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098)
报纸(6257)
图书(1419)
学位论文(1221)
视频(386)
会议论文(341)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098)
报纸 (6257)
图书 (1419)
学位论文 (1221)
视频 (386)
会议论文 (341)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398)
2014(12021)
2013(1276)
2012(1310)
2011(1279)
2009(694)
2008(565)
2007(354)
2002(49)
2000(5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26)
梅州日报(1768)
闽西日报(865)
三明日报(269)
福建乡土(33)
美食(23)
四川烹饪(19)
乡镇论坛(10)
群文天地(8)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绑”与佐餐、下饭
作者:丘桂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绑,意指以菜佐餐、下饭。客家人劝客用餐时,“夹菜绑”一语常常挂在嘴边,显示出主人的热情与礼貌。但是,这个“绑”的叫法往往使人特别好奇,也颇令人费解,这又有何来历呢? 要弄清这个
滨海范和村犹存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
滨海范和村犹存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
客家与算盘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赤成 算盘曾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其寓意划算、精打细算。勤劳俭朴的客家人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 叫花子打算盘——穷有穷的打算;吃了算盘珠子——心中有数;秤头让人,算盘赢人。这些是客家人较常用的与算盘有关的歇后语、谚语。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民歌,这其中有多首
农历新年到,又到客家“藏鹅”时
作者:单辉强 余佩雯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羊城晚报东莞讯记者单辉强、通讯员余佩雯报道:“客家人无鹅不像年”,每到农历新年,鹅肉是东莞客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为了让新年的鹅肉吃起来味道更好,东莞清溪的客家人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藏鹅”。 买鹅回来得养肥 所谓“藏鹅”,就是指在新年之前,把买回来的鹅放在家里饲养一段时间。在清溪镇上元村余
客家米酒
作者:李慧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焙酒是客家米酒制作的独特工艺,酿制出来的米酒入口甘甜、清醇可口。 客家人的米酒醇厚为底,清香扑鼻,甜腻入口,龙南米酒就是其中的代表。龙南县里仁镇渔仔潭围是当地有名的“客家酒堡”,有着“藏酒最多的围屋”的美誉。 徐全珍是当地将米酒带上产业之路的领头人,她介绍,酿米酒技艺并不复杂,把稻谷砻好再用
赣南客家端午节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云中野鹤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南本地人的习惯,如做艾、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
客家小点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味酵粄 笋粄 发粄 发粄是梅州地区特有的一种节庆小吃,是用米粉浆掺入红色酒糟等佐料,充分发酵倒入小陶钵蒸熟而成。蒸好的发粄,颜色呈喜庆的红色,且粄面有笑脸般的裂缝,所以,客家人也称发粄为“笑粄”。在梅州地区,过年过节吃发粄,有喜事降临、发财等寓意。 味酵粄 把大米磨成浆后拌适量土碱水,再用开水冲
您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客家运动!
作者:叶德圣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社会运动 
描述:您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客家运动!
赣州客家米馃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打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妇女年关时的必修课。 游客在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体验打黄元米馃的乐趣。 【特产】 年关将近,便到了打黄元米馃(类似梅州客家人的“黄粄”)的时候了。赣州农村里的石臼被妇女们清洗得干干净净,打米馃的木梓棍解禁下楼,灌木灰制成的金黄色碱水也储在缸里,打米馃的前奏由此开始。 接下来的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