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祠堂匾聯文化內涵研究
-
作者:鄧佳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祠堂 匾聯文化
-
描述:聯內富贍的歷史人文事典,記錄並保留這些隨時可能跟著夥房拆除而成為歷史遺跡的文化遺產。第一章是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預期目標、研究方法、研究的範圍和可能遭遇的困難與限制。第二章為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第三章為堂號與廳對(含門對),透過深入地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堂號,均為祖先望出之所,另有以來臺開基祖大陸原鄉地名為堂號,或者是以先人功業、事蹟為典,後人引以為光榮而自立的堂號。再者為兩姓氏結合所產生的新堂號,研究者發現十筆有趣的新堂號,而多數的新堂號,仍是因為招贅的關係而產生。至於廳對、門對,則是各個姓氏光榮的人物表徵,各姓氏均以自家引以為傲的人物事典嵌入聯語之中,其中以人物的人品氣節、文章科名為首選,顯見客家人極為敬重文明聖賢。第四章為棟對與燈對,其中棟對可視為各姓氏尋找自己生命起源的「基因密碼」,顯示客家人有著強烈的根源意識;燈對,則可以看出先人對於後代的祝福與訓勉,亦可顯見客家人重視有無後嗣承祧的問題。第五章為阿公婆牌附近的對聯與窗詞、門詞、廊間詞。由阿公婆牌附近的匾聯的研究,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客家人廳下空間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也間接反映在這些對聯的內容之上。窗詞、門詞、廊間詞,則可以一窺客家文化多面向的文化特質。在各類的研究之中,仍可發現,客家文化是以「耕田讀史」為核心主軸而發展,誠然,這項文化特質,顯然亦與客家人長期遷徙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反映在個人身上,於是,在性格上,客家人勤勞節儉、刻苦耐勞;在人倫關係上,客家人敬祖睦宗、長幼有序;在社會意識上,客家人團結、要求與人和睦相處、能忍讓;在品德操守上,要求人品氣節更勝於富貴,並且敬愛自然萬物。然而,擁有富贍歷史人文事典與耕田讀史優良文化傳統的客家匾聯文化,正面臨著空前的浩劫,以極快的速度消失、崩解之中,而這個現象不但值得相關政府單位注意,更值得每一位客家子弟反省、深思。
-
客家文化馆委外经营策略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乡客家文化馆为例
-
作者:张正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外经营 公私合夥
-
描述:經費,面臨著逐年短缺困境及無法另闢財源情況下,致使未能發揮原先建館之預期功能,使得現階段的客家文化館在營運發展上面臨著極大之瓶頸,造成營運不彰或低使用率之原因。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為例,蒐集相關文獻、理論、法規資料及國內外成功案例分析借鏡,透過實質與非實質環境現況研究調查及SWOT分析,並徵詢專家意見研擬相關課題及探討策略因應。本研究建議以公私合作之委外經營模式觀點,尋求客家文化館營運利基,為客家文化館注入營運生機,共創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及民眾三贏之局面;同時研擬營運規劃、招商制度、履約管理層面歸納相關課題,進而研訂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委外經營之策略,使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得以永續經營。
-
南庄客家矿工研究
-
作者:庄筱毓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矿工 客家 南庄
-
描述:噸,且有數千名員工投入其中,當地的居民,大多亦投入礦業工作,是南庄地區的全盛時期,可惜,在大環境變遷下,南庄地區的礦場逐漸關閉,在工作漸漸減少的情況下,人口慢慢流失,同時,南庄也失去熱鬧、繁榮的景象,現今可以看見的只剩過往的遺跡。 本文以訪談的方式,訪問25位曾經在南庄地區工作的客家礦工,從他們口述的第一手資料,探討他們礦工的生涯,分析當時他們選擇礦業工作的理由、薪資待遇以及男、女礦工工作內容的差異,並且瞭解老礦工之現況及其對南庄未來發展的看法,為這些辛勤工作提升南庄經濟,而付出半生勞力的礦工留下歷史紀錄。
-
「平埔客」之歷史探究:以道卡斯竹塹社廖姓為對象
-
作者:楊毓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廖姓 廖姓宗親會 廖盛記公嘗 道卡斯 平埔客 竹塹社
-
描述:客家化」成為「平埔客」的歷史過程與漢化內涵。近年平埔族研究方興未艾,對竹塹社向來缺乏較深入的了解,直至一九九三年以後,張炎憲、王世慶和李季樺等學者對竹塹社祭祀公業、錢姓、衛姓家族做了突破性的史料蒐集
-
苗栗地区客家人移垦研究(1684-1895)
-
作者:饶佩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移垦 茶叶 樟脑 原住民
-
描述:、氣候做一個整理,接著便敘述荷蘭與鄭氏時期苗栗地區開發的狀況,而後便將清朝統治後的海禁政策造成的偷渡問題做一個闡述。接著由客家人進入苗栗地區的先後順序與地區做一個整理,試圖釐清客家人來到此一地區落腳的地方,以觀察其群體聚落的生存環境與空間。當然期間少不了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如客家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關係,在在影響到這土地上的人文活動。
生活除了土地、水源更是地區生活開墾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藉由水源的開發與水圳的興建,看到土地開發的擴張。之後和人們習習相關的便是賴以維生的產業活動了。本文將對於客家人在內山的茶葉與樟腦產業對於客家人經濟的影響與客家大族的興起做一個觀察與連結,試圖闡述產業的興盛與族群繁盛的關係,更可以了解到族群在這生活空間中為了利益競逐而產生的合作、衝突等問題。
-
幼稚园实施客家文化之乡土教学研究
-
作者:刘佳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教学 客家文化
-
