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围屋解析
作者:李宗京 舒赣平  期号:第4期 来源:江苏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屋  定义  分类  历史成因  地理分布  建筑特点  结构特点 
描述:客家围屋,又被称为"东方城堡",是一种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封闭式客家民居,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分布于、闽、粤的客家人聚居地。文章通过对赣南、闽西一带围屋的实地考察,主要从围屋的定义与分类、历史成因与地理分布、围屋的建筑特点以及结构特点等方面对围屋进行解析。
客家名屋燕翼围
作者:赖观扬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  江西省龙南县  设计特点  中央电视台  口述史料  作战功能  明末清初  剩余材料  火砖  地面部分 
描述:粤边境九连山下的龙南县杨村镇,遍布客家围屋,其中有座建造奇特高大雄伟的“燕翼围”,如鹤立鸡群,座于鳞次栉比的民居群中。几百年来,人们传颂着她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明末清初,粤边境战火纷飞,农民义军常袭官府。顺治五年(1648年)粤北阎军四营奔袭龙...
彩茶戏与客家人
作者:廖军  期号:第11期 来源:两岸关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矮子步  采茶歌  客家先民  袖筒  九龙山  表演艺术  艺人  动生  山茶 
描述: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己喜爱的赣南采茶戏。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彩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繁衍发展。
客家“围屋”与客家人的心理世界
作者:梁宇 杨青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给客制度  “围屋”  生活方式  中国  心理特征  专题文化研究 
描述: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围”已成为、闽、粤客家人对自己居住的大屋的通称。客家围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俗称,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
客家红曲 美丽芬芳
作者:赖晨  期号:第2期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曲  客家人  自然发酵  粳米  曲种  食物  闽粤赣边区  晒干  制作方法  食品添加剂 
描述:闽粤边区的汀州、梅州、赣州,是客家人的摇篮、聚居地和大本营。这里山川绮丽,梯田盘绕层叠,禾稻生殖颇蕃,民勤田腴,最称富饶,乃原生态的稻作农耕文化区。每到收获季节,金灿灿的稻海铺天盖地,青山绿水、黑瓦白墙都被映黄了。经过收割、晒干、吹秕、砻壳、碓白、筛
客家山歌的结构探究:从铜鼓客家山歌谈起
作者:梁珈  期号:第2期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铜鼓  分类  曲式结构 
描述: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客家群体,来自于他们的山歌音乐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了类型多样、结构丰富、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客家研究:“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研究  学科交叉  客家人  文化认同  人类学  族群文化  族群研究  师范学院 
描述: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主题,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
从聚落中探寻客家文化之踪
作者:罗勇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客家人  客家地区  客家民系  人文内涵  小盆地  围龙屋  客家文化  生活方式  客家民居 
描述:走进客家地区,人们便会对客家人的民居和聚落产生浓厚的兴趣:那高大坚固而方正的赣南围屋,圆似碟盘的闽西土楼,外圆内方的粤东围龙屋,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府第式建筑“九厅十八井”,以及散布于闽粤广大乡村的古村落,为什么竞如此具有个性特色?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客家山歌的衬词、衬腔艺术:从铜鼓客家山歌言起
作者:韩玉澎  期号:第14期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衬词  衬腔  铜鼓  旋律线  客家人  艺术形象  音调  语言  旋律化 
描述:铜鼓客家山歌是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清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山歌语音音调依据客家语言的语气、语势装饰美化,跌宕起伏,保持着纯正的
浅谈粤北采茶戏演唱方法发展
作者:邵欢  期号:第13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北采茶戏  演唱方法  客家地区  广东省  湘南地区  粤北地区  文化迁徙  发展  唱腔音乐  唱法 
描述:粤北采茶戏是流传在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和河源市客家地区的戏曲剧种。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的采茶山歌、小调。随中原文化迁徙,传入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粤北采茶小调不断吸收、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在我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