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作者:鞠文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源 地方文化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
描述:千古的文化名人、生动活泼的民俗风情。要建设河源地方语文课程,体现地方语文教育特色,就必须要对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为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通过问卷法、统计法、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理清了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存在和分布状况、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形成联动机制、提供开发便利,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根据资源特点、创新利用方式,把握课标原则,明确评价维度等开发和利用策略。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河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功,地方语文课程建设也就有了源头活水,它必将会促成地方语文课程改革与地方文化复兴双赢局面。
-
客家地区的汉帝信仰研究-对赣南宁都县的重点考察
-
作者:邱浪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汉帝信仰 民间信仰 研究
-
描述:汉帝神明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汉帝信仰的探究揭示地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以及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之关系。文章通过对汉帝信仰在宁都传统社会兴盛的描述、源头的探究及盛行原因之剖析等,从历史脉络中动态地“还原”了汉帝信仰在客家地区与客家社会的互动过程。文章认为汉帝神明是土著神明,是在客家族群形成过程中,一些土著神如凌云山神为谋求所谓正统地位而假借汉高祖刘邦之名。文章还通过几个村汉帝信仰的个案分析,认为汉帝信仰体系与传统社会宁都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吻合,汉帝神明是维系村民及宗族的精神纽带。
-
彬州土话语音及词汇研究
-
作者:范俊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音 彬州土话 词汇
-
描述:客家的3个点,即宜章胡家、资兴黄草、汝城热水。汝城、桂东由于地理偏僻,加上笔者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布点偏少。 第四章对郴州土话各点的声韵调和常用词汇进行内部比较,通过比较揭示出各土话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对其中某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作初步的探讨。 第五章就郴州土话与湘群北片、湘语南片、赣语、客方言四种方言的典型语音特征进行比较,用计量方法分析郴州土话与各大方言在语音特征上的接近程度,同时就郴州土话800余条词语与各大方言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在语音和词汇比较的基础上,对郴州土话的归属作了初步的探讨。结论认为:郴州土话整体上为湘赣特征比较明显而杂有客家方言特征的一种混杂型方言。
-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
作者:暂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险的成因、特征与表现形式、管理现状以及新兴市场及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就如何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体制所造成,这些不合理的体制包括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除了体制性的原因,信贷资产又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自身和银行自身的影响,由此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对较差的局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有征状,如形成的多因性与承担的集中性、形式的隐蔽性与量的叠加性、主体的缺位性和化解的单一性等,中央银行近几年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管开展了有益的探索,1996年《贷款通则》正式生效,1998年初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实施增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特别是1998年5月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突出主营收入在还款来源中被视作第一来源,将风险法覆盖从贷款发放到从帐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此相对应,各商业银行也积极投入到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使风险管理由规范上升到实证。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信贷资产质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制度化、系统化,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风险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不当等。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新兴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和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及内部寻找对策。纵观新兴市场商业银行所走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营成功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均来自于严密的组织结构、正确的信贷政策与导向、严谨的信贷程序,以及横纵双向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作为西方商业银行,虽然其外部体制及内部机制与新兴市场的商业银行有很大不同,但其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运用计量统计学(如CART、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等)的技术方法来估计和确认信贷风险方面的独到之处。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自外部看,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断完善财政收支体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从内部上看,要调整信贷部门的组织架构,分别建立分析、授信、放贷和跟踪等系统,并附予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职能,扩展风险控制的行业分析和量化分析基础,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新近下发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监控,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跟踪抑制信贷风险。
-
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
-
作者:邹春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族群文化 社会变迁 宋明理学 赣闽粤边区
-
