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都市报>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陈伟斌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1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HB08][发现]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挂接】

【全文】

<p></p>

<p>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p>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p>↑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p>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p>←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p>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p>←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p>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p>←村里的一处老宅门梁上挂着一块乾隆年间的举人亚元牌匾。</p>

←村里的一处老宅门梁上挂着一块乾隆年间的举人亚元牌匾。

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饭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而蜚声惠东。

抵达惠东县城,沿324国道一路向南,不出半个小时便可抵达范和村口。自从2012年年底获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后,范和村民便自豪地在村口竖起了醒目的招牌,过往人车举目即见。进村小路行进不到一公里,又见一处招牌,真正的古村风貌之旅才从这里开始。

“命脉”猪山顶无一树藏玄机

站在古村入口,一眼就能看到范和村的天然制高点后山猪山。因形状仿佛小猪而得名,村民更愿称它“山顶”。猪山高度不过十来米,不如说是个小山包。它在村民心目中是范和村的历史原点和祖先圣地。他们认为,猪山是风水命脉,为避免抢占风水和损毁山体,遂在山的周围兴建了不少神庙,谭公祖庙、文昌宫、将军庙、城隍庙、玄帝宫应运而生。

猪山上绿草茵茵,没有一棵树,记者冒昧问道:“如在山顶上种一棵大树不是很好吗?”对村历史文化烂熟于心的村委委员罗元坤大呼使不得:“如果种了大树,不是往猪身上插了一根刺吗?这会坏了风水。”村民认为猪山北部几公里开外的一座高山形似老虎,大有猛虎扑食之势,遂在猪山脚下营建将军庙,形成将军射虎的反制。

站在山顶,范和村全景尽收眼底。密密麻麻的村屋民居四向延伸,一眼望不到边,直到与远处的范和湾海水融为一体。海水那头,预计2014年可通车的范和港大桥横跨湾区南北,目前也已初现雏形。古老的村庄和现代的巨桥压缩在一个视野,不免有时空穿越之感。

古私塾文昌宫大门朝向有讲究

猪山的北坡,是范和村最重要的庙宇———谭公祖庙。日光下的祖庙红墙绿瓦鲜艳无比,前殿屋脊上的两条金龙熠熠生辉,大门两根盘龙柱纤毫毕现。

据说谭公是惠东本土最负盛名的神灵,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距范和村约20公里。谭公香火为何传到范和?相传在清末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为村中年景不好,牛瘟传播,村民斋戒祷告,神谕指示要引来谭公香火才能化解。村民想方设法把谭公香火从九龙峰请来,举行醮会,果然从此风调雨顺。罗元坤表示,起初谭公香火寄放于山顶五谷帝庙,“文革”时五谷帝庙被毁,经1986年的重建和2000年的扩建,才形成现今的谭公祖庙。

与谭公祖庙背靠背便是那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古私塾文昌宫。文昌宫同样红墙绿瓦,但色调朴实。奇特的是它厅堂坐东北朝西南,大门却要向西北开,据说这暗藏风水讲究。宫内供奉“文昌帝君”,帝君左设朱熹像,右置“魁星点斗”。乡间传言,文昌宫建成,能使范和出“九举一枝花”,会有很多举人乃至探花。清代的范和的确出了三个举人。遗憾的是,文昌宫在1949年前后曾被拆毁,现址为1985年重建。

城隍庙建筑风格广式混搭潮式

从猪山南坡下山,无需百步可达范和城隍庙。一个村竟有城隍庙,可见规模之大。据载,范和城隍庙修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由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城隍庙所在的山脚,据说是猪山的猪头处,为最佳风水位。

城隍庙布局规整,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和神龛木雕则是潮式特色工艺的缩影。一般城隍庙,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及十殿阎王等塑像,但范和的城隍庙却还多了一位“劝善大师”的牌位和塑像。罗元坤解释称,这位劝善大师原是城隍庙里的庙祝,生前保全村安宁而舍身,村人特设立牌位以世代供奉。

像城隍庙这样的古庙宇,在范和村还有玄帝宫、水仙宫、烈圣宫、关帝爷厅等大大小小总计11座,难怪范和村民自称“无时无地无神仙”了。

走马观花

三座明清戏台个个有段古

城隍庙外有一处古戏台,其年代据称和城隍庙相同。目前村内仍保存着三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分别是城隍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三座古戏台分布村中东、北、南,呈三角形。类似的古戏台惠东全县仅5座,范和就占其三。

范和三座古戏台中城隍庙戏台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戏台原高度为1 .38米,据说此高度与城隍庙内塑像坐位及戏台东侧的关帝爷厅的牌坊楼成一水平线。戏台台基用青麻石砌筑,而舞台地面已是水泥模样。戏台台基内部原为空心,上铺木板,旧时台基中心还放置了五个大空缸,利用反射据称能扩音。

水仙宫外的一座戏台,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与水仙宫正对相距约30米。正脊中部有宝葫芦一个。经过近200年的风吹日晒,远看去葫芦嘴像一炷正在燃烧的香。

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妈前古戏台。其用料造型与前两者类似,但戏台两侧各有一个通往后台的拱形门,拱门上方分别横书“吟风”、“弄月”,平添了一分风雅。

