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80)
期刊(354)
学位论文(46)
视频(20)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80)
期刊 (354)
学位论文 (46)
视频 (20)
会议论文 (7)
按年份分组
2015(20)
2014(479)
2013(218)
2012(237)
2011(212)
2010(148)
2009(99)
2008(98)
2007(56)
2004(7)
按来源分组
南方都市报(103)
闽西日报(96)
惠州日报(90)
东江时报(86)
赣南日报(85)
消费(2)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青年文摘·下半月(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
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
作者:刘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广东  地方性 
描述:或地下活动,发起反抗国民党的暴动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了领导土地革命,中共在广东尽力恢复和壮大组织系统,并借用各种名义,以不同的形式,力求普遍建立共青团、赤色工会、农会、济难会等群众组织。在暴动和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苏维埃政府,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但无论是群众组织还是苏维埃政权,只是中共夺取政权、管理政务的工具,由此导致中共党组织与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原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常被异化为包办与被包办的关系,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能动性。同时,中共为迅速扩大党组织而一度采取的“拉郎配”方式,虽使组织的人数剧增,但也使组织人员混杂,降低了组织的战斗力。中共在广东发动土地革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主要来源于对革命对象的罚款和没收,往往比较充裕;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主要依靠各种税捐,逐渐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大约从1929年起,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成效欠佳,经济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小的经济斗争入手,尽力在广东各地发动农民、妇女、青年、工人运动。中共在广东组织的兵运,虽无很突出的业绩,但在全国仍是一枝独秀。此外,中共还在广东城市和港澳恢复了济难总会及其组织系统,以慈善社团的名义,公开救助因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者及其家属,在普遍救济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为中共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增强了中共组织的凝聚力。但是,中共在广东的上述工作,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其成效。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几遍及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东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但在没收并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左”倾政策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由此采取“烧毁一切田契”和“掘平田界”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打击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积极性;而失去广大农民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参加,土地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可见,土地革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正确与否。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源流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首先,广东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土著与客家杂居的粤文化区,文化风习与他省有显著区别,民间武器极多,宗族械斗常见,中共化宗族械斗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在广东较别处更有作用。其次,广东深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共领导革命的基础较好,且不仅在广东大陆领导的革命轰轰烈烈,而且在广东各海岛尤其是海南岛发动的革命斗争也是如火如茶,成为基础雄厚、海陆兼备的革命。再次,广东毗邻港澳。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香港和澳门又是革命者比较安全的“避风港”。广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时间最早、波及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在广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共在广东的发展,也是涉及中共全党工作的问题。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首先,没有在革命进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从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也没有针对广东的地方特点,保持地方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没有正视、改造农民的缺点,忽视以至压制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使革命具有持续性发展的特性。第三,没有理顺集权与民主的关系,没有培养党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民主意识,从而无法根据广东地方的特殊性,作出适宜的决策。
深圳地区典型祠堂的研究
作者:叶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祠堂  广府  客家  保护 
描述:1、加强古祠堂的修复;2、对保护单位进行跟踪保护;3、制定系统的保护规划;4、加大宣传力度。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从人类学视野看客家影像
作者:朱云霞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影像”  族群认同  人类学  族群重构  田野调查 
描述:的学术研究中大放异彩,并由此延伸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影视人类学。虽然有关影视人类学究竟有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的争论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影视人类学也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论的表述,但摄影机却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纪录和阐释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的重要表述工具。各种各样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纪录片不断问世,并由此成就了“影视人类学片”这一说。然而,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就在国内,影视人类学却更多地被用在纪录和研究濒临灭绝或消失的人类群体和相对“原始”的人类社会。影像以它直观的,形象的特点被众多人类学家一种纪录和诠释异质文化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国内,能完全被称之为“影视人类学片”的作品少之又少,但用摄影机来纪录和阐释某个族群或者某个文化的功能却被电影或者各种电视片所收容。众多电影或电视作品都通过影像纪录和展现了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
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
作者:赖水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乡村  教育  道德教育 
描述:宋代及以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创造。这充分说明教育是文化遗传,教育是社会遗传。从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来看,客家宗族的文教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靠教育来传递的,文化传播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现文化就是发现教育。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定居于乡村,乡土本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是乡土社会色彩浓厚的社会。但当下中国的教育研究做出的假设和理论基本上不是基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而是对某些抽象概念玩弄式的注解,这种教育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传统教育的描述也背离了乡土社会的真相,造成了理论的虚假和苍白无力(和实际的隔膜)。更严重的是,当下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是一场没有文化味道的乏味的、甚至有几分装腔作势的游...
