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
台湾学志(1)
客家研究辑刊(1)
民间文化论坛(1)
民族论坛(1)
客家祖先迁居传说中的女性角色与性别观念考察——桂东南客家家
作者:项萌  期号:第6期 来源:民族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女性  性别 
描述:析传说中女性的角色地位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传说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性别观念。
婚姻、性别与山歌:传统时期闽西客家山歌的文化生态
作者:王维娜  期号:第6期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婚姻  性别  客家山歌  文化生态 
描述: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等,共同构成了闽西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性别与社会分工:以梅县客家妇女为研究重点
作者:侯宪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妇女  性别  社会分工  梅县 
描述:广东梅县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旧时的梅县客家妇女,秉承了客家人的美德,吃苦耐劳,崇尚文化,尊老爱幼,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外耕田割(艹鲁),在家侍奉父母,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而男人则或出外谋生或读书习文。时至今日,梅县客家妇女仍是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家庭事务的主心
客语及台语与性相关的脏话初探
作者:郑雅怡  期号:第5期 来源:台湾学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脏话    性别  语言行为  论述空间 
描述:學術偏見,以新的研究視野來探討此類普羅百姓的語文化。所有的髒話之中,與性相關的語詞向來被認為禁忌度(taboo loading)最高,不只數量多而發達,還展現鮮明的性別意識。本論文以台語、客語這兩種台灣本土母語中與性相關的髒話語料做為研究對象,把它們視為一個論述空間(discourse),並比較這兩種語言中此類髒話的構成方式以及它們所體現的性別觀點。目前初步的研究發現,台語、客語與性相關的髒話當中,許多極為相似,可以互通,同時大多呈顯以男性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不過客語的誇張性、表達性、大膽開放尺度以及意象的豐富程度都超過台語,殺傷力相對也較強。這兩種語言的這些共同點和差異該如何詮釋?與台灣的歷史、社會變遷和福佬、客家這兩個族群的關係可以做何種聯結?這些都是本論文試圖探討的課題。
台湾地区口咽恶性肿瘤及槟榔块分析之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丙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L  phenylalanine  meta  tyrosine  ortho  tyrosine  HPLC  LC  MS  荖花槟榔  荖叶槟榔  槟榔子  荖花  红灰  荖叶  白灰  氢氧基  种族  嚼食槟榔  淋巴恶性肿瘤  涉险比值  性别  死亡率  存活率  口咽恶性肿瘤 
描述:及死於全部死因兩大類。研究個案的五年存活率 (Five-year survival rates)是由Kaplan-Meier methods來加以估算,另外用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確定性別因素在各個臨床變項的影響。經由口咽惡性腫瘤死因及全部死因的五年存活率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存活率顯著性的低於女性。在口咽惡性腫瘤死因方面,調整過的涉險比值(hazard ratio),男性相對於女性為1.54倍(95% CI: 1.36-1.74)。而在全死因方面,男性為女性的1.44 倍(95% CI: 1.31-1.58)。以發生部位來看,研究個案中罹患舌惡性腫瘤者的預後最差。在腫瘤型態方面,淋巴惡性腫瘤(lymphoma)的死亡危險性最低。在年齡分層方面,老年人的存活率最差。在治療方式方面,僅單獨接受手術治療者的存活率最高。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性別與其他相關的臨床因子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率方面具有重要的角色。我們建議臺灣地區如此顯著性的性別存活率差異,可能跟男性的高檳榔嚼食率有關。
口咽惡性腫瘤具有種族的差異性,臺灣地區是一個檳榔嚼食盛行率高的地區,並且在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有種族上的差異性存在。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確認種族的差異性以及在每一種族中預後因子所扮演的角色,與口咽惡性腫瘤存活的相關性。我們總共收集了自1985年到1994年間的口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共9749人。研究個案中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才歸入我們的研究分析中。不同種族間五年存活率的估算是經由Kaplan-Meier 的方法以及存活曲線差異的顯著性是由log-rank test來加以檢定。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來檢驗預後因在每一族別存活上所扮演的角色。閩南族群(Hokkien)及臺灣原住民(Taiwanese aborigines)罹患口咽惡性腫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59.9%及62.8%,顯著性的低於客家人(65.3%)。在經由所有預後因子的調整下,臺灣原住民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0倍(95%CI, 0.89-1.36);而閩南人死於口咽惡性腫瘤的危險性為客家人的1.17倍(95%CI, 1.02-1.34)。研究個案罹患舌部或口部惡性腫瘤者的預後較差;相反的罹患淋巴瘤者的預後則最佳。再年紀越大的年齡層其預後越差,研究個案若是接受手術治療者其預後最佳。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種族及其他相關的預後因子(例如:診斷年代、性別、診斷年齡、解剖學發生部位、腫瘤型態以及治療方式)可能在口咽惡性腫瘤的存活表現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死亡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增高,例如在偏好使用檳榔的閩南人及客家人。
臺灣地區嚼食檳榔是相當普遍的習慣,過去的許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嚼食檳榔(areca quid (AQ))和口腔病變的發生有密切、直接的關係。臺灣檳榔塊大致上可分為荖花檳榔塊(Lao-hwa quid)及荖葉檳榔塊(Betel quid)兩種。荖花檳榔塊主要是由檳榔子(areca nut (AN))、荖花(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 (IPB))以及紅灰(red lime)所組成。而荖葉檳榔塊是由檳榔子、荖葉(Piper betle leaf (PBL))以及白灰(white lime)所組成。有幾篇研究報告指出,檳榔萃取物質可以在鹼性的條件下產生活性氧屬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例如: 氫氧基(hydroxyl radical (HO˙)),且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此氧化作用。檳榔成分物質(含石灰)所產生的氫氧基,會引起細胞的氧化作用和染色體的損害,可能會造成口腔黏膜細胞不同時期的病變過程。而且,檳榔萃取物質在鹼性的環境下會與DNA作用產生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造成DNA變性,因此可以被視為突變或病變過程的基因標記。為了研究檳榔塊是否會形成氫氧基物質,我們收集了高雄地區不同商店所購買的檳榔塊,來測定檳榔塊混和L-phenylalanine (Phe)會形成 mata-tyrosine (m-Tyr)及ortho-tyrosine (o-Tyr),作為產生氫氧基的化學標記。最後使用HPLC來偵測其形成量,並利用LC-MS來確認其形成產物。研究結果發現荖花檳榔較荖葉檳榔產生較多的氫氧基,另外在金屬離子的作用方面,Cu2+及Fe2+會促進氫氧基的形成。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臺灣地區不同成份的檳榔塊會對氫氧基的形成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荖花檳榔塊所產生的氫氧基遠高於荖葉檳榔塊,因此我們推論荖花檳榔塊所含的荖花成分可能間接對口腔黏膜產生較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