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客家之旅
-
作者:阮任艺
期号:第11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目的地 聚居地 公路
-
描述:的山峦和绿树、天上的白云在水田里投下的倒影和绿油油的新苗相映成趣。我把车窗推开了一条缝隙,贪婪地呼吸着外面的空气。牛粪、青草、松树叶子、麦杆燃烧的烟味,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是路上的味道。
-
贡江,千年浪漫渔家人
-
作者:刘念海 欧艳芬
期号:第7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渔民 家人 浪漫 赣州市 客家风情 赣江 好奇心 源头
-
描述:影斑鸟飞。林荫村舍,浅滩流声。正是赣南乡村绿意奔放,处处野趣藏美景。醉熏熏的季风,令人游走在古村老巷,深感客家风情扑面而来。
-
客家祖地寻根
-
作者:揭建华
期号:第1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祖地 宁化石壁 祭祖大典 客家服饰 客家民系 孙中山 郭沫若 洪秀全 世界五大洲 中原汉人
-
描述:客家祖地寻根○揭建华金风送爽,秋桂飘香,我们驱车来到了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据史学家考证,东晋时期,受五胡的影响,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南迁的汉人再翻过武夷山来到宁化石壁,发现了这里在茂密树林掩映下的一条河很像黄河,于...
-
我国七大方言区
-
作者:汪金友
期号:第5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京方言 部分地区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基础方言 北京话 粤方言 推广普通话 客家方言 广东省中部 现代白话文
-
描述:我国七大方言区汪金友随着香港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对广东话产生了兴趣,因为香港人说的就是“粤方言”。实际上,按照语音差异来划分,我国仅汉族就有7大方言。1、“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京方...
-
连平的色彩
-
作者:陈力朴
期号:第9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连平县 葡萄园 客家围 围龙屋 九连山 客家文化 珠海市 花园城市 满族风情 带气息
-
描述:暂无
-
土楼对我说一个故事
-
作者:卓玛
期号:第5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楼 武夷山 山区建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客家山区 八王之乱 元末明初 宁化石壁 群体形象 永定
-
描述:土楼对我说一个故事
-
美食自由行 从菜系看台湾美食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4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食 台湾地区 菜系 自由 海外学习 食物 厨师 饮食
-
描述:食的饮食天堂。这些美食不但体现在台湾各地著名的餐厅,遍布台湾每个角落的夜市,更是寻觅这些美食的最佳地点。 台湾料理很难整理出一套具体的承传系统,因为美食的源头非常的多元化,再加上台湾人对美食的天赋与创意,使得各种口味经过改良以后,形成有独特风味的台湾料理。一般而言,台湾现有的菜系可约略分为台湾小吃、台湾海鲜、客家菜、外省菜、原住民料理和各国料理等,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美食,构成台湾美味可口的风味特色,当然,这些美食的来源与改良的过程,需要老饕们细细的去品味。 台湾小吃 台湾先民主要来自大陆沿海地区,因此,很多台湾的小吃和福建、广东一带的风味小吃一脉相传。我虽在高雄出生,但父亲来自厦门鼓浪屿,1997年当父亲离开厦门半个世纪后,我再带父亲回到厦门的鼓浪屿寻根,我非常惊讶台湾的润饼卷和厦门的润饼卷是那么地接近,其他如牡蛎煎、油等小吃的口味,在台湾的小吃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
-
割鸡祈祷 独特的宁都客家乡俗
-
作者:吴若峰
期号:第1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习俗 祈祷 家乡 中原文化 唐宋时期 古越文化 鸡 客家
-
描述:宁都是一个纯客家聚居的县城,这块古越之地在唐宋时期便有中原汉人移入。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习俗。冬季的梅江显得尤为温顺,清清的江水在浅浅的河床上流过,毫无声响地向南而去,东岸古老的村庄静静地等待着一年一度喧闹的时刻。
-
赣州 梦回宋朝
-
作者:谢东琳 刘念海
期号:第10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州 古城墙 浮桥 客家话 宋朝 自行车 建筑 客家民居 赣南 客家人
-
描述:赣州灿烂的阳光下,我徘徊在古街无声的建筑里。时光似乎在倒流,回到了久远的从前,眼前似乎出现宋人在行走、买卖、生活,“哼哼呵呵”彩缎轿子里抬来的,可是哪家的小姐?古巷里有多少深厚的哀怨?
-
东方古堡,江西客家围屋之旅
-
作者:吴若峰 李晔
期号:第9期
来源: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江西 古堡 革命圣地 革命家 丘陵地 居住环境
-
描述: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又被看作“客”。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世世代代的繁衍和抗争,留存于世的围屋便成了今人了解客家的实物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