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
报纸(11)
学位论文(2)
视频(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2)
报纸 (11)
学位论文 (2)
视频 (1)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6)
2013(1)
2012(3)
2011(2)
2010(1)
2009(1)
2007(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客家研究辑刊(3)
书香两岸(1)
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
国家发展研究(1)
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
厦门航空(1)
连环画报(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台声(1)
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的槟榔礼俗:历史人类学的视野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婚姻习俗  客家地区  礼俗  槟榔  粤东  社会文化现象  婚姻问题 
描述:使用槟榔的礼俗即为一例。
漫谈台湾的“槟榔文化”
作者:高景州  期号:第2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槟榔文化  台湾当局  原住民  消费者行为  农作物  生活习惯  四大族群  本土意义  本土意识  山坡地 
描述:的“红唇族”迅速崛起。“红唇族”指的并不是女性族群,或演艺圈中的新潮少女族,而是指那些因吃槟榔而染得满口血红的人们。目前的台湾,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和生活习惯的多元化,槟榔成了各种交际应酬场合中的上品
连枝与扎根:槟榔屿客家乡会祭祀习俗研究
作者:王琛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祭祀习俗  槟榔  历史记忆  家乡  客家人  文化意识  马来亚  保护神 
描述:本土客家历史记忆;
口咽癌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何佩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咽癌  槟榔  流行病学  原住民  客家人  闽南人 
描述:、世代效應之影響情況
結果: 發現口、咽癌有明顯之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男性; 而以部位別之分率分布情況來看,男性主要出現上升的口、咽部位主要是在舌、齒齦、口底及頰側,而女性則是以舌癌為主要增加之口、咽癌部位。且在男性我們亦發現存在有明顯之世代效應,1929年以後的出生世代有較明顯之上升趨勢,而且男性的口內癌及咽癌的發生率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此現象在較年輕的族群、較近的年代及較晚的出生世代更加的明顯。
結論: 台灣地區這18年來,口、咽癌的上升趨勢主要是由於酒精及檳榔消耗量增加所引起的,而且菸、酒、檳榔三者的協同作用對口內癌的作用比對咽癌的作用強,甚至可能會縮短口內癌的疾病誘導期。
台灣地區口、咽癌之族群別比較
中文摘要
研究背景: 以全世界來看,台灣地區口、咽癌發生率之上升速度相當快速,但不同族群別卻存在不同的口、咽癌趨勢,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要了解台灣地區不同族群口、咽癌的疾病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台灣地區的三種族群社區,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以閩南族群社區為參考族群,分別對客家及原住民族群估計其口、咽癌之標準化發生比及死亡比。
結果: 我們發現在高檳榔嚼食原住民地區的口、咽癌發生率比閩南地區高(男性: SMR=1.21, SIR=1.12; 女性: SMR=4.3, SIR=2.62),原住民族群口、咽癌的致死率相當高,特別是在原住民女性。而客家族群的口、咽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皆較參考族群低。
結論: 台灣地區口、咽癌有明顯的族群差異,較高檳榔嚼食盛行率為原住民有高口、咽癌疾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原住民地區較高的口、咽癌致死率則可能和低社經地位及較差的醫療資源可近性有關。
岭南婚嫁习俗中槟榔的文化解读:以粤东客家地区为中心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2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婚嫁  槟榔习俗  客家地区 
描述:通过检阅地方文献,结合人类学的调查获得的口述资料,对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槟榔礼俗流行的年代、区域以及礼俗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并对槟榔礼俗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的原因做人类学的解读。
客家新嫁娘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1期 来源:连环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新娘  三春  九歌  彩盒  金钗  事奇  转生  槟榔  时事 
描述:一 前生注定好姻缘,彩盒欣将定贴传,私看鸾庚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
多样的婚礼形式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厦门航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婚俗  婚礼  新娘  江西赣州  客家  河南南阳  女子  脾气  槟榔  傈僳族 
描述:在河南,新娘抵达夫家门口不能随即下地,要静候一番,称为憋性子,意在杀一杀新娘的任性脾气,而江西赣州的客家婚俗中也有此例,不过新娘是置身于竹篾编成的晒盘中杀性子的。
晚清驻槟榔屿副领事的创设与首任副领事的派任
作者:张晓威  期号:第36期 来源: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晚清  槟榔屿  副领事  张弼士  华人社会 
描述:榔嶼設領的相關問題作定論。主要是相關著作的研究範圍尚有其侷限性,尤其是只集中在討論副領事與當地華人社會的關係,甚至是只偏向客家社會的論述而已,加上史料的依據略顯薄弱與不足,以致研究成果似乎尚有商榷之餘地。例如,當年確定要在檳榔嶼設領之後,清朝政府曾面臨一連串棘手問題,即首任副領事到底該選派誰較為恰當,以及其遴選標準又為何等等。同樣地,僑居南洋的張弼士為何會雀屏中選,又為何願意接受該項任務等,皆是深值再進一步探究的問題。職是之故,為了能更完整的呈現出晚清在檳榔嶼設置副領事的經過,除運用英國的殖民地檔案外,典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以及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相關檔案,皆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此外,為了比較和補充官方資料之不足,本研究亦會輔以當時在南洋地區出版的報章,以及碑銘方面的資料。
