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
-
作者:李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茶业 发展
-
描述:势产业之一。广西茶业要发展,提升广西各产茶区的历史文化知名度是关键,这能大大增加广西茶叶的产品附加值,摆脱广西茶叶质优价低的尴尬局面。 对建国前广西茶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著不多,本文认为广西茶业的发展与茶叶生产技术、茶叶利用方法的南传有很大关系,因而本文把建国前的广西茶业与自然条件、军事、政治、生产技术、商品贸易、文学活动、民俗、宗教、移民等方面联系起来,探究建国前广西茶业萌芽和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力图为当今广西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广西适合茶树生长、传播和种植的自然环境,指出广西发展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第二章介绍、分析、评价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的萌芽与发展。本文把战国至隋朝时期定为广西茶业的萌芽与缓慢发展的时期,战国的楚、统一的秦朝、偏安的南齐、短暂的隋朝都是借由军事行动和政治号令把茶文化普及至广西境内的传播者。本文把唐朝定为广西茶业的兴盛期,在这一时期,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普及,广西的象州茶被陆羽《茶经》列为全国名茶,广西地方官吏教授当地居民植茶牟利,曹邺在广西北部实践、传播陆羽的煎茶法,唐政府根据广西茶业情况在广西征收一定茶税,这些都说明广西茶业在唐朝时候紧随全国步伐已经兴盛起来了。本文把五代马楚时期定为广西茶业的继续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马楚统治下的广西北部和湖南一样实行重视茶业、休养生息的国策,桂北产的茶叶还参加了马楚对南的茶叶贸易。本文把宋朝定为广西茶业的繁荣期,在两宋时期,宋朝时气候的转冷、宋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争都让广西因祸得福,广西的邕州、横山寨成为西南茶马贸易的主要市场,静江府修仁茶成为茶马互市中广西茶的主要品种。本文把明清时期定为广西茶业多元化发展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期,广西茶叶品种繁多,有些茶类还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广西名茶的数量增加了不少,广西各地的土茶也大量出产,广西还是粤、湘、赣商帮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要区域。第二章梳理了广西茶业发展的历程,扼要的概括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发展的原因。本文在第三章中依据笔者对历史时期(主要为明以降)广西茶叶生产演变的观察和思考,大胆提出并分析了历史时期广西茶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第四章主要是介绍广西所特有的茶文化,在该章中,笔者详细描述了广西境内与茶紧密相连的各大名泉,简要论述了广西境内众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油茶文化和包括广西客家在内的客家擂茶文化对广西茶业的促进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章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广西茶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对当今的启发。通过各章的论述,不难发现,围绕茶叶,广西各地域、各民族共同编织了广西茶业发展的美丽历史画卷,我们广西后辈应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继续谱写这一画卷的辉煌
-
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
作者:靳阳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学 北宋时期 客家文化 畲民汉化
-
描述:、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 本文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与福建的交通路线对历代南迁入闽移民活动的基本方向与走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南迁入闽的北方汉人基本从闽北进入福建。闽西始终处于国家权力扩展的边缘。直到唐宋以降,闽西山区才逐步得到开发,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是汀州第一次接受大批北方移民的时期,两宋之际是汀州第二次接受大批北方移民的时期。交通也随之发展。九龙溪航道在唐代就已经开发利用,在唐宋时期其重要性要高于汀江。南宋绍定以前,汀江出于自然开发状态。南宋后期,汀江航道得到改善,为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奠定基础。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使汀州成为赣闽粤边区的重镇和交通枢纽,促进了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形成。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汀州经济发展。北宋时期,矿冶业是汀州的支柱产业,南宋时汀州矿冶业处于没落阶段,元代则处于停罢状态。南宋时期,私盐贩卖成为汀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人赖以谋生的重要产业,是后代汀赣间进行钱粮贸易的滥觞。以汀州为中心的私盐贩卖参与者成分复杂,而且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一直延续到元代。宋代汀州的集市层次非常完整,大部分集中在北部,表明宋代汀州的对外交通需求因为政治原因,依然以闽北为主。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大范围的活动中,生活在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地区的各个族群相互之间增进了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新族群。 汀州的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不断。北宋时期,汀州的社会冲突危害轻微。南宋汀州动乱由百姓与政府争利的经济冲突,演变为以推翻地方政府为目的。宋末元初,汀州抗击元军的军队多为购募,中后期义军以“复宋”为口号,汀州的动乱已经演变成为带有强烈民族反抗意识的斗争。 宋元时期汀州的文教有了较大发展。汀州的教育机构完备,理学有所发展,并以汀州为中心形成了定光佛信仰圈。文教的发展促进了汀州社会风气的变化。南宋时,汀州形成了一种融贯土客的新风习,促进了客家文化形成,最终以汀州为中心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在南宋初步形成后,与相邻而居的畲族携手合作,经历了宋末元初直至元朝末期的长期畲汉联合抗元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畲汉族群互相融合,主流是畲民汉化,壮大了客家民系。经过这场波澜壮阔的联合斗争的洗礼,客家人的族群性格得到很大的磨练和提升,客家民系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的高潮。
-
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梅州和广州的个案考察
-
作者:揭英丽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口头传统 当代传承 广东
