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位论文>  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

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

作者:鄭寶珍 日期:2008.01.01 点击数:18

【外文题名】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Hakka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Kezailin Fei-Feng Mountain Dai Quan Tang

【作者】 鄭寶珍

【关键词】 鸞堂 扶鸞戒煙法 楊福來 嘗會 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

【外文关键词】 Flying Phoenix House Hsinchu Kezailin Fei Feng Mountain Dai Quan Tang Fu Luan Giving Up Smoking Method Yang Fu Lai Chang Hui

【导师姓名】暂无

【学位名称】暂无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暂无

【所属分类】暂无

【录入时间】2008-01-01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摘要】概況。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日治初期在北臺灣及西來庵事件後在中南部掀起二波發展高?,尤其盛行客家地區。北臺灣鸞堂的發展,以新竹為起點,經由宜蘭喚醒堂、新竹九芎林復善堂及代勸堂在此地的奠基後,各自再往北往南擴展,這時期是島內鸞堂蓬勃發展的第一階段,也是鸞生的養成期,但日警以活動太過盛行恐聚眾滋事為由進行取締,1901年秋後各地鸞堂幾乎消聲匿跡。代勸堂是少數留存下來且發展完善的鸞堂之一,它所依恃的條件是什麼,代勸堂自1899~1903先後成立了三個嘗會,嘗會是維繫宗教團體的存續及其分支的基礎,代勸堂在這樣的基礎下持續扶鸞著書至1907年止,可惜往後因嘗會造成內部失和進而影響鸞務,1908年後不再扶鸞,正鸞生楊福來暫離代勸堂重拾教鞭且遊走各處,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鸞臺再度遭禁,楊福來遂從日人習佛法、任新職。很快事件落幕,中南部如雨後春筍般堂開處處,形成第二波高?期,但第一階段養成的鸞生或歸家或退隱或老成凋謝有之,對於需才恐急的新立鸞堂,楊福來重新有了舞台,此後他經常帶領鸞生到各堂協助,或教經懺或訓鸞或協助造書,影響遍及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等地客家區。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筆者發現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閩、客地區各自開展,而客家地區由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依次往南發展,與客家人口分佈的密度是相符的,換句話說全臺客家人最多的新竹州首先發展再依次是臺中州及高雄州。其次,本文所討論的客家地區鸞堂發展是以個案研究且是區域性的,有別於以往地區性的研究,藉此可一探客家地區鸞堂發展的樣貌。...

【外文摘要】暂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