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土楼墙壁上的教科书―论永定土楼民居联
作者:郭义山  期号:第4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永定土楼  楹联  教化功能 
描述:教科书
九年一贯国小国语文教科书之客家族群议题探讨与课文编制方向
作者:林樱蕙  来源:2005台湾文学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九年一贯  国小国语文  教科书  客家族群 
描述:学年度第一册到第十二册的国语文教科书,并以仁林、南一、康轩、翰林等版本为研究范围,透过量化统计与质性论述的方式,检视目前与「客家族群」相关的课文,并分析与其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能力指标,进而探究国小学童在
九年一贯国小国语教科书中乡土文化内容之研究
作者:吴丽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九年一贯课程  国语科  教科书 
描述:南一 版所佔比例最高。(二)鄉土文化內容在各冊的分布比例,以康軒版最平均,翰林版最不平 均。(三)各版本鄉土文化內容第一至第四冊分布較少,大部分集中在第五至 第十一冊。二、鄉土文化內容的呈現方式(一)以「單元議題」方式呈現的比例較高,而其中又以翰林版所佔比例 最高。(二)以「單元議題」方式呈現之課文彼此間均各自獨立,無明顯系統 性。三、鄉土文化內容的取材範圍(一)三版本在縣市取材上,皆以台北縣(市)取材的次數最多。(二)三版本中以南一版取材範圍最平均,康軒版最不平均,翰林版忽略 了離島地區。(三)三版本取材均集中於西部地區,未能兼顧臺灣東西部的均衡。 四、鄉土文化內容的主題特色(一)主題類目以「鄉土歷史」最多,「鄉土語言」最少;次類目以「鄉 土人物」最多,「音樂舞蹈」最少。(二)「鄉土歷史」:重視原住民文化,忽略客家文化;以臺灣「本土人 物」為主,脫離了過去「偉人主義」色彩,但男女比例差距懸殊。(三)「鄉土地理」:注重臺灣各地的奇景介紹,而在產業方面題材較 少。(四)「鄉土自然」:重視「鳥類保育」,較缺乏其它生態保育的題材; 對於臺灣特有種的介紹不夠多樣化。(五)「鄉土語言」:從鄉土文學的角度來呈現對臺灣的鄉土情,內容很 少。(六)「鄉土藝術」:從介紹布袋戲、歌仔戲及本土的藝術品中,傳遞鄉 土藝術之美,但「音樂舞蹈」的題材均不足。 根據上述研究之結論,提出建議。
国民小学乡土语言客家语教科书分析研:以各版本第一册为例
作者:吴秀梅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语言  客家语  教科书  内容分析 
描述:四位學者專家所提供意見做部分修訂而成,分為出版特性、物理特性、內容特性、教學特性四個特性來分析。主要結論如下:(一)出版特性:1.編者大多為現職國小教師,居住於北部。2.發行單位規模不一,發行與產銷
国民小学社会学习领域教科书客家文化教材之内容分析研究
作者:钟政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社会学习领域  教科书 
描述:正確的常識,幫助學童更深層體認正確的客家文化。本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以「客家文化內容主題類目表」為研究工具,對各版本之社會領域教科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一、在中、高兩個年段裡,客家文化內容出現於高年段教科書中的比例較高。二、在所研究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中,以南一版教科書提及客家文化內容較多。三、各版本各冊教科書中,鮮少有專論客家文化的篇幅,也幾乎沒有專論的章節或單元。四、在各版本教科書有關客家文化的內容中,若以研究者所制定之客家文化主題類目表分類之,以「文化內涵類」這個類目為主題較為明顯,數量也較多。綜合前面各章節所做分析,本文最後針對書寫和研究參與者提出幾項建議:一、教科書中客家文化內容的編排,應統整於整體課程,以提高教材層次。二、各版本教科書呈現「客家文化」時,應加以註解。三、出版商應注意各冊別客家文化內容的均衡。四、教科書編者應增加客家文化相關內容。五、提升教師客家文化教育之素養。六、教師對於教科書應有檢視與批判能力。七、結合其它學習領域,增加學生學習成效。
国小客语教科书的性别角色内容分析
作者:刘淑惠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家妇女  教科书  性别角色  偏见  性别平等 
