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正在式微的香港客家村落

正在式微的香港客家村落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42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5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挂接】

【全文】

香港一座名正言顺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

已遭停办的永安学校

村中著名大宅"慎德居"是梅县籍印尼华侨梁干臣所建

林文映(香港)

核心提示: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小平原,有一座叫“崇正新村”的村庄,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也是香港一座名正言顺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内的建筑,既有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更多的是本地形式的低矮石屋。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庄内,居住着将近3000多位包括梅县、大埔、蕉岭、平远、丰顺及惠阳、宝安等各地迁来的客家人。这些客家人融洽和睦相处,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风民俗,保持着崇正的客家精神。

客家人何以“崇正”名之

内地客家人的村落,大都以1—5个姓氏聚居成一村一地,且各有自己的祠堂。而这个村庄却有78个姓氏,故而并没有一座专属于某姓氏的祖宗祠堂。他们以春节作为村内每年最大的节日,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饮食习惯亦与内地客家人无多大分别,民风习俗始终保持与内地客家人大致相同。

客家人在香港元朗所建的新村何以“崇正”名之?因客家人具有“崇正精神”,其核心价值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其正统的祖宗认定是中原汉族祖先,而不是南越百族(所谓南蛮)。客家人使用正统的语言为客家话,即客家水源话为周朝国语,今客家话则为唐音;客家人崇尚正统的戏剧为汉剧,所以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地,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汉人、正统的中国人。

香港著名的客家人社团就称为“崇正总会”,1921年9月29日成立,最初定名为“香港崇正工商总会”。全世界的崇正客家组织均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客属社团有友好往来,崇正总会已成为海内外客家人的主要联络处之一。香港崇正总会还先后创办了《崇正月刊》、《崇正会刊》,还出版过《客族考源》。香港崇正总会为客家人作出最大的贡献是发起和成立世界客家人最大的集恳亲、联谊、洽谈生意和客家学术研讨于一体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1971年9月为庆祝崇正总会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邀请了世界各地47个客属社团250多名代表举行隆重的首届庆典活动,而今年9月将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的,已是第26屇客属恳亲大会了。

崇正新村的形成及其历史

崇正新村的原地名叫“红枣田”,人们称之为“枣田村”。在清朝康熙初年,已有宝安简姓的客家人在此居住,随后迁来了陈姓的宝安客家人。二十世纪初,又有宝安籍客家人李斌华家族迁入,其后裔李静波则是后来村中的主要理事。当年的客家人以从事水稻种植为生。迨至二十世纪30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华侨获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购买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国人的管治之下,相对动荡不安的国内,这里较为有利于生命财产的保护。加上地理位置又处在家乡与南洋通道之间,往来方便,陆续就有一批嘉应籍的华侨经由“南北行”引介,在此买地和兴建居所,在行政划分上,仍属于隔邻的水蕉老围村。

随着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大陆内战的开始,大批国民政府军政人员及其家属进入香港,经同乡、朋友、亲戚互相介绍,其中不少客籍新移民便安顿于此。随后当年富甲潮梅地区的商人陈富源离开家乡,到此购入大片土地。很多国民政府的小官小吏,如梅县白宫乡李伯浩乡长,原梅县西阳中学朱汝寿校长等,均先后携眷居住于此地。枣田村民亦甚欢迎这批新移民:一来可以壮大村中势力;二来他们大都知书达理,为未来筹建新村广纳了一批社会精英。

原来购置了大片土地的华侨富商,亦乐意将土地分割成小块廉价卖予迁来居住的同乡,经过多年努力,终于1957年正式成立以代表客家人崇尚正义的美德及客属团体“崇正总会”而命名的“崇正新村”,辖属在香港元朗区18乡内。而村公所的日常运作及经费,亦由村内侨贤及各家各户捐献。当年新村有二位村长,其一为代表梅县籍客家人的李文康,另一为代表宝安县籍客家人的李茂来。当时的村民大多以种菜、养猪养鸡为业,尤其养母猪,供应乳猪予游客和驻港英军的生意最为蓬勃。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是崇正新村人口最鼎盛的时期。大陆内地改革开放,大批侨生侨眷获准出国出港,这些新移民均选择居住在这同声同气的村庄内。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原居民创立的村内小学“永安学校”,已不适宜于少年儿童学习所用。1959年崇正新村内的侨贤梁干臣连同其他热心人士捐出大块土地,在《华侨日报》社及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悉力赞助下,在村马路边兴建了“崇正公立学校”(小学)。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崇正小学秉承了这一宗旨。

崇正新村的客家风情

崇正新村的公共活动组织,是不问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三喜堂花炮会”。他们在每年农历的3月23日,组织村中近百名会员,穿上不同服饰及各种打扮,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参加在元朗市区举行的18乡“天后诞”巡游。

“三喜堂花炮会”活动经费大都由热心人士赞助,及由村民推举有热诚有威望的村民担任理事。要加入该会成为会员,每人每年只需缴交350元的会费;如果新入会,则要先交2000元的入会费。除了农历3月23日大巡游后的宴会外,还在每年正月初八中午在会址内,大摆宴席。另外,每位会员在当日可领取五斤新鲜猪肉券及三斤烧肉券。此外,平日会员家有丧事,会里除派代表前往参加丧礼及慰问外,同时致送1000元帛金。其他会员大都自发地慷慨解囊,加以援手。而这种守望相助、敦亲睦邻的纯朴习俗,正是旅外客家乡亲庄重自强,异地扎根,得以世代传承的客家精神的最佳体现。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步伐,崇正新村最大变化是人口逐年下降和老化。原本纯朴的自然村庄渐渐变成城市化。由于崇正村民均非原居民,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权利在自己购置的土地上另建居屋居住。由于种种原因,崇正新村内人口由全盛时7000多人逐步下降到约300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周遭环境习惯的影响,讲流利纯正客家话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昔日“屋屋人头涌涌,家家阿姆话盈耳”的盛景不复再见。香港一座名正言顺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真的是令人感叹唏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