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小学童客语混腔及其因应策略:以桃园三个国小为例
-
作者:黄秀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混腔 语码转换 语言习得 语言环境
-
描述:/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第二階段:針對有客語混腔的學童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語料,以期能呈現客語混腔的實際情形和補充量化結果。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 樣本中,六年級孩童有近四成的有客語混腔
-
客家方言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
作者:张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初中生 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研究
-
描述:升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本文对客家方言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纯客家方言区河源市为研究范围,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口语交际
-
国小客语教科书的性别角色内容分析
-
作者:刘淑惠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家妇女 教科书 性别角色 偏见 性别平等
-
描述:以「男女人次」、「角色特質」、「兩性關係」、「職業」和「楷模貢獻」作為分析類目,分析的對象是苗栗縣版、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桃園縣版和新竹市版等六個版本,共59冊。透過量化統計和質性敘述,發現六個版本的出現人次都是男性較女性多;角色特質女性以情感性為主,男性除以工具性為多數之外,情感性特質有逐漸增加的情形;職業類別男性多元,且分布各個階層,女性則侷限在傳統上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類型中;兩性關係以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的刻板印象為主;楷模貢獻除翰林版之外,其餘都是男性佔多數。因此,客語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大都以傳統的刻板印象和具有偏見的情形出現,尚未反映性別平等教育的趨勢。成人性別角色偏見比較部分則發現,「比例不均」以桃園縣版最嚴重,其次是南一版;「刻板印象」則是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其次是康軒版;「偏差忽略」則是以苗栗縣版和新竹市最為嚴重,翰林版則無此現象。兒童性別角色「比例不均」的偏見以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南一版次之;「刻板印象」的偏見最嚴重的也是苗栗縣版,桃園縣版次之。此外,客家婦女特性反映出性別角色類型中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成熟發展的兩性化人格,因此客家婦女特性提供了絕佳的題材讓學童學習多元化的性別角色。但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內容都沒有出現客家婦女特性的說明,圖片部分也僅少數零星出現而已。在性別語言檢視部份發現,「佢」在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中皆獲得相對應為第三人稱代名詞「他」的共識,形成以男性為主體,女性為附屬的用法。其次,客語用字使用「先生」指稱教師和醫師,則產生名詞定義狹隘的情形。最後,部分版本出現「懶尸嫲」的課文標題,產生貶抑女性的情形。所以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均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從客語教科書內容出現比例不均、具有刻板印象和偏見的性別角色,及對客家婦女取材不足,並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本文總結認為:六個版本客語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訴求,以及傳遞客家文化的精神和特色,有待改進與加強。
-
提升客语学习成效之研究:以T国小为例
-
作者:苏敏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令仔 客家谚语 客家童谣 客语教学 师傅话
-
描述:不同主題的學習單,做為延伸課程加深加廣的教材,並善用家長資源,藉由學習單同時增進學生與家庭成員說鄉土語言的機會。其次透過教學、省思與檢討的循環步驟,來進行並修訂教學之設計與活動。最後透過訪談已有多年教授客語經驗的老師,並擷取他們的寶貴意見。根據研究結果所得到的結論是:一、童謠具有潛移默化和寓教於樂的功能,很適合當做教材。二、利用客家令仔輔助教學,有助於活絡教學。三、客語教學宜融入「客語拼音直接教學法」。四、諺語簡潔雋永,充滿智慧,是很適合的教材。五、家庭才是語言學習的最佳環境。
-
国小低年级客家歌谣教学实施之行动研究
-
作者:李雪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本土语言 客家歌谣 客语教学 行动研究
-
描述:反省及問卷訪問中完成本項研究。
依據研究結果,得到的結論是:(1)客家歌謠能做為國小低年級學生學習客語的教材(2)客家歌謠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3)本土語言教材應顧及學生生活經驗及學習興趣(4
-
台湾地区国小肥胖学童区域差异之探讨
-
作者:吴孟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童肥胖 区域差异 社会变迁 都市 乡村 客家 山地 东部 肥胖变迁
-
描述:。現代化增加了學童熱量攝取、減少熱量消耗,使得學童肥胖率驟然上升,直到現代化後期抑制肥胖的因素出現,學童肥胖率驟升的情況才可望緩和。
學童肥胖除大環境的整體變遷外,還有小區域的差異。本研究認為學童肥胖是熱量攝取、熱量消耗及肥胖知識三個控制因素拉鋸的結果,但由於台灣各地區現代化程度不同,使得呈階層狀擴散的三大控因在各地區的進入程度及內涵差生差異,故出現各地區位在不同肥胖變遷階段的情況。
-
国小音乐教科书各族群歌曲内涵之分析研究
-
作者:康琼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科书 族群歌曲 多元文化教育
-