罗冈围外围房屋忌设窗户

离开城隍庙跟着指示牌向西绕行约百米,抵达的便是范和最具代表性的古围屋罗冈围。据悉,罗冈围由陈氏族人所建,陈氏也是范和最大的姓氏之一。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99米,围内建筑以祠堂为中心整齐排列。

中心的祠堂是陈氏祖祠,堂号“诒远堂”,堂中悬挂的一块木质牌匾竟有“3D”效果。该牌匾在匾内嵌入竖排木条,木条间稍有间隔,木条三面分别书写文字,正面看是“诒远堂”,左侧看是“兰桂腾芳”,从右侧看则变成“金玉满堂”。

记者登上了老村长家的楼顶。从楼顶俯瞰,可见围内共有坐北朝南的民居八排,每排房屋六座,其大小、设计风格和建筑构造整齐划一。罗元坤介绍,作为围屋外墙的房屋还有100间。南、北门楼还建有酷似箩耳的小瓮城,“饭箩”的形状就活脱脱地显现了。

罗元坤说,正是因为罗冈围寓意“饭箩”,故箩内不能有任何“漏洞”———外围100间房不能设窗户,全围148间房不能安厕所。直到1949年以后,移风易俗,村民才在外围墙凿洞开窗。不过,至今罗冈围内的30多户人家仍然没有厕所,要办理“内事”需走出围屋。

镇围之宝石狗原型或为洋狗

从罗冈围南门穿出,小瓮城里等待着的是一只用红砂岩雕刻的石狗。其高约半米,刻工粗犷,做蹲坐状,被视为镇围之宝,据称这是惠东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石狗。石狗在城门外已经蹲了两三百年,尽管屋檐的滴水在它的头顶砸出了一个凹槽,但其肥大的头部仍显示出其品种的独特。罗元坤提醒记者,范和村早在1836年就有传教士登陆,石狗的外形很可能取自传教士带来的洋狗。

随着诸姓人迁入范和,村内围屋逐渐兴旺,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等四大围屋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围屋陆续形成,村内姓氏已达50多种,甚至出现了一个围屋内有2座异姓祠堂的奇观。

地方民俗

每年到巽寮接妈祖

范和村内有不少妈祖庙,其中凤凰池妈宫是范和历史最为久远的妈祖庙。由于连游手好闲之辈也能得到保佑,遂也被称为“贼妈”。“贼妈”真身只有一个,但却享受两座庙宇的祀奉。

相传凤凰池妈宫最早建在范和新厝,后来庙宇被洪水冲毁,妈祖神像流漂到巽寮湾,卡在岸边石缝里。当地人发现后怎么都取不出,只好在原地修庙烧香叩拜。

一次范和村民无意间发现庙里供奉的竟然是范和妈祖神像,村民便要求把神像请回。一番争执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各自供奉半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从巽寮请回范和过端午节,农历十月十五又从范和送回巽寮,过完冬至和春节。相传这一传统已经延续近300年。

迎接妈祖回来当天,一红一白两只龙舟护送十余艘彩妆快艇驶出范和古港,开到巽寮围天后宫前,接妈祖回庙归位。

谭公十年一醮会 日纳香客上万

醮会,又名打醮,是以酬神祈福、驱邪纳吉、娱人娱神为内容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范和村中醮会繁多,在几大醮会中,谭公醮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尤以出会龙景引人入胜。

相传谭公醮会始于清末光绪十三年(1887年),也就是谭公显灵拯救范和村人的年份,每十年一届。1949年后一度中断,1987年方始恢复,现已举办三届。据介绍,谭公醮会一般为农历十月期间,醮会共有七天,三日打醮,三日出会,一日普祭。醮会编制宏大,仅舞龙、唱戏、飘色、腰鼓、舞蹈等队伍参与人数可达2000多人,服装道具、搭棚吃喝消耗可达百万元。醮会期间,谭公祖庙可日纳香客上万,几为惠东醮会之翘楚。

据悉,醮会巨额的花费主要来自族人、善士的捐赠。村中记载,近三届醮会共筹得善款560多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的达150万余元。

保护现状

揭掉“马甲”修旧如旧

几年前村民修葺妈前烈圣宫时,有人认为宫内花岗石柱子有陈年污垢又被香火熏黑,让工人用磨刀把柱子刮掉一层,让前来考察的文博专家大感惋惜,围屋、庙宇在修缮时也有不少立面被贴上了现代瓷砖。

2013年6月14日陈氏宗祠“亚元府”失窃,一副清代嘉庆时期的圣旨牌坊不翼而飞。失窃的牌匾是范和首位举人陈鸿猷所得。幸运的是,年青一代范和村民的文化自豪感逐步被唤起。2013年的高考一结束,村中十来个考生当起了志愿者,学习本村历史文化,看护古迹,向四方来客介绍范和。

罗元坤透露,目前范和村内古迹的格局与规模不会再有人为破坏,“只要是老屋,不论是否住人,都不许拆建、改建。那些不慎贴了瓷砖的庙宇、祠堂,将来要全部揭掉,恢复其原貌。”但罗元坤仍表示古迹的修旧如旧耗资巨大,希望政府给予支援。

08-09版

采写:南都记者 万明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