描述:以「男女人次」、「角色特質」、「兩性關係」、「職業」和「楷模貢獻」作為分析類目,分析的對象是苗栗縣版、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桃園縣版和新竹市版等六個版本,共59冊。透過量化統計和質性敘述,發現六個版本的出現人次都是男性較女性多;角色特質女性以情感性為主,男性除以工具性為多數之外,情感性特質有逐漸增加的情形;職業類別男性多元,且分布各個階層,女性則侷限在傳統上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類型中;兩性關係以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的刻板印象為主;楷模貢獻除翰林版之外,其餘都是男性佔多數。因此,客語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大都以傳統的刻板印象和具有偏見的情形出現,尚未反映性別平等教育的趨勢。成人性別角色偏見比較部分則發現,「比例不均」以桃園縣版最嚴重,其次是南一版;「刻板印象」則是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其次是康軒版;「偏差忽略」則是以苗栗縣版和新竹市最為嚴重,翰林版則無此現象。兒童性別角色「比例不均」的偏見以苗栗縣版最為嚴重,南一版次之;「刻板印象」的偏見最嚴重的也是苗栗縣版,桃園縣版次之。此外,客家婦女特性反映出性別角色類型中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成熟發展的兩性化人格,因此客家婦女特性提供了絕佳的題材讓學童學習多元化的性別角色。但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內容都沒有出現客家婦女特性的說明,圖片部分也僅少數零星出現而已。在性別語言檢視部份發現,「佢」在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中皆獲得相對應為第三人稱代名詞「他」的共識,形成以男性為主體,女性為附屬的用法。其次,客語用字使用「先生」指稱教師和醫師,則產生名詞定義狹隘的情形。最後,部分版本出現「懶尸嫲」的課文標題,產生貶抑女性的情形。所以六個版本的客語教科書均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從客語教科書內容出現比例不均、具有刻板印象和偏見的性別角色,及對客家婦女取材不足,並出現語言性別歧視情形,本文總結認為:六個版本客語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訴求,以及傳遞客家文化的精神和特色,有待改進與加強。
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审美浅析:以龙南关西围屋为例
作者:李青  期号:第8期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屋  建筑  审美评析 
描述:和"建筑教科书"。
从国小客家语第二阶段教材内容 探讨其十大基本能力之评比研究
作者:廖瑞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语  乡土语言  教科书  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描述:提供研究心得做為未來編輯客家語教材的參考。
一、研究對象:康軒、翰林、南一、部編等四種版本之國小客家語第二階段教科
書及教師手冊。
二、主要結論分成四方面:〈一〉關於課程目標方面
〈二〉關於結構組織方面
〈三〉關於學習內容方面
〈四〉關於語文使用方面
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台灣自1987年後,關心族群語言教育的研究不勝枚舉,但大部分僅止於針對教學上的歷程進行討論,對於教材本身鮮少有人提出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初期,雖有研究者開始對第一階段之鄉土語言教育進行研究,也僅止於各版本第一冊為研究範圍,如今九年一貫課程已全面實施,對於教材內容的完整性,似乎應該開始檢視。
本研究只針對九年一貫客家語課程各版本第二階段教科書進行研究分析,未能觸及有關教科書選用之其他規準,故未來研究上,可以針對研究主題對各版本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分析,對各版本客家語教科書做更完整而深入的研究與建議,讓客家語教科書的內容更充實。
台语读本之数位创作研究
作者:王忠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语  教科书  台语读本  数位内容  视觉创作 
描述:

然而母語大多未具有能夠獲得普遍共識的文字,再加上母語的應用與腔調會因為各地區母語使用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生活背景、居住環境和習慣用語的特殊性,使得母語雖然是選修課程,卻因為各類母語師資的缺乏,使得多數的學校僅有台語(閩南語)可供選修,各族群的學生並無法在學校的母語課程當中,依自己的需求選擇台灣傳統的原住民語或是客家語進行學習。對於未能擁有台語(閩南語)環境與背景的初學學生而言,台語讀本的閱讀困難程度相較於英語教科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除了對於傳統母語文化所展現出的人文關懷之外。數位科技的進步也帶動了新時代的生活型態,動畫電影由傳統的二維動畫進展到以三維立體影像為主的電影型態。網路遊戲以及電腦遊戲也以三維建構的影像畫面所呈現的虛擬實境動畫為主軸。我國政府在這一波數位潮流中,亦投入龐大的資金以提升我國在數位內容方面的水準。而電腦資訊的相關課程也已經加入國民中小學的課程當中。但是在教科書的編排與繪畫部份,卻依舊維持著傳統的編排與繪畫方式。