-
描述:妇女文化等方面描述了客家山歌存在的文化系统。在这样的文化中,客家人口耳相传形成口头传统程式,包括格律、传统主题单元、引子和衬词、对歌形式等方面。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广东客家山歌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巨大变迁。山歌从山坡田野走向了城镇,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山歌传承模式也呈现多样性。山歌的变迁轨迹反映了当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客家山歌由歌手继承、创造和传播。本研究将当代客家山歌歌手分为民间艺人、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三种类型,以山歌歌手的世界为研究视角,通过三类歌手的经历来展现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承过程。作为山歌文化的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业余歌手主要由民间培育,他们的表演保持着客家山歌的传统核心因子,而专业歌手担负舞台展示的任务,专业歌手在革新方面走得较快,如果双方能够相互补充完善,在保持“山歌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客家山歌的变迁才是持续的。在当代客家山歌的发展过程中,山歌不再自由自在。山歌民众唱山歌消遣娱乐,他们出于对山歌的忠诚,是客家山歌在当代复兴的真正力量;山歌协会连接着山歌发烧友和政府,搭建多种层次的山歌表演的舞台;政府部门充当了客家山歌“发明”过程的导演,将客家山歌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手段;知识分子从不同方面提出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民俗产业把客家山歌打造成文化品牌,成为民俗产业的特色资源;大众媒体也参与到这一重构活动。多元的参与者奏响了发展客家山歌的共鸣。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传播方式、文化空间和传承关系发生变化。除了原有的“口头文本”,“书面文本”和“音像文本”范围和影响逐渐加强,客家山歌总体的传播范围扩大,但是传播的密度缩小。客家山歌的活动空间极大萎缩,山歌场成为最重要的山歌传承和传播空间。客家山歌有了多层次的传承方式,也就有了复杂的传承关系。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出现多样性,文化生态变得复杂。客家山歌在表演中获得生命,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文本。歌手表演“带着枷锁跳舞”,在遵循山歌基本程式的前提下,根据现实的表达需要进行创编。歌手的表演是在听众的参与下完成的,这种直接交流和分享就是口头文学的魅力。每次表演都是部分再现传统,程式阐释表达的方式,传统阐释表达的内容。表演遵循俭省律则,歌手尽可能采用传统的表达方法。表演还坚持场合原则,唱什么山歌要看场合,情歌唱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场合。文化场域制约着山歌表演的内容和形态。通过对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的考察,我们发现,当代社会急剧变迁,导致口头传统在传承人、参与者、传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客家山歌当代传承的经历表明,民俗在二十世纪末出现复兴,是传统和现代撞击的结果。
-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
描述:先香火的传递以及对祖先的定期祭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男性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但是,在客家社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动力是较为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子多福”。集体化时期“人多力量大”导致中国人口剧烈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运用强力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与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发生诸多碰撞。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育儿子的最大现实动力是为了能够在年老力衰时得到儿子的赡养。客家传统养老可以分为多子配粮、轮伙头、二子分养、女婿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客家养老传统也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有所衰落,并发生养老纠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养老纷争,而不能简单地把养老纷争归结为儿子的不孝。 生育儿子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养老考虑,还关涉到逝世后的葬礼和定期的祭祀,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联系的重要途径。客家丧葬有重风水、重二次葬等习俗。客家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墓祭和祠堂祭祀等多种方式。丧葬祭祀是客家孝道的集中体现。 客家传统社会是有神社区,祖先和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神灵庇佑之下。信神敬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客家庙宇和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客家神灵都是忠孝思想的凝结,客家神灵崇拜体现了客家人的孝道观。 整个20世纪,国家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在乡族时期,基层社会实行士绅和族房长主导的宗族自治方式。“毛时代”以后,国家侵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历史实践的各个维度即基层治理、代际关系、个体位置、法律秩序、民间信仰等也是互相联系的,这各个维度又都同孝道的兴衰沉浮具有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历史实践过程就好似在编织一张孝道之网。这是一张把编织者自己也笼罩进去的孝道之网,网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孝道是编织这张网的材料,网中有无数个结点,个体位置就像每个人在孝道之网中的结点的位置,每个织网的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编织这张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网中的各个结点并不是均等地排列在网中,而是具有差序格局的,因而代际关系就是各个结点在网中所处的差序,当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这种差序也会有所调整。法律秩序调整网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网中的各个结点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有序的状态,但当发生偏差时则需要法律秩序来调整。基层治理是在编织孝道之网的过程中国家和民间的互动,意味着国家是和民间在共同编织一张孝道之网、国...
