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擂皮子七七
作者:孙国亮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政  圆楼  皮子  盐酥花生  洛克  秘方  地瓜干  火笼  救济  土楼 
描述: 地点:闽西客家土圆楼聚集的某村 时间: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 人物:(人物年龄均指出场时的年龄) 七七 5或6岁,村民。 金有余 七七的父亲。 付森辉 30岁,闽粤边区党委负责人,后任省委领导。 钟玉华 18岁,付森辉秘书,后任某币市长。
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
作者:黎章春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饮食文化  特色 
描述:客家菜起源于闽粤三省交界区域,明清时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味型以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烹制技法众多,精妙而独特;其人文内涵丰富,美食名食众多。
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
作者:严修鸿  期号:第4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  关系词  客家话  闽语  赣语  粤语 
描述:本文是一个关于客家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通过查询相关的方言词典加上本人的本字考证,我们初步得出客关系词184个,客闽关系词215个,客粤关系词226个。
客家小吃煎薯包
作者:陈玉桃  期号:第10期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省兴国县  毛薯  小吃  冷盐水  客家山区  毛泽东  浆汁  搅拌均匀  名菜谱  讲究饮食 
描述: 江西省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山歌之乡”和”客家县”。 兴国地处赣南,这里山山岭岭多长木梓,沟沟壑壑里种有毛薯。木梓可榨油,当地人称为木油。每年木梓开摘的季节,客家老表就乐了。“寒露到,木梓爆。”
宁州怀远人渊源稽考
作者:赖文峰  期号:第3期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怀远人  客家  宁州  《怀远都图册本》 
描述:历史上的“怀远人”,即是清朝中叶落籍于赣西北宁州怀远都的客家人。这些从客家大本营迁徙而来的客家“棚民”为了获得落籍当地的“绿卡”,与当地土著乡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政治斗争。乡邦宝贵文献《怀远都图册本》的征得,为怀远都的设立及怀远人的客家渊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翔实的论证材料。
深圳客家宗族派衍与传统村落拓展——以龙岗坑梓黄氏为例
作者:刘丽川  期号:第3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深圳  客家人  宗族  村落 
描述:因“迁海复界” ,引发了惠、潮、嘉客家人一批批陆续移入深圳。在客家人的第四次移迁大潮中 ,深圳客家人传统村落得以出现 ,这是客家民系在闽、粤、交界区形成后第一次向外播迁的成果
对“广东汉乐”的探源与思考
作者:李复斌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汉  探源  汉水流域  传统音乐  梅州地区  韶关地区  中心辐射  台湾地区  周边地区  丘陵地区  中原地区  历史进程  地方官员  广东省  迁徒  境内  赣南  西南  交通 
描述:一、沿革与称谓“广东汉乐”是广东传统音乐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境内的梅州地区和惠阳、汕头及粤北韶关地区的部分县,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到赣南、闽西南、台湾地区的部分县市。所谓“客家”,其迁徒主要来源于中原地带(今河南及周边地
梦里不知身是客 培田村
作者:刘德安  期号:第5期 来源:民间文化旅游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培田  妇女地位  思想追求  特殊群体  小点心  春节期间  电热毯  Reading  聚居区  照相机 
描述:“小镇上住的全是客家人 年老者总在说着从前 祖先从战乱的中原 迁到这里成了做客的人” 这是民间艺人杨一在《小镇》中唱到的.说的是他的家乡粤北一个小镇。那里和赣南、闽西三省交界.是客家人的聚居区。
闽中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词
作者:邓享璋  期号:第4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中方言  客家方言  关系词  横向渗透  历时演变 
描述:列举闽中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词,它们有的是词汇横向渗透的结果,有的则反映了词汇发展的不同方向和阶段。从其中的各个类别还可以看出这些关系词与方言、粤方言词语相同或相似的基本情况,粗显南北方方言的词汇差异。
客家古民居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毕剑  期号:第6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古民居  人聚空间  和谐与生态  和谐社会 
描述:客家古民居是客家先民在进入闽粤三角边区后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所创造出的一种民居形式,它处处透着和谐,时时透着生态,是一种和谐的人聚空间,具有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