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
作者:谢连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态文化 和谐社会
-
描述:分析其哲学基础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文章基于对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研究述评,综合运用生态哲学、客家学、文化生态学的学科方法,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蕴涵于客家文化各要素中,它在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客家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砥砺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着客家族群在山区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在物质文化方面,客家人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围龙屋的民居形式和适于山地环境的饮食、服饰文化,其中,“梯田稻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客家人在山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往与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经过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礼数和人地观念。方言和礼数对客家族群的稳定和繁荣有重要的意义,是客家社会得以凝聚和延续的基本纽带,人地和谐观念则是在艰苦环境中优化生存方式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客家人的族群体系和宗族制度大体继承了中原传统,根据在新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又发展出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曾经对客家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应当进行一种特定的现代转型。 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由闽西、粤东和赣南构成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地理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使客家文化得以长期延续,丘陵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使“梯田稻作”成为可能。从人文基础来看,客家文化除了秉承中原传统之外,还在移民过程和山地环境中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接受了多个文化副区的影响,来到定居的山地环境中又与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汉文化的一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的形成——明至清初的成长——清末至今的反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历尽劫难,但是客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却一直不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甚至还出现了继续进化的势头。 从哲学上来看,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儒家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与宋明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赣南地区在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历史的机缘,使宋明理学成为客家文化的内核。宋明理学对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人与人和谐的观点,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客家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不过不及的自然改造观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协同观,这是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当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也有内在的缺陷,“天人合一”观要求自然合乎人类社会的“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则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态学要求的境界,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是一种必然。对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认真地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吸取其积极成份、摒弃消极因素,这是对待客家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为一种土著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价值是逐渐趋向同一,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却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中,土著文化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土著文化中蕴涵着土著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是辩证的,并非总是现代化的障碍。要保护土著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土著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此外,要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对土著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因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将为客家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应当从文化演变的总体过程及演化趋势的比较中去寻找答案。多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多元化就必须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尽力保护和客观评价土著文化。
-
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在赣南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作者:凌小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元素 土特产包装 设计 应用
-
描述:径,也是更好地体现赣州“客家摇篮”的宣传宗旨。但就目前市面上的赣南土特商品包装设计而言,其在形态结构、产品名称、图形、字体、色彩及材料的运用和风格表现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运用原则,且在客家风格表现形式、元素选用上流于肤浅和雷同,对于赣南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和表现不够,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未能体现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而本课题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元素进行分析、整合、概括、提炼,并应用到赣南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希望能提升赣南土特产包装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更好地整合赣南土特产品的对外形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主要阐述了客家形成的原因及客家民系特征,分析了赣南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审美价值,提出了客家文化与赣南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第三章为客家文化特色风格释意,主要阐述了客家文化特色风格的形成与定位,概括了客家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并确立了客家文化形象元素在土特产包装的应用范围;第四章为地方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要素,主要阐述了现代土特产品包装发展趋势及赣南土特产品包装现状,总结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从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方面分析了土特产品包装设计要素;第五章为客家特色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的应用,主要是将归纳总结出的客家元素与表现手法运用到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检验。第六章为客家风格包装设计手法的总结与归纳,通过设计实践检验,总结了客家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在赣南土特产包装的表现手法。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作为对此命题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总而言之,当前研究客家文化在赣南土特产包装上的应用这个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力求在此范畴内有所突破。
-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