-
客家祠堂文化研究:以陆川祠堂为例
-
作者:潘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祠堂 文化 符号 功能 和谐社会
-
描述:系着本族群的生存发展。客家祠堂是一种中原文明的文化观念构造,是迁徙异地的中原汉民族保持原有文化传统并同时具有迁徙特点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之一,其强大凝聚力和巨大包容力正是基于汉文化属性规则之上,是中原汉文化话语权的表达。祠堂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意识控制方式,将伦理观念和生活民俗高度融合了起来,建造祠堂和创建祠堂文化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就会秩序井然,地位分明,增强祈求美好未来的自信心与活力。如此这般,文化行为和建筑空间两者的关系在祠堂中得到了巧妙处理,散发出浓厚的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意味。客家祠堂文化具有汉民族的深层特性,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严格的内部结构系统与有效灵活的自我改善机制,是中原汉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时间上的发展形态之一。祠堂文化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宗族制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国家意识形态通过祠堂文化的手段得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并由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牵引而形成话语结构和空间秩序。因此,客家祠堂文化的传承发展,必然是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一致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在公民社会环境中实现文化自省自觉乃至自强,唯有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客家族群地域文化才得以更大的推动和发展,客家文化才能获得文化意义上的民间自治,从而完成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融合而成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又一次文化蜕变。客家祠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中华文明的反省与自我调整,这既是文化变迁的发展规律,又是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需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华村张氏宗族为例
-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教育习俗 族群性 教育
-
描述:象的复兴也证明了宗族的教育习俗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试图从宗族的教育习俗,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宗族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及其原因,进而总结、思考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的价值、教育功能,探讨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希冀对社会化下大教育——学校教育有所启示。认识到田野调查对于课题研究的普遍重要性,而客家人遍布海内外,聚居区大小不一,宗族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的客观事实,再加上笔者资源、精力有限等问题,综合地,最终选择笔者的家乡,一个新的客家村落,同时少量援引笔者宗族原迁出地——传统客家聚居地紫金那丰富的历史材料作为本案例研究的材料支撑。鉴于以上的理解,笔者给本课题设计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准确把握新课题“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内涵以便笔者在后文进行展开。第二章,综合论述分析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部分。首先,打开案例“现场”,即东华村落,为下文展开做铺垫。其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介绍变化发展中的紫金张氏宗族及其宗族教育文化。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展开本章的重点部分——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通过极尽详细地大篇幅论述,既是作为对新客家村落东华村里里外外处于互动、竞争中的族群关系,紫金张氏宗族是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习俗”催生宗族意识、培养宗族情感、凝聚宗族认同,形成稳定的族群文化心理等问题及现状作出回答;同时,也是冀读者了解、把握这种宗族族群文化,族群心理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化发展脉络、联系以及规律。接着从明线,论述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对宗族、个人及其代表的客家文化、宗族文化的普遍性影响、功能、意义,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影响因素及问题现状。暗线探讨教育与人的关系,即教育的功能与人的发展的问题。第四章思考和总结。思考宗族的教育习俗给人在文化上、教育学上的启示,讨论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发展、前景,最后做结论。
-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作者:黄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营造 梅州 客家古村落 保护与更新
-
描述:公共事务,全面复兴文化、产业、经济,再现社区往日活力,进而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相关研究背景:研究国内外古村落相关保护理论,总结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存在
-
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
-
作者:陈雅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革命歌曲 艺术特征 歌曲演唱 历史评判
-
