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
相关搜索词
口咽癌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何佩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咽癌  槟榔  流行病学  原住民  客家人  闽南人 
描述:、世代效應之影響情況
結果: 發現口、咽癌有明顯之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男性; 而以部位別之分率分布情況來看,男性主要出現上升的口、咽部位主要是在舌、齒齦、口底及頰側,而女性則是以舌癌為主要增加之口、咽癌部位。且在男性我們亦發現存在有明顯之世代效應,1929年以後的出生世代有較明顯之上升趨勢,而且男性的口內癌及咽癌的發生率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此現象在較年輕的族群、較近的年代及較晚的出生世代更加的明顯。
結論: 台灣地區這18年來,口、咽癌的上升趨勢主要是由於酒精及檳榔消耗量增加所引起的,而且菸、酒、檳榔三者的協同作用對口內癌的作用比對咽癌的作用強,甚至可能會縮短口內癌的疾病誘導期。
台灣地區口、咽癌之族群別比較
中文摘要
研究背景: 以全世界來看,台灣地區口、咽癌發生率之上升速度相當快速,但不同族群別卻存在不同的口、咽癌趨勢,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要了解台灣地區不同族群口、咽癌的疾病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台灣地區的三種族群社區,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以閩南族群社區為參考族群,分別對客家及原住民族群估計其口、咽癌之標準化發生比及死亡比。
結果: 我們發現在高檳榔嚼食原住民地區的口、咽癌發生率比閩南地區高(男性: SMR=1.21, SIR=1.12; 女性: SMR=4.3, SIR=2.62),原住民族群口、咽癌的致死率相當高,特別是在原住民女性。而客家族群的口、咽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皆較參考族群低。
結論: 台灣地區口、咽癌有明顯的族群差異,較高檳榔嚼食盛行率為原住民有高口、咽癌疾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原住民地區較高的口、咽癌致死率則可能和低社經地位及較差的醫療資源可近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