描述:学理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各省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上升;同时,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也使赣闽粤边区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唐宋以来,这一地区因大量外来族群的迁入,又出现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在东南地区的财税收入和南北经济动脉的畅通,中央政府改变隋唐以前依靠地方豪强进行间接统治的方式,通过征剿招抚、增设县治、推行保甲制度等“王化”措施,加强了对这里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直接统治。与此同时,宋明理学兴起亦使儒家学术发生了从“重治”到“重教”的重大转变,儒家文化重新获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重新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受这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中央政府在赣闽粤边区推行“王化”的过程中,也大力推行“儒化”运动,试图按照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模式构建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秩序。本文选取了兴办学校、推行旌表制度、控制宗教信仰三方面的事例,介绍了中央政权在赣闽粤边区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并且认为儒家文化的广泛推广,对该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文化结构理论,一种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其中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层次决定着该种文化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客家文化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尽管客家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族群文化因子,在语言、民俗、神灵信仰等许多方面含有大量土著文化的因素,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汉族文化则是该文化体系的主导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成为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正因为客家族群对儒家文化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表明客家族群已经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成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
广东客家娘酒传统酿造工艺研究及主要酒曲微生物的分离和特性
-
作者:陈晓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娘酒 传统酿造工艺 酒曲菌种特性
-
描述:制作复合酒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娘酒酿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酒曲加量为2%,加水量为1.5倍。这为娘酒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改变
-
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研究
-
作者:陈伟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赣南 客家 祠堂宗族 需求
-
描述:理解宗族的本质以及正确对待、处理当今的宗族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绪论对宗族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学术史回顾,同时也对各式各样的“宗族”概念进梳理,并在学习吸收相关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族”、“祠堂宗族”、“自在性宗族”作出了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界定。第一章也在学习吸收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赣南与“客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概述。第二章抓住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物质经济基础一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重点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主要成果有认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族产生成具有来源广泛灵活的特点,而族产的功用也多用于公益事业,这是宗族组织能够行使一系列生产互助、推动社区发展、兴办教育、社会基层保障等功能的基础。而在意识形态方面,除了一般的封建伦理意识和宗法意识外,赣南客家祠堂宗族还具有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泛神崇拜意识、强烈的宗族认同意识、强烈的风水意识、强烈的功名意识。这些意识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族生存斗争的烙印。祠堂宗族的组织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模式,并坚持“民主选贤,论辈重能”的原则和方法生成管理组织。这也充分体现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在组织管理上充满民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最后通过用马斯洛的人性基本需求理论对祠堂宗族进行整体审视发现,赣南客家宗族侧重在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如衣食住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第三章对近代以来赣南客家宗族的命运进行了回顾,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复兴以后的现状特征概括为与时俱进、组织状况不平衡、宗族功能趋于萎缩、宗族观念渐趋弱化。最后在结语中对赣南客家宗族进行了总结,并总括出影响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命运的主要因素有地域因素、移民因素、政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人性需求满足与否的因素,也点出了笔者对研究宗族问题与宗族未来的基本看法。 本文创新之处有限,主要论述建立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追求的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
-
梅州客家山歌的源流与现状
-
作者:蔡小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州 客家山歌 源流 现状 思考
-
描述:粤东北,全市所辖七县一区,除丰顺县南片的几个乡镇外,都是纯客家人居住区,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被誉为盛开在南粤大地的一株山茶花,而梅州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这里的客家山歌,是一座民歌宝库,与梅州的“客都”地位是完全相称的。 “客家”先民,世居中原,是古代汉族的一支。由于外患、饥荒、盗匪和兵灾等原因,从汉末东晋到清末民初历经五次迁徙,最终定居南方各省。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自然也随身带去了中原文化、中原方言、中原民歌,如当时已流行的民歌《诗经》、《汉乐府》。客家山歌在歌词上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大量使用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在音调上也不乏有中原民歌的印记。客家山歌起源于古代中原民歌。 由唐至宋,客家先民在大江南北辗转了七、八百年,是客家山歌的...
-
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信丰县田村为个案的调查
-
作者:陈文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认同 文化建构 族群关系
-
描述:,结合对赣南区域畲客族群的历史、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当代赣南畲族文化建构的几种模式,即文化移植式、就地取材式、恢复传统式。并对赣南畲客族群关系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当代赣南的畲族文化与
-
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
-
作者:赖水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乡村 教育 道德教育
-
描述:宋代及以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创造。这充分说明教育是文化遗传,教育是社会遗传。从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来看,客家宗族的文教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靠教育来传递的,文化传播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现文化就是发现教育。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定居于乡村,乡土本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是乡土社会色彩浓厚的社会。但当下中国的教育研究做出的假设和理论基本上不是基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而是对某些抽象概念玩弄式的注解,这种教育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传统教育的描述也背离了乡土社会的真相,造成了理论的虚假和苍白无力(和实际的隔膜)。更严重的是,当下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是一场没有文化味道的乏味的、甚至有几分装腔作势的游...
上页
1
2
3
4
5
6
...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