洛水文学审美研究
作者:陈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洛水文学  洛神形象  洛水意象 
描述:环,洛水成了“君权神授”的祥瑞之兆,此典故的反复运用,使洛水在唐宋诗词中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意象,暗含着皇权稳固、天下太平的蕴义。另一方面,因《洛神赋》而名声大噪的洛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形象。洛神在萌芽期只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符号,被任意塑造和想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洛神赋》里,洛神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填补了洛神无故事情节的空白,使洛神神话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以后的洛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洛神形象的演绎期,“感甄说”被广为接受,洛神形象就朝着现实化、凡人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多的爱恨情仇。另外她和曹植的关系也是被凸显的重点。《洛水悲》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演绎洛神爱情故事的成功之作,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而被注入了些新的因子,更加强化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大段的独白和对白成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有力手段,具有戏剧性。《聊斋志异·甄后》借用小说的形式,另辟蹊径,记述了甄后因不忍刘祯因她获罪而来到人间以身许之的故事,这里的甄后洒脱不羁、个性独立、不为情所困,打破了洛神以往钟情于曹植的樊篱,而有了新的意义。洛水文学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话语方面的载体,创造了文学神话的典范,它能唤起华夏子孙的民族记忆,找到情感认同,它所体现的河洛文化根的特性,对客家文化和闽台文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梅州客家围龙屋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初探:以梅州万秋楼为例
作者:张崴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开发  客家围龙屋 
描述:化遗产保护价值严重缺失。作者调查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得出以下结论: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非名门望族的住所;绝大多数围龙屋的旅游价值并没有得到认识;即使用作旅游开发,也不能避免部分围龙屋受到改装类的损害;用作旅游开发但并不能得到完全市场认同,经营者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矛盾,本文讨论得出客家围龙屋的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基础性作用,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客家围龙屋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保护工作应同样遵循生命原则、创新原则、整体原则、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 位于梅江河畔的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万秋楼,集建筑参观、客家特色饮食服务、民俗表演于一体,在文化旅游业发展道路上取得不错的成果。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总结万秋楼策略成功经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由此总结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经验。
丘逢甲诗“沧海”意象研究
作者:任聪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丘逢甲  台湾  意象  沧海  《岭云海日楼诗钞》 
描述:感的研究者尚少。台湾辅英科技大学丁旭辉先生撰文从丘逢甲诗作中“沧海”意象入手探索丘逢甲内渡后的心境,虽在丘诗意象研究领域颇有开辟之功,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正确。他提出丘诗“沧海”意象主要是指代台湾的观点。本文则认为指代台湾固然是丘诗“沧海”意象的内涵之一,但“沧海”意象还有直接指涉大海、泛指中国海疆、暗喻时代变幻等意蕴。“沧海”意象只有同战争意象、隐逸意象、星月意象、山岳意象等组合起来,其内涵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丁旭辉认为丘逢甲通过“虬髯客”、“尉佗”、“仓海君”和“郑成功”四个意象抒写他“建立台湾成为独立岛国”的乌托邦理想。本文从史实出发,批驳了上述观点,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丘逢甲没有“独立台湾”之志,“虬髯客”等意象寄托着他的爱国之心与收复台湾的夙愿,并表现出其浓郁的英雄情结。
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与创新研究
作者:李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州  客家饮食文化  生成  创新 
描述:饮食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对故乡中原的饮食文化,他们并没有抛弃,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同时,对其他地区饮食文化的精髓,他们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赣州的客家饮食文化就是古代中原饮食文化在赣州传承与创新的结果。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饮食理念、内容和方式都随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了调适,本文阐述了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分析了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创新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自防御网络中边缘路由的研究与实现
作者:刘禹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防御网络  网络攻击  准入控制  入侵检测  可扩展性  云模型 
描述:络的安全。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看是相当孤立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使网络对一些外来的侵蚀有一种自然的抵抗力,这就是自防御网络的根本思想。自防御网络被定位为将来网络安全构建的标准,现在正处于快速研究和发展阶段。本课题致力于在自防御思想体系下的网络接入设备的功能的研究及实现。针对此特点,必须在充分了解自防御网络思想和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设计和开发。本课题参考了自防御网络设计的框架,结合自防御网络的思想,将自防御网络中的接入设备功能分为NAC代理和IDS两个部分,用软件模拟其功能实现。其中,NAC代理功能主要解决网络准入控制的问题,IDS模块实现一个较为智能化的入侵检测。将两者结合,构成了自防御网络中边缘路由的主体功能。并且,在实现入侵检测系统时,引入了智能控制领域的云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本课题所实现的功能在软件环境下已通过测试。
论赣方言的音韵特征
作者:邵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方言  音韵特征 
描述:异。各种材料,无论是现代方言还是历史文献,显示赣与客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历史方面的因素,把赣、客合为一类是可行的。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交代了写作此文的起因:一些语言学家坚持赣客宜合并为一类,理由是赣方言没有足够的语言事实能够使它成为独立的一种汉语方言。我们认为,尽管赣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暗示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历史资料显示,赣方言有自己的来源,并不象有的学者说的,与客方言同“族”不同“房”。在第一,二,三章里我们仔细考察和分析了两个方言声韵调方面的异同,从而得出结论(第四章),赣方言在客家先民从中原大举甫下之前已经形成,后来它受到了多次客方言的同化,从而形成今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