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国家意识与地域社会建构:以清代台湾“六堆”为例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粤人  义民  客家  地域联盟  历史记忆 
描述:军事组织,藉“义民”之名,以捕“贼”为由焚抢闽庄。“六堆”及其相关的“义民”形象被描述与记载的历史,展现了在移民社会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透过“义民”符号渗入地方社会,下淡水地方的“粤人”,如何利用
国家、地方与宗教:客家青年世代的族群认同建构
作者:钟效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认同  族群边界  族群性  世代差异 
描述:對「認同」(identity)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出發,探討在這個概念並運用在族群範疇的脈絡下,解釋台灣客家青年世代如何在這個身份建制化以及語言流失的矛盾情境中建立客家認同。筆者針對三個客家相關團體:客家鄉鎮中的客家後生會、都市中的義民廟祭祀組織,以及政府所開辦的客語班,並以隨機滾雪球方式所接觸的受訪者跟上面三者比較,進行深度訪談,分析不同社會脈絡下客家青年關於客家認同的自我敘事。研究結果發現,客家血緣是四個脈絡中受訪者共同界定客家身分的判準,但對於客家文化內涵的界定則隨脈絡不同而有相當不同的認知。客家鄉鎮後生會成員普遍將客家認同連結到地方認同,都市中義民廟祭祀圈受訪者則著重在信仰的靈驗以及對廟宇的認同感,客語班參予者則直接投射出客家身分建制化後的官方論述。隨機的受訪者則明顯分歧,許多人甚至將將客家視為不具特殊意義的身分。本研究指出,作為辨認族群身分的方法,儘管血緣卻仍是各個脈絡下認同建構的基礎。換言之,社會脈絡深刻地影響了認同的內涵,導致了迥然不同對族群身分的認知方式與實踐。我們指出,這個案例顯示出即使相似的族群性認知,也可能蘊含了具有不同特定的認知。這個結果對理解台灣族群現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涵。
国家作为与不作为-1949-2010台湾公众视听政策的发展
作者:陈美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史  传播政策  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  公广集团  政治经济学 
描述: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〇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〇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
国家、社会与媒体政策—台湾公共广电集团化政策过程之研究
作者:黄如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化  公共广电集团  民间社会  国家自主性  传播政策 
描述:何得以落實是值得研究者探討的問題。
從政策研究的國家理論與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以公共廣電集團政策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法探討三個主要研究問題:即公共化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過程的各個行動者如何互動促成公共廣電集團的誕生、以及政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公共化政策提出有政治環境上與媒體環境上的原因。首先,政治力未隨著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退出媒體,而整個傳媒環境在自由化後,在政府放任的媒體政策下導致惡質的商業競爭。以傳播學術界為主的媒體改革人士有鑑於此,認為有必要平衡當前的媒體環境,隨後透過替政治人物撰寫傳播政策白皮書提出台視華視公共化,試圖屆時從政策層面落實媒體改革。
國家在政策過程中的自主性受限於來自民間社會集結力量,使其無法完全依照本身的偏好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但同時也導致了行政部門的公共化政策一直模糊不清。因社運團體積極介入政策過程,阻擋了台灣媒體環境進一步私有化與政商結合的可能性,公共廣電集團的形成除了具有媒體改革的意義,同時也代表台灣傳播媒體環境邁向新的里程碑。不過社運團體在此政策研究的個案中雖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研究也發現,促成其他相關的政策行動者與社運團體結合、共同促成公共廣電集團最關鍵的因素仍是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本研究認為未來仍需知識份子引導群眾發揮批判能力與自覺,透過彼此多元對話、形成更大的批判力,進一步從事改革。而國家應維持政策透明性,擴大公民參與的管道,並且做為積極主動的管理者。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建置与设计—期盼促进公共讨论的NCC—
作者:孙德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讯传播  独立机关  独立管制委员会  公共讨论  公共论坛  政府改造 
描述:瞻未來數位匯流等科技現象的出現,管制機關在實務上必須有重新的考量,過去分屬不同機關的管制模式也需要受到調整,「整併」的需求應該被重視。這些背景都影響著未來我們對管制者的設計與規劃。
本文具體提出以「健全公共討論」作為管制理念的指導原則。並且檢討兩個常有的迷思:市場迷思,以及解除管制迷思。
市場運作的結果未必符合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本意。市場運作後勝出的言論,往往未能增進任何的公共討論。同時,放任市場運作的結果,雖然有可能對消費者主權有所增進,但是對於公民主權的實踐並沒有任何的幫助。
