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
作者:谢连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态文化 和谐社会
-
描述:分析其哲学基础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文章基于对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研究述评,综合运用生态哲学、客家学、文化生态学的学科方法,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蕴涵于客家文化各要素中,它在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客家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砥砺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着客家族群在山区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在物质文化方面,客家人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围龙屋的民居形式和适于山地环境的饮食、服饰文化,其中,“梯田稻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客家人在山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往与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经过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礼数和人地观念。方言和礼数对客家族群的稳定和繁荣有重要的意义,是客家社会得以凝聚和延续的基本纽带,人地和谐观念则是在艰苦环境中优化生存方式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客家人的族群体系和宗族制度大体继承了中原传统,根据在新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又发展出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曾经对客家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应当进行一种特定的现代转型。 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由闽西、粤东和赣南构成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地理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使客家文化得以长期延续,丘陵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使“梯田稻作”成为可能。从人文基础来看,客家文化除了秉承中原传统之外,还在移民过程和山地环境中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接受了多个文化副区的影响,来到定居的山地环境中又与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汉文化的一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的形成——明至清初的成长——清末至今的反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历尽劫难,但是客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却一直不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甚至还出现了继续进化的势头。 从哲学上来看,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儒家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与宋明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赣南地区在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历史的机缘,使宋明理学成为客家文化的内核。宋明理学对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人与人和谐的观点,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客家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不过不及的自然改造观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协同观,这是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当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也有内在的缺陷,“天人合一”观要求自然合乎人类社会的“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则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态学要求的境界,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是一种必然。对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认真地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吸取其积极成份、摒弃消极因素,这是对待客家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为一种土著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价值是逐渐趋向同一,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却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中,土著文化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土著文化中蕴涵着土著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是辩证的,并非总是现代化的障碍。要保护土著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土著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此外,要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对土著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因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将为客家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应当从文化演变的总体过程及演化趋势的比较中去寻找答案。多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多元化就必须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尽力保护和客观评价土著文化。
-
客家情歌审美文化研究
-
作者:熊茵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情歌 审美特征 审美范畴 审美意象 审美价值 审美文化学 艺术审美
-
描述:此拓展学科视野,提升客家情歌之格调、意趣和艺术价值,为客家文化和音乐美学的研...
-
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
-
作者:郑耀星 王泽巍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灵魂和动力,是旅游的文化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特色,特别是地方特色成了人们旅游追求的重要目标。地方饮食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
-
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作者:舒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
描述: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分析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论文以赣州奇特而缤纷的客家文化为例,粗略呈现出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面貌与价值,然后利用选修综合课、选修阅读课、选修活动课等三个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案例,提出对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构想。
结论:各地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和地方文化相融合,让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广东梅州客家文化中油画的现况与发展探索
-
作者:曾丽舞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建筑 油画现况与发展探索 油画语言的特性 继承与融合
-
描述:是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围龙屋为代表的独特客家民居。
利用油画这种文化载体性来体现和传承客家文化的发展,本文试从考察梅州客家文化方面出发,通过剖析梅州客家文化中各类艺术及油画发展现状,探索客家文化对梅州油画发展的价值,从梅州客家文化角度提出:(一)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发展梅州油画艺术。(二)对梅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油画本身所承载外来文化的融合统一,是梅州当代油画发展、创新的前提。(三)运用文化表现力,创新当代梅州油画。(四)充分利用油画语言的特性,站在梅州客家民系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画艺术,传承客家文化,进而促进梅州油画的发展。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广东梅州概况与梅州客家文化考察;二、梅州各类艺术发展现状;三、近年来梅州油画发展现状;四、梅州油画发展探索。
-
室内设计与区域文化
-
作者:杨清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室内设计 区域文化 空间 材料
-
描述:现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设计语汇。
江西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形式之一,特点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剖析客家围屋的空间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它的完整性和主次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严格的对称关系、和谐关系,展现了建筑的序列性。它充分展示着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以其独特的造型形式作为室内设计的创意源泉,既可表现江西独特的历史文脉,又能展示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
区域性文化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之一。室内环境的设计创作可体现一定区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室内环境设计只有通过对区域性文化的挖掘,研究区域性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并在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区域性文化。当代设计师应该把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放在首要位置,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使之发扬光大。室内设计应根植于本土文化,挖掘区域性文化的精髓部分,使区域性文化与现代多元化文化有机结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
用传统文化中的设计语汇营造现代室内空间环境的意境,既突出个性,又传承文化,这就是室内设计形成的社会价值。
-
客家美食“灯盏糕”
-
作者:周宗胜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连城县姑田镇民间有一款客家美食――灯盏糕。它具有选料精、个形大、内存猪肉馅多等特色。是婚嫁迎娶等喜宴上招待亲友 的美食和逢年过节时赠送亲友的特色食品。“灯盏糕溜溜圆,诱得人群好嘴馋。”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对姑田镇客家美食“灯盏糕”的评价,足见其美味的诱惑力。图为郭坑村一巧妇在油炸灯盏糕的情景。
-
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
-
作者:宁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民俗文化 现代化
-
描述:。围屋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围屋文化,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创造了围屋景观得以产生并且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物质、精神基础。
赣南客家围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来自于北方中原的古宫殿的住宅形式和夯土技术。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人们长期过着穴居、巢居、窝棚等生活,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开始认识到圆形空间的经济、结构安全和构造简单,因此曾大量建造圆形住宅。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日渐清晰的方位观念、次序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圆形住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方形住宅出现了,其后圆方形住宅共存,继而在方圆形式上又演化生出明堂形制建筑。在明堂形制的基础上,民居的“四架三间平房”式的建筑出现,它是中国古代所有建筑的最小基准单位。反观客家围屋,其五凤楼构造与四架三间形式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时又继承了明堂的纵横五堂原则。其建筑的形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强调中轴位置,以此体现中国的封建礼教、宗族制度和儒家思想。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视作其创造者所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特征的体现。围屋是赣南客家民系所拥有的全部文明成果高度浓缩的结晶,它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最能全面深刻反映其创造者自身文化的实体。在围屋静态的物质架构底下,包含着客家民系古今全部文明的成果,因此可以将围屋看作是客家文化的高度抽象符号,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人类居住建筑的抵御风雨、抗击外敌等实用的机械功能的范畴,有着远非纯建筑学所能解释的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
在赣南客家围屋中,我们可以从生育习俗、丧葬习俗、休闲娱乐、民间信仰等方面来透视其中的民俗生活与文化;从围屋选址营造的地势、山水、方向崇拜中体味始终萦绕在客家人心头的风水意识;从祠堂、族谱中领略客家人的宗族文
-
湖南土家族群体遗传结构与民族起源研究
-
作者:韩卫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STR X STR Y STR mtDNA HVS I 遗传多态性 土家族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单倍型组 主成份分析
-
描述:1956年湖南湘西北“土家”才经省委和国务院批准,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1957年1月,中央正式将其定名为“土家族”。关于土家族民族认定,族源研究等,目前仅限于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
-
月光光(客家童谣)
-
作者:王源生搜集整理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桥上好 食饭,桥下好洗碗;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