描述: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军民所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沟壑,都留下了战争岁月的斑斑痕迹。江西革命歌曲是以传统的客家山歌为原型的素材创作或改编而成的民歌,也有部分歌曲是由于中央苏区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外来的民歌小调,于是迅速在工农群众中传唱开来。这些歌曲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尤其是兴国县的民歌,与革命息息相关,井冈山农村红色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的发展,这些革命歌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在中国革命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特殊性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的歌曲,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领导解放军,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其宗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本文以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搜索、乐谱分析,力图揭示江西革命歌曲的演唱技巧。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阐释与研究叙事。对红军时期作以界定,站在革命历史的高度,试图解析革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革命歌曲与江西革命歌曲进行概念解读。第二部分,歌曲题材与艺术特征。从音乐本体出发,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江西革命歌曲的创编方法、题材类型、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歌曲演唱与案例分析,总结歌曲演唱必须掌握的呼吸与换气、咬字与吐字、共鸣与位置、发声方法等;通过几首江西革命歌曲的个案分析,阐释演唱江西革命歌曲的主要技巧。第四部分,歌曲价值与历史评判。对江西革命歌曲的歌曲价值,即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作以深入的解析。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归类等方法对江西革命歌曲进行立体研究。
-
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歌唱模式:以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关联群体
-
作者:刘振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话山歌 歌唱模式 歌词结构 歌腔形态 歌唱方式 地域与族群性
-
描述:带。随着社会的变迁,官话山歌进入网络传媒与经济市场,参与到政府、企业庆典等场合,其歌唱模式、歌唱场所与功能意义随之发生转变,由村落走向城镇,由民众自发性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民间为辅,由自娱性功能演变为地域文化标识。大苗山地区是官话山歌的重要传唱区域,这里居住的苗、瑶、壮、侗、汉等多民族群体具有浓厚的歌唱习俗。本文以该地区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客家族群与师徒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村落环境下梁氏家族与城镇情境中歌王群体的歌唱活动,将官话山歌的生存空间、音乐生态链、曲词结构、歌唱形式等以及相关文化因素所体现的规律性概括为一种地域性的歌唱模式,描述与总结官话山歌歌唱模式及歌唱模式的生成与嬗变脉络。最终,全面认识大苗山地区歌唱化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模式,形成对于其文化存在方式的理解、尊重与认同。经过全文的分析、论述,本文得出的认识为:模式化思维、以歌代言、即兴编唱是官话山歌歌唱模式的三个基本特点。百越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碰撞与融合是形成官话山歌歌唱模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由于大苗山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传承,歌腔风格隐含着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信息。同时,汉语方言的交流便利性与强势文化特性极大地推动了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的传播。本文对于大苗山官话山歌的初步研究,可为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个案。并且,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处于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族群音乐生活的共性特点,也有助于改变我国学术界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边缘交融性研究不足的现状。
-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
-
作者:刘建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州 音乐教育 中小学 现状 对策路径
-
描述:力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同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得到调节,情感得到愉悦,情商和品德都得到了良性地发展。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得重视音乐教育。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就得到了逐步地重视,而随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从整体来说,相对于其他的中小学课程,音乐教育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这表现在师资力量、受重视程度、教学理念、软硬件投入等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根本解决,不仅会影响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会制约了我国的教育整体水平。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深入地调查,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它是我国赣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又因为客家人口众多,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表现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兴国山歌、于都唢呐、赣南采茶戏、畲族竹洞山歌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戏曲样式。那么,在赣州市这样一个拥有着悠久音乐历史的地域,其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又是怎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到赣州市章贡区多所中小学教学一线进行调查,通过访谈、交流和到教学班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这些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比较全面的分析了赣州市章贡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社会文化、校园和家庭三个角度探讨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成效的因素;其次,详细剖析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最后,详细探讨了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提升的有效对策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