論孙中山与南洋槟榔屿客家华侨
作者:黄玫瑄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家发展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  孙中山  客家  南洋槟榔屿庇能  三二九广州之役 
描述:論孙中山与南洋槟榔屿客家华侨
台湾地区口咽恶性肿瘤及槟榔块分析之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丙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  phenylalanine  meta  tyrosine  ortho  tyrosine  HPLC  LC  MS  荖花槟榔  荖叶槟榔  槟榔子  荖花  红灰  荖叶  白灰  氢氧基  种族  嚼食槟榔  淋巴恶性肿瘤  涉险比值  性别  死亡率  存活率  口咽恶性肿瘤 
描述:及死於全部死因兩大類。研究個案的五年存活率 (Five-year survival rates)是由Kaplan-Meier methods來加以估算,另外用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確定性別因素在各個臨床變項的影響。經由口咽惡性腫瘤死因及全部死因的五年存活率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存活率顯著性的低於女性。在口咽惡性腫瘤死因方面,調整過的涉險比值(hazard ratio),男性相對於女性為1.54倍(95% CI: 1.36-1.74)。而在全死因方面,男性為女性的1.44 倍(95% CI: 1.31-1.58)。以發生部位來看,研究個案中罹患舌惡性腫瘤者的預後最差。在腫瘤型態方面,淋巴惡性腫瘤(lymphoma)的死亡危險性最低。在年齡分層方面,老年人的存活率最差。在治療方式方面,僅單獨接受手術治療者的存活率最高。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性別與其他相關的臨床因子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率方面具有重要的角色。我們建議臺灣地區如此顯著性的性別存活率差異,可能跟男性的高檳榔嚼食率有關。
口咽惡性腫瘤具有種族的差異性,臺灣地區是一個檳榔嚼食盛行率高的地區,並且在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有種族上的差異性存在。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確認種族的差異性以及在每一種族中預後因子所扮演的角色,與口咽惡性腫瘤存活的相關性。我們總共收集了自1985年到1994年間的口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共9749人。研究個案中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才歸入我們的研究分析中。不同種族間五年存活率的估算是經由Kaplan-Meier 的方法以及存活曲線差異的顯著性是由log-rank test來加以檢定。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檢驗預後因在每一族別存活上所扮演的角色。閩南族群(Hokkien)及臺灣原住民(Taiwanese aborigines)罹患口咽惡性腫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59.9%及62.8%,顯著性的低於客家人(65.3%)。在經由所有預後因子的調整下,臺灣原住民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0倍(95%CI, 0.89-1.36);而閩南人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7倍(95%CI, 1.02-1.34)。研究個案罹患舌部或口部惡性腫瘤者的預後較差;相反的罹患淋巴瘤者的預後則最佳。再年紀越大的年齡層其預後越差,研究個案若是接受手術治療者其預後最佳。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種族及其他相關的預後因子(例如:診斷年代、性別、診斷年齡、解剖學發生部位、腫瘤型態以及治療方式)可能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表現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死亡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增高,例如在偏好使用檳榔的閩南人及客家人。
臺灣地區嚼食檳榔是相當普遍的習慣,過去的許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嚼食檳榔(areca quid (AQ))和口腔病變的發生有密切、直接的關係。臺灣檳榔塊大致上可分為荖花檳榔塊(Lao-hwa quid)及荖葉檳榔塊(Betel quid)兩種。荖花檳榔塊主要是由檳榔子(areca nut (AN))、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 (IPB))以及紅灰(red lime)所組成。而荖葉檳榔塊是由檳榔子、荖葉(Piper betle leaf (PBL))以及白灰(white lime)所組成。有幾篇研究報告指出,檳榔萃取物質可以在鹼性的條件下產生活性氧屬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例如: 氫氧基(hydroxyl radical (HO˙)),且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此氧化作用。檳榔成分物質(含石灰)所產生的氫氧基,會引起細胞的氧化作用和染色體的損害,可能會造成口腔黏膜細胞不同時期的病變過程。而且,檳榔萃取物質在鹼性的環境下會與DNA作用產生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造成DNA變性,因此可以被視為突變或病變過程的基因標記。為了研究檳榔塊是否會形成氫氧基物質,我們收集了高雄地區不同商店所購買的檳榔塊,來測定檳榔塊混和L-phenylalanine (Phe)會形成 mata-tyrosine (m-Tyr)及ortho-tyrosine (o-Tyr),作為產生氫氧基的化學標記。最後使用HPLC來偵測其形成量,並利用LC-MS來確認其形成產物。研究結果發現荖花檳榔較荖葉檳榔產生較多的氫氧基,另外在金屬離子的作用方面,Cu2+及Fe2+會促進氫氧基的形成。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臺灣地區不同成份的檳榔塊會對氫氧基的形成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荖花檳榔塊所產生的氫氧基遠高於荖葉檳榔塊,因此我們推論荖花檳榔塊所含的荖花成分可能間接對口腔黏膜產生較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