描述:题之一,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在现有关于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上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客家地区女性的思想性格、风俗习惯、婚姻爱情、经济生活和社会角色的静态描写上,较少从闲暇视角对其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从闲暇生活方式的视角对客家地区农村女性进行实证的研究。笔者关注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如何?不同群体之间有哪些差异?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笔者借鉴关于闲暇、生活方式和客家女性这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博白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实证调查,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体验三方面描述该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从而分析不同群体间闲暇生活方式的差异,探索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形成机制,并初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总体上处于小幅度增加趋势,且不同年龄群体间闲暇时间的差异是和女性生命周期相联系,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变化呈U字型的变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职业分化不彻底的特性,使得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生产经营时间比较长,闲暇时间季节性差异不明显,闲暇时间增加幅度较小。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时间在分配具有单调性与“重叠性”的特征。第二,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最主要的三项闲暇活动为:看电视电影、串门闲谈、打牌打麻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消极的闲暇活动内容,如:阅读码报、买六合彩等。总体上看,客家地区女性闲暇活动类型以消遣娱乐为主,学习型的活动很少。第三,闲暇生活空间保持了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家庭闲暇娱乐成为现阶段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主要形式。闲暇时的社会交往对象仍然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也有所发展。第四,客家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女性都能意识到闲暇与工作同样重要,闲暇的重要性在新一代农村女性那里得到了认同和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闲暇心态与实际闲暇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生活处于“无奈”满意。第五,影响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物质方面,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不完备,收入不稳,导致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消费意思淡漠;农村闲暇设施和场所极度的缺乏。文化心理方面,大部分客家地区农村女性文化水平不高,致使很多女性缺乏闲暇活动的技能。她们的职业分化不彻底,兼营者的特殊身份使得很多的女性增加在生产时间上的支出来创造社会财富,从而使得闲暇时间减少。客家族群中存在一种对于客家女性“理想型”劳动人观的建构过程,并且透过不断地复制传颂\异类排挤,内化为客家女性对于完美人格的自我要求。传统性别文化意识与农村社区亚文化制约了农村女性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第六,从“女性发展”角度提出改善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的途径,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先进性别文化,统筹安排,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重视女性的参与和组织,多方参与,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
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Lin Feng Mi
-
作者:吴颂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风眠 西学东渐 中西调和 中国画 民族性 时代性
-
描述:下,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归国后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事业,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操守,建立了—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的探索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中,主张中西调和,融通中西来发展中国文化的观点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中西调和”论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调和”论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折射。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艺术能够走出历史的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他在深入钻研、分析和比较古今中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之后,提出了“中西调和”理论,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艺术时空的转换,到“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美学命题的提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绘画不是简单的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互“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他通过西方来发现东方,通过西方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图式,他把这种图式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调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不是以西化思想来消解传统,也不是以“民族主义”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超越中西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性的中国绘画,真正体现出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所以说,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使民族的固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拓宽中国绘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在现代多种途径改革中国画的开拓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屹立于东方。企图超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到头来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像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参照的起点,引领着我们朝着光明的大道走去。
-
客家土地崇拜研究:以北海市公馆、白沙和闸口三客乡为中心
-
作者:张先爵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海 土地崇拜 做社 游神 民间信仰
-
描述:其发展现况,以北海地区主要客乡为调研中心,结合土地崇拜相关习俗,分析土地神(或社神,客家称土地伯公、社公)与民众及客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一番富含现实意义的探讨。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原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客家民间信仰、土地崇拜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之体现以及论证过程的难点等问题,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撰写工作的具体计划。第二章交代了北海客家历史、发展概况,即从族谱、碑刻与口述等田野调研资料入手分析北海地区客家人的历史源流,深入了解与分析客家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同时着重说明主要客家乡镇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北海地区客乡的多神信仰习俗,一方面以合浦县作为北海地区代表,阐述区域民间信仰历史背景与发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当地民问信仰的空间与对象;另一方面是以闸口、公馆、白沙、曲樟四个主要客乡为例,从民间的佛道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方面阐述该地域存在着多神信仰的现象。第四章开始回归本文中心主题,具体考察北海地区客乡的土地崇拜及其相关信仰习俗的情况与发展现状,从历史脉络概括性梳理了土地崇拜的产生、发展与流变,再结合实际田野调研材料,认真阐述了围绕土地崇拜展开的诸多事象,即土地神的庙祠与社神的社坛、土地神或社神在当地社区存在的现实情况,还有敬土做社与新年游神相关习俗。第五章进入理论分析阶段,以希望为引线,以建构为手段,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人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进行展开论述,最终论证土地崇拜在北海地区客乡仍繁盛不衰的事实。第六章是本文论述的中心与重点,即土地神在北海地区客乡民间信仰中地位的问题研究。首先从客乡岁时最大的祭祀节俗,即新年游神习俗分析土地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表现形式,此举意在说明土地崇拜神偶之土地神仍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这一事实。其次是突出土地崇拜对人的一生,即在生老病死过程中的影响,主要是从生命初现之挂灯习俗、活着希望之安龙习俗、终极关怀之祭祀后土习俗进行展开论述。再次是通过客家民居堂屋神龛上“天地君亲师”民间信仰秩序彰显土地崇拜的受民众拥护的崇高地位,而通过婚礼习俗加以表现,则突出了土地之神亲民性、生活化特征。最后是理论升华之重点内容,即辨析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土地神尊卑地位的片面观点,阐明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与秩序中位列前位之真相。
