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55)
期刊(1173)
学位论文(282)
图书(80)
会议论文(50)
视频(2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55)
期刊 (1173)
学位论文 (282)
图书 (80)
会议论文 (50)
视频 (23)
按年份分组
2015(24)
2014(1370)
2013(235)
2012(301)
2011(298)
2010(222)
2009(115)
2007(69)
2006(32)
200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8)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广西地方志(5)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3)
广西社会科学(2)
两岸关系(2)
中国藏学(1)
北京:红旗出版社(1)
建筑学报(1)
当代广西(1)
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沁河中游地区古村镇为例
作者:邓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镇  集群  保护方法  沁河中游地区3 
描述:“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宏观层面的遗产保护理论下,提出古村镇保护的集群式方法,构建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完善区域遗产保护的理论。文本以沁河流域的传统村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古村镇集群的形成
乡村视野中的客家地区妇女生活:以民国《简阳县志》为中心
作者:张海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视野  客家地区  妇女生活  民国《简阳县志》 
描述:地区移民女性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拟将简阳客家乡村地区妇女生活置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野下进行观察与剖析,旨在具体展现清末民国社会变革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画面,揭示妇女性别角色流转的轨迹与意义
客家地区高中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梅州为例
作者:曾秋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客家地区  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描述: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文献法探讨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并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意义。(2)从濒危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整理了梅州市的课程资源,表明以
横山地区客家女性社区参与历程之研究
作者:蔡华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横山  客家女性  社区参与  质性研究  增权展能 
描述:研究的主要目的,除了在學術上彌補客家女性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經驗忽略之外,也能讓她們真實的聲音反映客家女性參與社區遭遇到的困境,更期望透過她們女性意識覺醒與增權展能過程,提供其他女性參與社區事務時具體的行動意見。 筆者藉由質性的書寫方式,記錄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田野地點以九讚頭、沙坑、大肚和內灣等社區為主。在97年4月至98年5月之間,以參與觀察方式參加九讚頭社區烘焙班活動,並針對參與社區的客家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取得研究資料。 本研究從客家女性參與社區的遠由與近因、參與社區所扮演的角色、參與社區遭遇的困境,以及女性意識與增權展能的展現來分析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客家女性透過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而增權展能,女人可以藉由建構知識的過程,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 客家女性在公領域多元的參與方式,呈現出客家女性多樣且豐富的面貌,她們不再只是家庭照顧者,參與社區後,女性可以結合地方文化產業自行創業,「微型創業女性」不但增加經濟收入且提升自信心與家庭地位;亦或是擔任「社區領導者」,成為有權有能的女性;「男性領導者的『輔娘』(客語中先生對妻子的稱謂)」則是扮演協助先生處理公共事務的得力助手;社區裡普遍的社區參與類型─「志工媽媽」,也因參與社區課程而習得技能、提升各項能力並拓展人際關係。 本文最後提出可能的研究限制,以及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關鍵字: 橫山、客家女性、社區參與、質性研究、增權展能
东势地区三山国王信仰之渊源与流变
作者:罗瑞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势  信仰  三山国王  天神  妈祖  关帝  伯公  客家 
描述:研究首先回溯十八、十九世紀東勢地方開發史相關文獻,並加入田野調查訪得的三山國王廟的碑文或沿革文本,勾勒出東勢的開墾進程、開墾先祖來源與三山國王信仰三者間的聯繫。
其次,以實際參與三山國王進香、繞境、犒將等祭典活動,所蒐集七間廟宇祭儀的相關資料,整理並比較其祭儀活動,進而歸納出三山國王祭典在東勢的普同性,以及因地理空間與聚落發展的因素,所呈現的差異性。本文發現三山國王的信仰越接近清代隘防線便越傳統,反之,清代保留區內,亦即當代街區之三山國王則變異與式微較多。
最後,為理解這一分布趨勢的成因,本文從天神、媽祖、關公、土地公等祭祀活動中呈現的祭儀、信徒的參與、祭祀組織、祭典的時間等面向,分析三山國王廟內主神與他神共存的情形。本文認為東勢三山國王的主神地位之變遷實係受到其所處之多神競合關係中,來自於他神的影響。
通霄地区的客家族群在语言使用上的隐形行为初探