描述:省思。 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注重情境的脈絡,從現場的關係架構中去看事件所發生的關係和意義,在自然的情境中取得一切資料,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蒐集文件並以文字和圖片描述、歸納式的分析資料,呈現教學歷程與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論發現: 一、在地文化資源豐富提供幼兒豐富的客家食物的體驗和學習經驗。 二、幼兒透過感官知覺的學習增進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識與關懷。 三、鄉土教育的課程增進教師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識和體驗。 對學校或教學者有以下建議: 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在地化課程。 二、幼兒體驗在地文化須採活動經驗式的課程。 三、教師須學習在地文化的知能。 對未來有關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的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須了解各在地客家文化的個別特色。 二、可發展「客家文化」中不同文化面向之教學活動內容。
-
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作者:刘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建筑文化 传承 发展 文化性 地域性 时代性 新客家建筑
-
描述:化的延续及新客家建筑的发展指明方向。文章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阐述方式,由理论、分析、实例三方面入手,最终得出结论。其中,理论部分是对理性的沉淀,分析部分是对本质的揭示,实例部分是对感性的升华、结论部分是对规律的总结。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理论篇,在论述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提出地域建筑文化创新的观点,为研究客家建筑与当代建筑间的纽带与关联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为分析篇,首先阐述客家建筑文化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理论,而后结合对客家民居的理论研读及实地调研,揭示客家建筑本质上的内涵和特点。第三章为实例篇,针对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优秀新客家建筑实例,按其创新方式的不同进行归类和评析,并进行直观的、简要的介绍和说明;第四章为总结篇,是全文的核心论点所在。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全面地阐明客家建筑文化传承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归纳新客家建筑创新的设计手法。客属地区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圈,它正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孕育于此的新客家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的创作将会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并为人们所广泛认知。
-
客家传统豆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屏东县内埔乡为例
-
作者:钟来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豆鼓 客家 传统产业 集体记忆 特色商品
-
描述:期客家人以務農為生,大量耗費體力,因此客家菜多秉持著傳統「鹹、香、肥」的三個原則,因此豆豉在客家族群中被廣泛利用,儼然成為客家飲食「鹹」的代表,而豆豉更經由日常飲食的傳承,已內化成為個人與族群生活中的記憶,在彰顯客家文化與族群性格中可成為一項重要的印記。 早年製作豆豉是勤勞客家婦女必備的生活技能,在每年冬季大豆收割後,忙著製作豆豉,因此六堆鄉間到處可見曬豆豉的場景,豆豉足以代表客家的飲食文化特色,烙印在每個離鄉遊子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口中的「阿婆的味緒」。為因應生活型態的改變與消費者的需求,在內埔地區於戰後,開始有農民兼營家庭式豆豉產業,約在1981~1986年時達到極盛時期,在新北勢一帶至少有十幾家豆豉工廠,蔚成當地客家人的族群產業。經過研究者一年多的參與觀察,新北勢豆豉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元,與豆豉相關產品,琳琅滿目,可謂全臺獨步。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人從事豆豉產業的因緣,透過深度訪談讓業者記憶起豆豉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了解豆豉產業的形成;其次以豆豉工廠作為觀察的指標,對製作豆豉的設備與製法、產銷與通路進行歸納分析;最後配合文獻分析,思索產業沒落與傳承問題,以及豆豉產業轉型策略,永續及擴大客家豆豉產業之商機,進而打造豆豉成為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商品。
-
赣南古堡寂无声——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型制与文化研究
-
作者:谢天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客家建筑 主要特征 文化研究
-
描述: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发展所经历的阶段,阐述了赣南围屋的主要特征,以几个典型的具体实例分析了围屋建筑的空间和型制,与闽粤建筑的区别和共同点.并运用现代建筑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