對於解除管制的呼聲,我們認為,對於「解除管制」這樣的字眼應該要相當的小心,因為解除管制的觀念並不代表政府應該全然的不加以管制,反而應該是針對特定的管制領域重新檢討管制的有效性或是必要性。雖然「資源稀少性」的理由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人民並不見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以及發言份量,個人的聲音仍無法和龐大的財團以及商業媒體業者相比,個人或是少數弱勢團體並不見得會因此受到更多的關注,公共議題也未必會因為稀少性的消逝而受到商業媒體更多的青睞。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政府管制仍然有其必要。
本文提出獨立性與專業性的要求。同時檢討獨立管制委員會常見的憲法爭議,特別是基於臺灣特殊憲法設計下所有可能碰到的問題。
藉由對管制機關雙重面向獨立性的需求,我們建構出獨立機關的需要性。一方面,期待管制機關積極介入市場導正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忽略媒體監督政府的功能。因此管制機關必需同時對政治力量與商業力量有所區隔。同時臺灣特殊的民主轉型經驗,使得通訊傳播管制機關的獨立性設計,對臺灣來說顯的更加的重要。除了獨立性以外,管制機關的專業性也需要受到特別的重視。本文認為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管制理念,未來獨立機關的設置,於除了電信通訊方面的專家以外,社會、傳播、人文教育(例如對兒童、原住民、客家電視台等等的補助研究)方面的專業性,也同時必須強化。同時為了避免專家政治所有可能面臨的責任與正當性挑戰,引進法律專才,藉由各種不同的程序性設計來強化管制正當性,也是需要受到注意的地方。
至於獨立機關經常出現的憲法爭議,本文參考美國的經驗,獨立機關縱使「獨立」於行政部門,但只要仍然行使行政權,國會即無法漠視憲法中權力分立以及總統任命行政官員的權力,而將提名權獨攬或分享。臺灣雖然類似雙首長制的憲法設計,使得國會有較大參與決策的空間,但仍無法迴避憲法41條總統任命權與與憲法75條行政立法人事分離的規定。
最後本文將對日前通過的NCC組織法進行分析。除了藉由對這部法律的介紹與檢討,讓讀者能對現行法有所理解之外,也藉由著實證資料突顯出目前的設計,若要談避免政治力干預,的確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海外台湾侨民国家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多伦多地区侨社为例(19
作者:赖丽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侨民  国家认同  世代差异  族群  理性的国家选择  情感式的国家认同 
描述:想探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文獻分析法,並以現年16歲以上的僑社台灣移民為研究對象,並獲得五項結果:一、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僑社台灣移民國家認同的發展情形,「台灣人認同」呈迅速遞增,「中國人認同」呈迅速遞減;統獨意識的發展則傾向「維持現狀」。二、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大多仍保有「台灣認同」;另外,多倫多地區台僑的國家認同對象還是以台灣為優先,而且年輕世代對台灣的認同比中老年世代強。至於國家認同強度方面,台灣國內民眾與多倫多地區台僑願意為台灣上戰場的比例都超過三成。三、對多倫多地區的台僑來說,不管是「理性的國家選擇」或是「情感性的國家認同」,都是以「維持現狀」居多,支持統一的越來越少,贊成台獨的越來越多。而在四大族群中,閩南族群具「情感性國家認同」的比例較高,新住民(外省人)較具「理性的國家選擇」,客家族群則介於兩者之間。四、外省人不見得支持統一,本省人不見得支持獨立。五、16-25歲年輕世代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最高,大多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但又不排斥統一。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一、政府應充分善用親我僑胞力量以維護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並爭取國家權益。二、全面檢討整體僑務方針,持續推動僑務功能,避免「利益均沾」式的僑務政策,運用網路科技打造台灣認同。三、摒除統獨等意識型態之爭,勿再操弄族群議題,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新認同。
十九世纪北台湾大坪溪与上坪溪流域之族群社会与国家
作者:王玮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化番  生番  赛夏族  泰雅族  隘垦  开山抚番  抚垦署  开港  樟脑 
描述:到或實質感受到的變化與影響為何。本文以此地域社會為主要視角,試著指出,(1)延續自十八世紀末的「設隘防番」政策,事實上提供了一個機會與舞台,讓漢人得以越過邊界,推進內山,自行與番人在邊界之外磨合發展出
川西平原古镇的社会文化变迁
作者:林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古镇  客家文化  社会文化变迁 
描述:乡镇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转型,可以看到乡镇、地方政府和国家在政治制度变迁中的关联,通过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村民自治等政治运动的分析,笔者发现乡镇政治的变迁实质上就是
全球化下的台湾客家族群与客家电视台:文化研究的视角
作者:吴海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全球化  客家电视台  客家族群  文化研究 
描述:义每况愈下之后出现的软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电视台仍旧未摆脱政治势力的干预局面,而客家“主体”叙事包裹在客家族群发声的强烈愿望之中,其实并未真正完成。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