作者:冉明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隐形行为  谈话适应理论 
描述: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通霄地區,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其一須為客語)的客家人,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探究客家族群隱形行為的現象及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報導人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包括「他說,我才說」與「有其他族群在,不說」兩個特徵。其心理因素包括對族群互動場域弱勢的想像及對弱勢身份的想像與擔憂。此擔憂源自於他導、從眾及面子顧慮等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為的習癖。最後,此種隱形行為已造成報導人不知道客家人在哪裡而且在中下層場合不說客語,甚至下一世代對客家族群認同感產生疑惑以及客語的逐漸流失。為永續發展客家族群的語族活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三献礼仪式之研究
作者:廖圣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三献礼  丧礼  祭礼 
描述: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其中以三獻禮儀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因此,本研究以六堆客家地區的三獻禮儀式為主,研究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在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經史籍中追溯並探討三獻禮的淵源與流變以及其對客家族群的意義,研究得知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中的「三獻」儀式,以初獻、亞獻、終獻等三次進獻為主軸,自漢代以來,一直作為國家祭典的主要儀式。「三獻禮」一詞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記載後齊時已有「三獻禮」名稱的出現,降至明清,三獻禮的使用除作為官方祭祀禮制外,更深入民間,成為敬天崇祖、祭祀鬼神的主要儀式。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從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歲時、慶典與喪禮儀式等祭祀活動所使用的三獻禮儀式進行觀察研究,除了將儀式的進行加以記錄整理,並把現場空間佈置繪製成圖,使三獻禮儀式能做一完整呈現,章節末尾還試析其與古禮之差異性。第五章則是本研究的結論,研究結論發現:六堆客家地區所使用的三獻禮確實淵源於中原古禮,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因年代流傳久遠、行禮的禮生師傳背景等個人因素以及佛教、道教文化與閩南習俗等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三獻禮的儀式產生歧異。然世代的交替與耆老的凋零,傳統的三獻文化正逐漸流失中,如何將此儀式文化保存與傳承下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熱心於客家事務與文化保存者參與推廣三獻文化,使三獻文化得以保存與流傳。
屏东地区高职生对客家节庆米食喜好之研究
作者:陈艳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节庆米食  高职生  屏东地区  喜好 
描述:要目的。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編製「客家節慶米食喜好量表」、「個人飲食偏好量表」「客家文化知識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利用問卷調查法,共得有效樣本631份,依據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檢定法、Pearson相關係數,對本研究問卷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解釋與討論,以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本研究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一、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節慶米食,整體上還算喜歡。其中最喜好的是粽子;最不喜好的是發粄。二、屏東地區高職生最偏好的飲食是口感酥脆食物;最不偏好的是食物沾客家桔醬。三、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文化知識整體上是不熟悉。其中最熟悉者是客家桐花祭;最不熟悉者是哈客網路學院資訊。四、屏東地區高職生父母是否為客籍、居住地區不同、是否會聽講客語、家裡節慶米食來源不同、家人是否食用節慶米食,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有部分差異;國小是否上過客語鄉土課程、家中是否有祭拜習俗,對客家節慶米食之喜好無顯著差異。五、屏東地區高職生偏好傳統口味飲食、改良客家口味飲食、客家菜餚、中式飲食者,對客家節慶米食喜好度愈高。六、屏東地區高職生對客家文化知識愈熟悉者,對客家節慶米食喜好度皆愈高。
六堆地区四县腔客语声调比较研究
作者:何志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阳平变调  客语  声调  六堆  四县腔 
描述:,如陰平調值趨向陽平?平聲分陰陽的部分回頭?升調的平調化……等等。本文的研究結果,正提示了尋求答案的明確線索。三、各調類調值:(一)單字:(1)陰平:A.〔322〕:主要盛行於美濃、高樹、長治。B.
以族群关系的视角论:战後新竹地区蓪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谢华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蓪草  产业合作  族群关系 
描述: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上页 1 2 3 ... 5 6 7 ... 27 28 29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