂源自於他導、從眾及面子顧慮等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為的習癖。最後,此種隱形行為已造成報導人不知道客家人在哪裡而且在中下層場合不說客語,甚至下一世代對客家族群認同感產生疑惑以及客語的逐漸流失。為永續發展客家族群的語族活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三献礼仪式之研究
作者:廖圣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三献礼  丧礼  祭礼 
描述: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其中以三獻禮儀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因此,本研究以六堆客家地區的三獻禮儀式為主,研究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在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經史籍中追溯並探討三獻禮的淵源與流變以及其對客家族群的意義,研究得知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中的「三獻」儀式,以初獻、亞獻、終獻等三次進獻為主軸,自漢代以來,一直作為國家祭典的主要儀式。「三獻禮」一詞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記載後齊時已有「三獻禮」名稱的出現,降至明清,三獻禮的使用除作為官方祭祀禮制外,更深入民間,成為敬天崇祖、祭祀鬼神的主要儀式。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從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歲時、慶典與喪禮儀式等祭祀活動所使用的三獻禮儀式進行觀察研究,除了將儀式的進行加以記錄整理,並把現場空間佈置繪製成圖,使三獻禮儀式能做一完整呈現,章節末尾還試析其與古禮之差異性。第五章則是本研究的結論,研究結論發現:六堆客家地區所使用的三獻禮確實淵源於中原古禮,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因年代流傳久遠、行禮的禮生師傳背景等個人因素以及佛教、道教文化與閩南習俗等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三獻禮的儀式產生歧異。然世代的交替與耆老的凋零,傳統的三獻文化正逐漸流失中,如何將此儀式文化保存與傳承下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熱心於客家事務與文化保存者參與推廣三獻文化,使三獻文化得以保存與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