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86)
期刊(4835)
学位论文(936)
图书(373)
视频(160)
会议论文(144)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86)
期刊 (4835)
学位论文 (936)
图书 (373)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44)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867)
2013(1025)
2012(1064)
2010(866)
2009(465)
2008(417)
2007(249)
2004(77)
按来源分组
农业考古(33)
广东艺术(2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0)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贵州民族研究(5)
旅游纵览(2)
前术出版社(1)
内江科技(1)
读书文摘(经典)(1)
咸宁学院学报(1)
让客家精神赓续绵延
作者:安裴智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传承客家文化建设文化大省$$日前,一套备受全世界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瞩目的客家文化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正式出版。“书系”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联合编纂,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有关专家认为,“书系”的出版将会引
演员们在为龙潭群众表演客家竹板歌《众手浇开幸福花》
作者:蔡天文 卢伟峰 黄金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国庆节临近,永定县龙潭镇为加强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和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过个祥和愉快的节日,近日特邀永定夕阳红文 艺宣传队来镇举行“民爆物品管理宣传”文艺演出。图为演员们在为龙潭群众表演客家竹板歌《众手浇开幸福花》。
新泉获“中国客家美食名镇”称号
作者:邹善水 王金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近日,连城县新泉镇被中国饭店协会命名为“中国客家美食名镇”。据介绍,这是全国获得此项命名的唯一乡镇。 新泉美食历史悠久,以溪鱼味美、豆腐鲜嫩著称。2000年,在农民厨师张金涛等人的倡导下,新泉镇成立了“新泉美食协会”并加入连城客家美食协会;连续参加 了三届中国厨师节,“一盘九脆(炒九门头)”、
客家凉帽绝活尚在前景堪忧
作者:梁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布吉甘坑村,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观所倾倒——一家老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初入学堂的孩子,无不秉着一手制作客家凉帽的手艺。从乾隆年代开始的200多年间,凉帽手艺的传承就如同村后的那片单竹林一样连绵不断、枝繁叶茂;就如同当地流传的一首客家山歌所唱:“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来源: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村落  通婚网络  通婚圈  武北 
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田野调查的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闽西武北村落为考察对象,就传统客家村落通婚网络的基本情况、影响通婚的诸因素,作一比较深入系统的探索,并力图与前人的研究形成对话。
客家妇女的社会生活:族谱记载与田野调查的比较
作者:刘大可  来源:2006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调查  民族社会  社会形态  客家妇女 
描述:本文对客家妇女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分析。文章围绕客家妇女的理想人生、客家妇女旺盛生育能力之“源”、以夫家利益为重的客家妇女等进行了阐述。
50客家鄉彥聯袂赴慶典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席、裕華國貨公司董事長余國春,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梅州聯會會長、星光集團主席林光如,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梅州聯會諮議會主席余鵬春等港澳知名人士50多人,浩浩蕩蕩參加了此次活動。 體現客家人重團結 訪問團行程包括:秀蘭大橋落成通車慶典、梅州市人民醫院秀蘭大樓落成典
试问土楼“深”几许 ――评胡大新《永定客家土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关于客家土楼的文章,称得上汗牛充栋。研究文章自不必说,诗歌散文、民俗考据、歌舞影视,从不同侧面探寻了客家土楼的奥秘,展示了客家土楼的风采,坚挺着客家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且长期从事客家土楼研究的胡大新,新近推出的《永定客家土楼研究》 论著,是一本较权威论述永定客家土楼的起源、发展历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作者:谢连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生态文化  和谐社会 
描述:分析其哲学基础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价值。文章基于对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研究述评,综合运用生态哲学、客家学、文化生态学的学科方法,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蕴涵于客家文化各要素中,它在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客家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砥砺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着客家族群在山区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在物质文化方面,客家人因地制宜,形成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围龙屋的民居形式和适于山地环境的饮食、服饰文化,其中,“梯田稻作”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客家人在山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交往与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经过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礼数和人地观念。方言和礼数对客家族群的稳定和繁荣有重要的意义,是客家社会得以凝聚和延续的基本纽带,人地和谐观念则是在艰苦环境中优化生存方式的意识。在制度文化方面,客家人的族群体系和宗族制度大体继承了中原传统,根据在新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又发展出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曾经对客家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客家物质文化、交往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应当进行一种特定的现代转型。 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由闽西、粤东和赣南构成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地理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使客家文化得以长期延续,丘陵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使“梯田稻作”成为可能。从人文基础来看,客家文化除了秉承中原传统之外,还在移民过程和山地环境中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接受了多个文化副区的影响,来到定居的山地环境中又与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汉文化的一支。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元的形成——明至清初的成长——清末至今的反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虽然历尽劫难,但是客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却一直不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甚至还出现了继续进化的势头。 从哲学上来看,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儒家传统“天人合一”观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与宋明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赣南地区在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历史的机缘,使宋明理学成为客家文化的内核。宋明理学对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人与人和谐的观点,这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客家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不过不及的自然改造观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协同观,这是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当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也有内在的缺陷,“天人合一”观要求自然合乎人类社会的“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则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态学要求的境界,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是一种必然。对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认真地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吸取其积极成份、摒弃消极因素,这是对待客家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为一种土著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价值是逐渐趋向同一,但实际上文化的多元化却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中,土著文化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土著文化中蕴涵着土著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是辩证的,并非总是现代化的障碍。要保护土著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土著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此外,要加强民间文化教育,可尝试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对土著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因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将为客家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应当从文化演变的总体过程及演化趋势的比较中去寻找答案。多元化是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坚持多元化就必须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尽力保护和客观评价土著文化。
台湾客家山歌在闽西唱响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台北客属文化协会合唱团成员在 齐声高唱《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煞忙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唔填改变。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没改变。”台湾客家乡亲合唱的一曲《客家本色》在观众击打的节拍中飞出。2006年7月1日晚,以陈元勋为团长的台北县客属文化协会
上页 1 2 3 ... 6 7 8 ... 12 13 14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