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24)
期刊(905)
图书(137)
学位论文(130)
视频(59)
会议论文(1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24)
期刊 (905)
图书 (137)
学位论文 (130)
视频 (59)
会议论文 (18)
按年份分组
2015(61)
2014(1198)
2013(301)
2012(311)
2011(306)
2010(277)
2009(132)
2007(76)
1993(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434)
闽西日报(215)
其它(215)
东江时报(8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闽南风(3)
新农村(1)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1)
大江周刊(生活)(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
作者:王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寺  客家话  成都话  语音  影响  方言岛 
描述:韵母56个,声调6个。从历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与《广韵》比较,得出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的古今演变规律,其中声母规律12条,韵母规律16条,声调规律5条。从共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与川外
取缔污染企业20多家 呵护客家母亲河源头 长汀
作者:李永安 黄俊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0月中旬,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前往长汀,对长汀学习、宣传、贯彻《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情况进行专题采访。记 者注意到,长汀在贯彻实施《决定》过程中,抓住契机,加强宣传和监测力度,有的放矢地查处污染源,特别是在新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立高标准污水
盘龙镇客家与梅县客家话音系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科凤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盘龙镇  梅县  客家话  音系  比较 
描述: 盘龙镇客家与梅县客家声母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古全浊声母变清,无论平仄都有送气的,但仄声有一部分不送气;梅县客家无论平仄都读送气音。(2)盘龙镇客家共有21个
田林宁都客家比较研究
作者:黄小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林  高龙  宁都  客家话  比较 
描述:赣南的客家。论文对两地客家的词汇进行了分析比较。论文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 导论。简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缘起,还简要介绍了田林宁都两地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和语言使用情况
话说客家木屐
作者:周继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木屐,即用木头制成鞋底的钉鞋,在上杭城乡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中老年人穿着它去散步。旧时客家人有穿木屐的习俗。 客家人穿木屐,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多年前,有个客家农民为在水田插秧时双脚不往下沉而制作了“田木屐”。较大的屐板上穿有绳带,行走时用脚趾钩住 绳带,这种“田木屐”被认为是后来木屐的雏形。而现
龙川县客家的[K-VP]问句——兼论粤赣地区该句型的分布
作者:邓丽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川县  客家话  句法  语用描写  汉语方言  方言语法 
描述:进行句法和语用的全面描写,并在考察移民史和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探讨其来源,以期引起人们对客家这一语言事实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我们首先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和查阅地方史志的基础上考察
话说客家石桅杆
作者:周继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客家上杭县庐丰横岗村的肖屋祠堂门前,立着一根石桅杆,其顶部为一瓜状石雕,当地人称为“官翎子”。在桅杆三分之二高处,有一四方石斗,因杆部为上细下粗的圆柱体,所以石斗穿杆而不下,底部桅基是四方形,正面刻有“××××进士肖钦立”,“×”是看不清的字。远眺桅杆犹如一官人头戴花翎 ,身着官带,有些目中无人
客家竹板歌
作者:江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竹板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颇受欢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也管它叫“乞食歌”。 小时候,记得那是解放前,家乡永定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谓“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 晚上听狗叫”,就是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什么
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作者:刘汉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南康  语法 
描述:述补结构、述宾结构以及一些特殊句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其用法;四是研究了普通话对南康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南康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客家婚俗的变化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过去,客家地区的男婚女嫁,总是遵循“六礼”旧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凡事按部就班,到了结婚的大喜日子,男家请客,亲戚朋友热闹一番。请客的过程,繁杂礼仪较多,大户人家为了体面更是不惜花费重金。成婚后三日新郎随新娘回娘家,旧俗谓“转 三朝”。为了显示娘家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