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东客家印尼华侨离散之个案研究
-
作者:戴秋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迁移 离散 印尼华人
-
描述:人認同和外顯的混雜文化模式,做詳細的探討。除了釐清外界對印尼客僑的差別想像外,更是發現離散現象,會因個人特質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發展出離散適應的明顯差異。另外,發現這個聚居在屏東長治的印尼客僑族群,離散
-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
作者:张榆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广东梅州 经济效益
-
描述:步伐。<br>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品位也相当高。目前,梅州市有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
-
由古书契论北淡地区客家移垦-以汀州客江、潘二氏为例
-
作者:黄诗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淡水 三芝 石门 北淡 汀州客 福佬客 三芝江氏 石门潘氏 鄞山寺 古文书 古书契 客家 客家移垦 客家家族
-
描述:佬的分界點(或稱之為緩衝區),形成鮮明的聚落區隔。 本文試著透過蒐集北淡區文獻資料,並逐一訪查北淡區各客家家族,根據其所提供之家譜與古契書,將其分類、考訂與驗證,由諸多家族中,篩選出北淡區最具代表性,文獻史料亦最為豐富之三芝江姓與石門潘姓,做為本文論述之要角,初步勾勒出北淡區早期客家移民的型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陳述研究之動機、目的,以及選取的研究範圍、對象的過程,最後是研界步驟、研究流程的說明。 第二章 為主研究範圍-北淡地區相關文獻的評述,以及曾針對此區從事古文書的相關研究綜述 第三章 討論清代以及清以前北淡地區的開發情形,以及形成清代番漢聚落的歷史背景因素,其中包含有十七、十八世紀台灣稅制形成的過程。 第四章 由筆者所收集之古書契、族譜,搭配古地圖及前人之研究,分別由三芝江氏、石門練氏來看清代北淡區客家移民的遷徙、定居,並融入在地的歷程。 第五章 總結北淡區移墾社會的發展歷程,說明本文力有未逮之處,並提供未來可能延伸的研究途徑,供學者們參考。
-
国小五年级学童乡土知识与乡土认同之研究:以屏东县客家地区国
-
作者:廖汉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小五年级学童 乡土知识 乡土认同
-
描述:以便瞭解「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以做為編製問卷的理論基礎,及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的依據,然後再將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運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加以整理,把所得之研究資料整理出結論並提出建議,來提供實施鄉土教育的參考。本研究經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的結論:一、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鄉土知識表現尚可,具水平,不過仍有進步空間。二、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鄉土認同部份則具有高度的鄉土認同感。三、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鄉土知識上以客家族群、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鄉土資訊來源為其他方面、每四~五次參加社區活動一次的學童表現較佳。四、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鄉土認同上以女性學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鄉土資訊來源為其他方面、每二~三次參加社區活動一次的學童表現較佳。五、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其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有顯著性正相關。
-
客家渔港社会网络变迁之研究:以桃园县新屋乡永安渔港为例
-
作者:汤永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网络变迁 休闲商业 客家渔港 创新网络 渔民
-
描述:,以97年1月開始到97年12月為觀察期,為期1年,期間以滾雪球的分層抽樣方式,針對漁港各階層的網絡面作深度訪談(如附錄2),總計28位,藉此觀察研究漁港變遷之間連結關係的運作及網絡變遷互動影響。本文
-
商业掮客还是传统媒人?「阿发叔」与其「客户」的日常生活观察
-
作者:刘聪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印尼新娘 台印跨国婚姻 跨国婚姻媒合业 外籍配偶 印尼客籍女性
-
描述:行個案研究,針對「阿發叔」與他的客戶們在婚姻仲介後的往來關係進行觀察、分析。「阿發叔」利用早期來臺的印尼籍女子的印尼娘家的在地人脈,建立了自己的人脈,為哈客鎮搭起了一條跨國婚姻的捷徑。「阿發叔」如同
-
客籍创业家价值观与创业机会辨识模式之关联性研究
-
作者:严冬晴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少数族裔创业 创业家 价值观 创业机会辨识模式
-
描述:價值觀,再從中進行編碼以及分析與探討。最後,將這三十位客籍創業家價值觀的編碼資料,採用無母數統計法加以檢測創業家價值觀與創業機會辨識模式之相互關聯性。於本研究中最關鍵的重要發現為:(1)在客籍創業家中
-
广东客家娘酒中风味物质研究
-
作者:冯爱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娘酒 客家黄酒 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
描述:=-0.172+0.297X1+0.746X2+6.697X3+4.98X4-0.043X5-0.007X6+0.006X7+0.014X8-0.011X9分析了客家娘酒中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醇类化合物13种、酯类化合物14种、酸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9种和酮类化合物4种,总含量为
-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
作者:周雪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
-
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
-
作者:鄭寶珍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鸞堂 扶鸞戒煙法 楊福來 嘗會 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
-
描述:概況。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日治初期在北臺灣及西來庵事件後在中南部掀起二波發展高?,尤其盛行客家地區。北臺灣鸞堂的發展,以新竹為起點,經由宜蘭喚醒堂、新竹九芎林復善堂及代勸堂在此地的奠基後,各自再往北往南擴展,這時期是島內鸞堂蓬勃發展的第一階段,也是鸞生的養成期,但日警以活動太過盛行恐聚眾滋事為由進行取締,1901年秋後各地鸞堂幾乎消聲匿跡。代勸堂是少數留存下來且發展完善的鸞堂之一,它所依恃的條件是什麼,代勸堂自1899~1903先後成立了三個嘗會,嘗會是維繫宗教團體的存續及其分支的基礎,代勸堂在這樣的基礎下持續扶鸞著書至1907年止,可惜往後因嘗會造成內部失和進而影響鸞務,1908年後不再扶鸞,正鸞生楊福來暫離代勸堂重拾教鞭且遊走各處,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鸞臺再度遭禁,楊福來遂從日人習佛法、任新職。很快事件落幕,中南部如雨後春筍般堂開處處,形成第二波高?期,但第一階段養成的鸞生或歸家或退隱或老成凋謝有之,對於需才恐急的新立鸞堂,楊福來重新有了舞台,此後他經常帶領鸞生到各堂協助,或教經懺或訓鸞或協助造書,影響遍及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等地客家區。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筆者發現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閩、客地區各自開展,而客家地區由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依次往南發展,與客家人口分佈的密度是相符的,換句話說全臺客家人最多的新竹州首先發展再依次是臺中州及高雄州。其次,本文所討論的客家地區鸞堂發展是以個案研究且是區域性的,有別於以往地區性的研究,藉此可一探客家地區鸞堂發展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