本研究以台灣本土語言教材當中的《台語讀本》做為視覺創作所探究與實驗的方向。由《台語讀本》的教科書當中,選擇具有台灣傳統意像以及本土文化的傳統唸謠,經由以三維建構的數位內容影像為主的視覺創作研究,讓學生在學習台灣傳統母語時能夠增進了解的程度以及所要學習的母語內容,達到主要的學習目標。更進一步的在潛意識感受到新世紀的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視覺新型態,以及數位內容的時代脈動,以達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雙贏的目的。
国小音乐教科书各族群歌曲内涵之分析研究
作者:康琼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科书  族群歌曲  多元文化教育 
描述:材分布與歌詞內容,並比較不同時期教科書中歌曲內容的差異,從而探討影響教科書歌曲選材與歌詞內容之因素,以及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檢視教科書中是否帶有偏見存在。在研究方法方面,採質量並重的方式以「演唱歌曲來源分布類目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與「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分析類目表」對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與訪問教科書編輯人員,以獲取各項資料的來源,依據資料分析和結果的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解嚴前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國內歌曲的部份以創作歌曲居多,大陸地區之歌曲皆多於台灣本土的歌曲,以便提升對大中國之認同,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始有改善;在國外歌曲的部份以歐美為中心。其次,在演唱歌曲歌詞內容方面,不同年代的教科書皆反映時代的需要,同時也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此外,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偏向於民族文化類中的生活勞動類。
貳、解嚴後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合於課程標準之規定國內歌曲皆多於國外歌曲,康軒版、南一版教科書在台灣地區的歌曲選材多於大陸地區;仁林、翰林則反之;國外歌曲的部份趨向於多元的選材,加入亞洲、非洲及澳洲等地區之歌曲。其次,在各族群演唱歌曲與欣賞歌曲歌詞內容方面,在質與量上均較解嚴前對各族群的描述更生動。
參、就解嚴前後各族群歌曲的特色比較
一、解嚴前教科書中各族群歌曲的優點為具有「文學性」和「教育性」,解嚴後則是具有「趣味性」、「本土性」與「教育性」。
二、解嚴前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民族中心」,以歐美音樂作為世界音樂的核心;「消失不見」,由於政治因素使然大中國意識盛行以及教育人員的主觀臆斷導致本土歌曲缺乏;「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採譜的困難和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扭曲真實」,主要表現在虛構族群融合時和諧相處的情景;「國家意識」,主要表現在「國家符號」、「愛國情操」、「政治楷模」、「敵意傾向」等方面。
三、解嚴後各族群歌曲的缺點為「漢族中心」,以人口多寡的因素作為歌曲編排的 考量將原住民歌曲以及客家歌曲常被編排於補充歌曲的部份,易流於「附加課程」的型態;「刻板印象」,主要表現在以先入為主的固定印象評判不同的族群,或以漢人的立場對少數族群作價值判斷;「支離破碎」,主要表現在為了避免羅馬拼音的不當使用造成審查未通過的結果,以羅馬拼音出現的歌曲比例偏低以及歌詞僅以羅馬拼音呈現卻未加以釋義;「選材失衡」,主要表現在歌曲編排的問題、採譜的困難以及課程標準對音感及節奏的限制。
四、經過訪談教科書編輯人員所得的相關資料,得知產生種種偏見的原因如下:編輯方面的限制、課程標準的規定、審查方面的問題和以人口多寡作為考量。
根據上述結論,嘗試提出數點建議作為參考:
對於教科書編輯人員的建議,包括編寫教科書時應避免帶有若干族群偏見,並豐富以母語演唱各族群歌曲的補充教材;對於教科書出版社的建議,包括蒐集本土歌曲、鼓勵歌曲創作、建立教材資料庫、擴大編輯成員、廣納教學資源;對於教科書審查單位的建議,包括重建審查制度、修正審查內容等;對於學校層級的建議,包括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設置教學資料庫、健全教科書選用制度;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包括探討當前其他階段教科書歌曲的內容分析研究,探討解嚴前後國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各族群歌曲內容的差異,或是探討未來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多元文化音樂課程的教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