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5)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
2011(1)
按来源分组
戏曲学报(2)
台湾戏专学刊(2)
其它(1)
联大学报(1)
试论客家大戏(改良戏)之兴起与发展
作者:刘美枝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戏专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大戏  改良戏  采茶戏  三脚采茶戏 
描述:变迁过 程,以期从纵的面向呈现采茶戏的历史样貌。 本文分成三部分。首论三脚采茶戏的流传情形、演出形式及内容;次论采茶大戏的 形成背景及早期风貌;最後论述采茶大戏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之变迁过程。透过本文之 论述,可知采茶大戏的形成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是日治时期特殊商业剧场文化的历史 产物,足堪与歌仔戏相提并论的本土新兴剧种。
民歌与戏曲:以台湾客家传统三脚采茶戏的歌唱形式为例
作者:郑荣兴  期号:第4期 来源:台湾戏专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歌  客家  三脚采茶戏 
描述:sical Drama) 等,事实上确实应用了民歌与民间音乐,而民间艺术中比较复杂的某些艺术形 式,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我们其实还是应该注意,发展成繁复的艺术形式(例如 戏曲) ,在成为一种流行、且受到民众的欢迎之後,人们除了作为忠实的观众外,是否 还有其他的方法表现对於这些艺术内容的喜爱? 笔者在研究客家传统表演艺术的过程里,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传统客家 戏曲发展中, I三脚采茶戏」虽然最初也应用了民歌作为其音乐的表现内涵之一,但是随 着采茶戏的形式日益成熟的过程,也出现了新的音乐创作与发展,这种表演艺术不但在 舞台上受到欢迎,更由於一种对於音乐的热情,许多曲调在生活中被看成是「民歌」而 存在着,甚至到了今天,让许多人忽略这些所谓的「传统民歌J '原本其实是戏曲的一部 份。在此我们看到民歌与戏曲的关像不再是单向的历史发展,而是双向的交流。笔者这 篇论文所希望讨论的,正是在这样的现况下,客家戏曲与民歌闷的源流与发展的关条。
客家三脚采茶戏的喜剧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李梁淑  期号:第2期 来源:联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脚采茶戏  民间小戏  卖茶郎故事  喜剧风格  喜剧艺术 
描述:,分別就人物形象塑造、情節的安排、語言的表現三方面考察三腳採茶戲之喜劇藝術,包含喜劇性的來源、喜劇創作的技巧、喜劇美感的呈現及喜劇風格的流變等層面,其三,探討客家人喜劇創造的文化意義,最後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
《粜酒》与《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脚采茶戏变迁历程考察
作者:苏秀婷  期号:第6期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粜酒  扛茶  拋茶  拋采茶  三脚采茶戏 
描述:從劇本、文獻記錄、表演實踐三者考察《糶酒》、《扛茶》、《拋茶》之間的承繼關係與變遷過程,演出型態與傳播,及其戲劇結構、廣場特質等。由此進一步思考三腳採茶戲劇目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並觀察當代採茶戲班對於《糶酒》、《拋茶》所建構的傳統想像。
《粜酒》与《扛茶》、《抛茶》:一段客家三脚采茶戏变迁历程考察
作者:苏秀婷  期号:第6期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粜酒  扛茶  抛茶  抛采茶  三脚采茶戏 
描述:《粜酒》与《扛茶》、《抛茶》:一段客家三脚采茶戏变迁历程考察
台湾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研究
作者:吴川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folk  songs  “Hakka  Tea  picking  opera”  “Group  performance  of  trick”.  撮把戏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 
描述:會,高興之際唱山歌、吃粢粑,最能回憶家鄉過往的情景。 一首山歌七言、四句、八節,二十八個字,每一首小節中有四字和三字的詞彙,前後要對稱、語意要貫通,也要注意押韻,無押韻就不成山歌。虛字和襯字的增添,連音、轉音、拉音、拖音的運用恰當,能使山歌更加婉轉動聽。尤其是加上虛字、襯字後,更能變為道地鄉音濃厚的客家山歌,這些深具高度藝術化的山歌,令人拍案叫絕,致使客家山歌能歷久而不衰。 本篇論文以《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為研究主題,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括客家源流、客家移徙台灣經過、台灣客家人與客家語言使用情況、客家山歌等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臺灣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在探討台灣客家山歌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第四章「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包含歌曲詞有如商品比較分析、及客家山歌詞的搭配、運用等。台灣客家山歌包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亦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山歌運用的呈現」,分別介紹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者徐阿彩敘述滿山趖;賴碧霞喜愛山歌的過程;廖忠華經由藝人吹出的嗩吶聲,憑著數十年前的山歌調記憶,無師自通譜出了數首高樹山歌詞曲;徐木珍的傳統即興山歌演唱,猶如山歌后劉三妹山歌隨口出。客家山歌不只獨唱和對唱,林佩君、胡泉雄編出山歌分部合唱,呈現山歌另一種風味;客家山歌的運用千變萬化,陳雙雄將山歌詞譜上曲調,變成一首一首動聽的創作歌謠;昔時的客家生活唱山歌、看三腳採茶和看撮把戲,是最佳的娛樂消遣,客家藝人葉香蘭、曾德銀表演經歷精采無比;客家山歌搭配簡單的傳統樂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樂器費心盡力;製作四十餘年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不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