描述:材分布與歌詞內容,並比較不同時期教科書中歌曲內容的差異,從而探討影響教科書歌曲選材與歌詞內容之因素,以及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檢視教科書中是否帶有偏見存在。在研究方法方面,採質量並重的方式以「演唱歌曲來源分布類目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與「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對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與訪問教科書編輯人員,以獲取各項資料的來源,依據資料分析和結果的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解嚴前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國內歌曲的部份以創作歌曲居多,大陸地區之歌曲皆多於台灣本土的歌曲,以便提升對大中國之認同,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始有改善;在國外歌曲的部份以歐美為中心。其次,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方面,不同年代的教科書皆反映時代的需要,同時也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此外,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偏向於民族文化類中的生活勞動類。
貳、解嚴後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合於課程標準之規定國內歌曲皆多於國外歌曲,康軒版、南一版教科書在台灣地區的歌曲選材多於大陸地區;仁林、翰林則反之;國外歌曲的部份趨向於多元的選材,加入亞洲、非洲及澳洲等地區之歌曲。其次,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在質與量上均較解嚴前對各族群的描述更生動。
參、就解嚴前後各族群歌曲的特色比較
一、解嚴前教科書中各族群歌曲的優點為具有「文學性」和「教育性」,解嚴後則是具有「趣味性」、「本土性」與「教育性」。
二、解嚴前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民族中心」,以歐美音樂作為世界音樂的核心;「消失不見」,由於政治因素使然大中國意識盛行以及教育人員的主觀臆斷導致本土歌曲缺乏;「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採譜的困難和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扭曲真實」,主要表現在虛構族群融合時和諧相處的情景;「國家意識」,主要表現在「國家符號」、「愛國情操」、「政治楷模」、「敵意傾向」等方面。
三、解嚴後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漢族中心」,以人口多寡的因素作為歌曲編排的 考量將原住民歌曲以及客家歌曲常被編排於補充歌曲的部份,易流於「附加課程」的型態;「刻板印象」,主要表現在以先入為主的固定印象評判不同的族群,或以漢人的立場對少數族群作價值判斷;「支離破碎」,主要表現在為了避免羅馬拼音的不當使用造成審查未通過的結果,以羅馬拼音出現的歌曲比例偏低以及歌詞僅以羅馬拼音呈現卻未加以釋義;「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歌曲編排的問題、採譜的困難以及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
四、經過訪談教科書編輯人員所得的相關資料,得知產生種種偏見的原因如下:編輯方面的限制、課程標準的規定、審查方面的問題和以人口多寡作為考量。
根據上述結論,嘗試提出數點建議作為參考:
對於教科書編輯人員的建議,包括編寫教科書時應避免帶有若干族群偏見,並豐富以母語演唱各族群歌曲的補充教材;對於教科書出版社的建議,包括蒐集本土歌曲、鼓勵歌曲創作、建立教材資料庫、擴大編輯成員、廣納教學資源;對於教科書審查單位的建議,包括重建審查制度、修正審查內容等;對於學校層級的建議,包括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設置教學資料庫、健全教科書選用制度;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包括探討當前其他階段教科書歌曲的內容分析研究,探討解嚴前後國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各族群歌曲內容的差異,或是探討未來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多元文化音樂課程的教材內容。
-
台东县鸾山国小推展母语教学之研究
-
作者:林剑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语教学 母语
-
描述:整理及進行訪談資料的整理歸納之方法,本研究發現母語教學的思維方式則是傳統的、威權的、由上而下的規定。它透過教育部的規定,要求國小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或原住民語實施教學。另外師資的培育是母語教育實施的最大問題所在,事實上,要教好一種語言,必須具備相關的語言學知識才能勝任,而教育機關對於母語師資的培育工作在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之下,便要來施行母語教育,必定會問題叢生。更重的發現是母語教學的成敗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學生學習母語的意願。(二)教師教學的熱誠與訓練。(三)母語教材的編寫。(四)各方面和各單位的密切配合。(五)要有足夠的教學時間。
-
战後台湾的语言政策(1945-2008) -从国语运动到母
-
作者:蔡明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运动 母语运动
-
描述:;家長職業與教育程度成為「常使用國語」的指標。
各級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在國語運動下也必須使用國語。在獨尊國語原則之下,也查禁羅馬拼音文字,使宗教宣傳、讀經等活動受到影響。文教界也發行《中國語文》月刊來推廣國語。國語運動也結合威權體制來查禁方言歌曲。廣電相關法令的制定與修正,影響到電視中方言節目播出的時間。臺語電影也明顯不受政府歡迎,相反的國語電影多可得政府獎勵與鼓勵。
黨外本土化運動紛紛批判國語運動,進行許多母語教育方案的討論。臺灣省議會與立法院也不斷出現語言衝突。電影創作者也突破禁忌,嘗試以多元語言的劇情安排,臺灣方言文學也開始受到作家重視。
1988年12月28日客家族群發動「還我母語」客家運動,主要訴求在於
全面開放客語節目、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等目標。客家母語運動不只面
臨國語政策,也必須面臨「福佬沙文主義」的壓迫。1980年代的原住民運動
喚起原住民族的主體意識,也要求實施「雙語教育」。
19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開始編輯國中小的鄉土語言教材。在教育改革運動後,本土化與多元化的母語教育正式列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鄉土語言教學課程與各族群母語認證也逐漸展開。母語教育也出現不少教材上的爭議中,成為立法院內爭議的焦點,而客家、原住民語師資與資源也明顯不足。各式母語研究的補助與獎勵也逐漸展開。限制方言節目的「廣播電視法」的若干條文也正式廢除。
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成立,客家電視台也正式開播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原住民電視台也正式成立;「原住民族教育法」也訂立。原住民族委員也制訂母語認證與升學優待辦法,但未能解決部落族語流失問題。「母語」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亦是值得思考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