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62)
期刊(1703)
学位论文(327)
图书(192)
会议论文(46)
视频(4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962)
期刊 (1703)
学位论文 (327)
图书 (192)
会议论文 (46)
视频 (4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41)
2014(2074)
2011(404)
2009(177)
2007(81)
2004(30)
2001(8)
2000(6)
1998(1)
1995(6)
按来源分组
其它(439)
客家研究辑刊(98)
福建党史月刊(7)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4)
中国减灾(1)
东华中国文学研究(1)
课堂内外(初中版)(1)
山东教育(幼教版)(1)
视听技术(1)
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初中版(1)
烟草的流动——永定烟草历史及其文化
作者:钟毅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  烟草  商帮  土楼  客家移民  客家民俗  客家教育 
描述:为细微文化事项,阐述了永定烟草历史发展的动因及现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的梳理,文章寻找出逝去的永定烟作文化(第三章)。在永定烟草历史发展的时间坐标参照下,文章把重点聚焦在永定烟草文化的主要
广东客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对策研究
作者:苏茜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历史文化村落  城市特色  保护措施 
描述:造成城市特色和个性的丧失。目前,广东客家历史文化村落存在许多问题,如遗产资源遭到破坏、村落居民居住环境差、村落缺乏活力、经济落后等。如何以灵活有效的保护方法应对在城市发展中的广东客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文学之笔,历史之殇——试析蓝博洲文学创作
作者:刘津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小说  报导文学 
描述:文学界的位置和意义。第四节主要以《藤缠树》为分析对象,讨论作者在作品中口述历史与小说的成功结合,揭示“缠”的多重意义。 第三章主要考察蓝博洲报导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历史叙事的相关议题,第一节讨论蓝博洲对台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文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描述: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
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
作者:唐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州  客家民居  历史建筑  再利用 
描述:。本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2)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分析,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梅州客家民居建筑
李家教拳派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陈国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家教拳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训练模式 
描述:,是我省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李家教拳派是梅州客家武术拳派代表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人对其历史沿革尤其在潮汕地区承传部分和现状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研究。本学位论文以
《深圳客家研究》:一门新开发的地方历史课程
作者:江新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深圳客家  地方历史  职业高中 
描述:的多元化趋势,以及地方历史教育、乡土历史教育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中,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对文章的研究动机、《深圳客家研究》课程选择的相关背景资料展开
广东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
作者:姚丽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  春节习俗  历史变迁  地域文化 
描述:交融的春节特色。广东瑶、壮、畲等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既有汉区的影响,又保持了他们能歌善舞、热情、淳朴而开放的山居少数民族特性。广东五个文化区域的春节习俗特征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点,这与它们的族群历史
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历史扩散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薛熙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历史扩散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广东 
描述:阶段,尚需加强。这也是本研究的动机所在。广东作为19世纪以来基督教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受到基督教文化的长期影响,是中国沿海基督教发展的典型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对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历史扩散的研究,力图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作者:周雪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