-
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
作者:林爱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永定土楼 居民感知
-
描述:”。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旅游在给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游客的到来必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言,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正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研究以社会学、旅游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永定土楼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语言、传统民俗文化、人际关系、贫富分化、道德准绳等26指标进行测量,对世界遗产地永定县土楼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因子,分别是“日常生活影响”、“文化民俗传统”、“心理意识”、“人际关系与旅游收益分配”、“社会价值观”,其中居民对前四个公因子的感知为正向,对最后一个公因子为负向,说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阶段,永定土楼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全文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进一步引入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介绍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地社会文化分类和特点及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构建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神经网络图。对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三个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与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得出洪坑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的冲击较大,高北村、初溪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影响的冲击不大的结论,并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该结论进行了解释。第六部分,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理论对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策包括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度,实施“社区参与”战略,并构建了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机构;建立土楼客家文化保护区;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路线。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
客话音韵论
-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
台湾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研究
-
作者:吴川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folk songs “Hakka Tea picking opera” “Group performance of trick”. 撮把戏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
-
描述:會,高興之際唱山歌、吃粢粑,最能回憶家鄉過往的情景。 一首山歌七言、四句、八節,二十八個字,每一首小節中有四字和三字的詞彙,前後要對稱、語意要貫通,也要注意押韻,無押韻就不成山歌。虛字和襯字的增添,連音、轉音、拉音、拖音的運用恰當,能使山歌更加婉轉動聽。尤其是加上虛字、襯字後,更能變為道地鄉音濃厚的客家山歌,這些深具高度藝術化的山歌,令人拍案叫絕,致使客家山歌能歷久而不衰。 本篇論文以《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為研究主題,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括客家源流、客家移徙台灣經過、台灣客家人與客家語言使用情況、客家山歌等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臺灣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在探討台灣客家山歌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第四章「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包含歌曲詞有如商品比較分析、及客家山歌詞的搭配、運用等。台灣客家山歌包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亦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山歌運用的呈現」,分別介紹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者徐阿彩敘述滿山趖;賴碧霞喜愛山歌的過程;廖忠華經由藝人吹出的嗩吶聲,憑著數十年前的山歌調記憶,無師自通譜出了數首高樹山歌詞曲;徐木珍的傳統即興山歌演唱,猶如山歌后劉三妹山歌隨口出。客家山歌不只獨唱和對唱,林佩君、胡泉雄編出山歌分部合唱,呈現山歌另一種風味;客家山歌的運用千變萬化,陳雙雄將山歌詞譜上曲調,變成一首一首動聽的創作歌謠;昔時的客家生活唱山歌、看三腳採茶和看撮把戲,是最佳的娛樂消遣,客家藝人葉香蘭、曾德銀表演經歷精采無比;客家山歌搭配簡單的傳統樂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樂器費心盡力;製作四十餘年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不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
-
国家作为与不作为-1949-2010台湾公众视听政策的发展
-
作者:陈美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史 传播政策 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 公广集团 政治经济学
-
描述: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〇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〇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
-
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梅州和广州的个案考察
-
作者:揭英丽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口头传统 当代传承 广东
-
描述:妇女文化等方面描述了客家山歌存在的文化系统。在这样的文化中,客家人口耳相传形成口头传统程式,包括格律、传统主题单元、引子和衬词、对歌形式等方面。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广东客家山歌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巨大变迁。山歌从山坡田野走向了城镇,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山歌传承模式也呈现多样性。山歌的变迁轨迹反映了当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客家山歌由歌手继承、创造和传播。本研究将当代客家山歌歌手分为民间艺人、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三种类型,以山歌歌手的世界为研究视角,通过三类歌手的经历来展现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承过程。作为山歌文化的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业余歌手主要由民间培育,他们的表演保持着客家山歌的传统核心因子,而专业歌手担负舞台展示的任务,专业歌手在革新方面走得较快,如果双方能够相互补充完善,在保持“山歌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客家山歌的变迁才是持续的。在当代客家山歌的发展过程中,山歌不再自由自在。山歌民众唱山歌消遣娱乐,他们出于对山歌的忠诚,是客家山歌在当代复兴的真正力量;山歌协会连接着山歌发烧友和政府,搭建多种层次的山歌表演的舞台;政府部门充当了客家山歌“发明”过程的导演,将客家山歌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手段;知识分子从不同方面提出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民俗产业把客家山歌打造成文化品牌,成为民俗产业的特色资源;大众媒体也参与到这一重构活动。多元的参与者奏响了发展客家山歌的共鸣。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传播方式、文化空间和传承关系发生变化。除了原有的“口头文本”,“书面文本”和“音像文本”范围和影响逐渐加强,客家山歌总体的传播范围扩大,但是传播的密度缩小。客家山歌的活动空间极大萎缩,山歌场成为最重要的山歌传承和传播空间。客家山歌有了多层次的传承方式,也就有了复杂的传承关系。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出现多样性,文化生态变得复杂。客家山歌在表演中获得生命,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文本。歌手表演“带着枷锁跳舞”,在遵循山歌基本程式的前提下,根据现实的表达需要进行创编。歌手的表演是在听众的参与下完成的,这种直接交流和分享就是口头文学的魅力。每次表演都是部分再现传统,程式阐释表达的方式,传统阐释表达的内容。表演遵循俭省律则,歌手尽可能采用传统的表达方法。表演还坚持场合原则,唱什么山歌要看场合,情歌唱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场合。文化场域制约着山歌表演的内容和形态。通过对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的考察,我们发现,当代社会急剧变迁,导致口头传统在传承人、参与者、传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客家山歌当代传承的经历表明,民俗在二十世纪末出现复兴,是传统和现代撞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