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敢者的博弈:永定客家的“过番”
-
作者:巫林亮 韦凌影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永定 博弈 东南亚 新中国 胡文虎 南洋 台湾地区 新加坡 印尼
-
描述:"番"是客家人对东南亚一带的统称,到那里谋生叫"过番"。过番的人早先叫做"番客",后称为华侨。永定客家人过番大多迫于无奈,主要有政治迫害和经济贫困两种原因。政治方面,永定客家
-
访“客家蓝”的故乡
-
作者:林万春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人 宁化石壁 故乡 先民 祖先 州府 红石 百姓 台阶
-
描述:过去,宁化客家人的衣食具有浓厚的移垦社会的色彩,粗茶淡饭、苎麻布衣,服装多染成蓝、乌二色,以漂蓝色为主,俗称"客家蓝"。至今,乡间女子的嫁妆中,还特别裁制一套麻布衣裙和蓝底绣花围兜。
-
客家茶亭
-
作者:冬儿 潘日明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客家人 风景名胜区 行人 茶水 亭子 崎岖 道路 建造者 对联
-
描述:高路远,道路崎岖,交通不畅。旧时客家人为了谋生,只能靠双脚往来奔波于山间小路,有挑担经商的,有探亲访友的…"一路上,或骄阳似火,或暴雨倾盆,其情其状,苦不堪言。此时,行人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若有一亭子供人憩息,赐人茶水,既可避暑,又可躲雨,该有多
-
客家乡村的零散记忆
-
作者:练建安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乡村 记忆 知识分子 客家人 说话者 差别 生活
-
描述:这些年,我总是以为一个叫大布的村子和大埔必有某种关联,这应该归结于客家方言由于地域的不同而造成的发音的某些细微的差别。通常,在外人听来,这点差别难以分辨,但生活在特定区域的客家人,可以根据山前或山背人的倏忽即逝的语音音调的变化,对说话者生活过的村域作出准确
-
趣谈客家婚礼中的润话
-
作者:蓝玉文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婚礼 吉祥语 润话
-
描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润话,实质上是吉样语。客家人讲究润好话,尤其是在喜庆场合。笔者曾亲历一次客家婚娶的全过程,对其间润话尤感兴趣,现摘录以飨读者。出门:深夜,男家来女家“等嫁”时,女家大门紧闭,先让姑娘在房间里穿好嫁妆,后由女家老婆婆牵至大厅里。
-
客家松丸松又软
-
作者:连允东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地区 制作技艺 元宵节 豆腐文化 宁化 传统名 福建 制作方法 丸子
-
描述:馅原是中原人的创举,可见,松丸承传了中原面食的制作技艺并且有所发展,它是经客家人不断改进技艺而制作的独特美食。
-
停泊在客家山水间的文化英杰
-
作者:绿笙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传承 停泊 宁化 栖息地 历史文化 书法 文化遗迹 风水说 人生
-
描述:己人生的最后驿站选择在青山环绕视野开阔的客乡山水中,可说是伊秉绶这位客家子弟热爱客乡山水的一个明证。出生于宁化城关一书香官宦之家的伊秉绶,自幼聪
-
永定客家的扫墓习俗
-
作者:游学军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习俗 扫墓 清明时节 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 汉族地区 清明节
-
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底三月初。在古代,清明前两天(或一天)为纪念春秋时被烧死在绵山上的介子推母子的寒食节,民间禁用烟火,只吃冷食。后由于两个节相距很近,而融合为一个节日。唐、宋以后,清明
-
客家笊篓饭
-
作者:连允东 潘日明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地区 稻谷生产 新石器时代 主导产业 出土文物 米饭 稻米 体力劳动 商周时代
-
描述:饭竹编笊篓和木制饭甑是必备的炊器。竹编笊篓状似漏勺,但比一般的金属漏勺大许多倍。而饭甑却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表明,在殷墟出土文物中,即已有"甑"了。《辞海》是这样解释"甑"的:"古代蒸食炊器。底部多有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或鍑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也有无底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甑,商周时代又有青铜铸成的。《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cuàn 窜),以铁耕乎?’"由此可见,
-
客家薯包子
-
作者:连允东 潘日明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包子 客家人 大薯 闽西北 家乡 宁化 品尝 块茎 植物 食用
-
描述:野生的小薯(山药)相区别,乡人称之为"大薯"。以其形状不同,或称"棍子薯"、"扫帚薯"等。大薯有红、白两种,红的红殷殷,白的白生生,煞是可爱。说起大薯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