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
描述:变迁,也试图在二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权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客家祖先崇拜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系脉,分为家祖崇拜和宗祖崇拜。当中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村落研究的一个热点,客家祖先崇拜的权力结构因素常常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权力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对祖先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形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且成为当下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的一般表现模式。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祖先崇拜和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进而论述祖先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目的是达到对祖先崇拜的一个基础性了解。在此之前,笔者在永定县林村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又阅读过相关文献,并将二者结合,对福建闽西地区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永定林村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祖崇拜与宗祖崇拜。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有一个大框架来作为支撑,以笔者的研究能力而言还达不到全面阐述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个案以1949年至今为时间发展脉络,着重探讨林村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问题,并把林村林氏宗族的宗祖崇拜放进权力结构框架内进行具体论述。笔者在这里着重分析影响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几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宗祖崇拜的历史实践受权力结构的影响有何表现。具体而言,笔者意在从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博弈对宗祖崇拜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在分析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个客家村落社区中宗族的精英数量和质量对于该村落的发展影响很大。具体到林村的林氏宗族,宗族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精英在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互动,寻求权力契合的平衡点,有助于林氏宗族乃至林村以及更大范围的客家族群的和谐发展。受国家在场的因素影响,林氏宗族中政治精英的强势地位依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至少在林村是这样的;而经济精英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迅速提升其社会地位,扩大其在村落中的影响力,并在村落的权力结构中与政治精英展开博弈;相比较而言,社会精英则处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区,但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也相对广泛,再明显的是,社会精英在地位上还是需要依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总之,自建国以来,笔者通过对林村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论述,能够折射出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村落中内部权力资源占有主体的权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客家宗祖崇拜的一种分析性的建构,从中展现出一个客家村落的权力结构运作的内在逻辑。
-
异质语言文化的相遇和融会:圣经中译本研究
-
作者:赵晓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文化 相遇融会 圣经中译
-
描述:籍。 圣经中译本的确拥有这些众多历史“之最”,这与汉字具有超发音、超方言的特殊性质有关,也与清末民初的文字改革和文化转型有关。圣经中译活动最兴盛活跃时期的清末民初时期,即1860年代至1930年代,正是中国语言文字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正是汉语古汉语及其文化向白话文转化的时期,正是汉语拉丁化广为呼声和努力实践的时期,正是语言文字改革最为活跃的时期。汉语言文字的转型和改革,出现了多种因文字改革和语体变化而产生的多种过渡性书写方式,清末民初出现的多种语言文字改革和表现方式,有些甚至是非常短暂的过渡性书写方式,圣经都曾以此文字形式出版过版本。这一点从圣经中译本有文言、半文半白、白话文、方言汉字、方言教会罗马字、王照官话注音字母、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盲文字本、威妥玛拼音本、快字本(早期速记字)等众多译本,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 本文从语言学分类入手,采用了叙事史的方法,对早期圣经汉译本史实、汉语方言汉字译本、汉语方言罗马字译本、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进行了系统、实证的考查。以期说明以圣经中译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引发了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汉语言文字形式的增加,汉语语法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汉字拉丁化形式的开始,汉语词语的丰富,翻译过程对传统旧有词汇的借用达到的新词语的产生,对现代汉语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一点借鉴和启示的作用。在外面文化主动撞击中国的过程中,对传统中国语言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想要说明,在西方强势文化和中国本土弱势文化的所谓“东西方文化相遇”之时,弱势文化除了本能性的抵抗外,还有被迫的学习和转变,而这种被迫学习则为新转型提供了机遇、装备和能力,成为语言转型的借鉴和操作手段。 随着20世纪西方语言研究的转向和深入,语言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视界的深远图景。人类用语言给事物命名,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定位来认识世界,每一种语言都凝结了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认识世界的经验和积累。从这种意义上讲,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借用或转化就意味着吸收一种新的认知图景和知识体系,尤其是不同语系的语言的引入,则更是扩大和调整了认知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圣经中译本则含有这些性质和作用。 本文第一章《寻求语言文化的对等:圣经汉译早期历史实证》,主要考辨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早期圣经翻译的史实,以及如何翻译所信仰的唯一尊神的中国名称的争论。明末清初年间,天主教再次来到中国,虽然没有完成第一本圣经全译本,但他们的圣经著述为以后的基督教圣经翻译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圣经词语的基础。天主教白日升译本则成为基督教马礼逊译本和马士曼译本的严重依赖和参考的基础译本。还特别记述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为表述唯一尊神的中国名称,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争论的历史过程。经过天主教传教士们的努力,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的认知和能力都极大提高,才可能创造和建立有别于其他宗教、反映其本身特质、便于中国人理解和信仰的基督宗教语境和话语体系,才可能出现对基督教圣经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的白日升译本。通过对天主教白日升译本的修订、发展和整本圣经的翻译,马礼逊和马士曼两位基督教传教士开启了基督教汉语话语体系的创建之程。而这些历程体现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努力寻求语言文化对等的漫长过程,也是基督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标志着基督宗教汉语话语体系建立。 第二章《书写白话:白话汉字圣经译本》,关注了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方言白话作品——方言圣经汉字本。中国是个多方言国家,差距之大,不能互通,为了满足各地不同方言语境下的基督徒需求,圣经方言译本乃应运而生。汉语7大方言中,有5大方言的9个分支、共13种方言有圣经汉字本,它们是吴方言太湖分支的上海话、苏州话、宁波话、杭州话;闽方言闽东分支的福州话,闽方言闽南分支的厦门话和汕头话;粤方言广府分支的广州话;客家方言粤台分支客话和粤北分支的三江话;官话方言江淮分支的南京话,官话方言北京分支北京话,官话方言西南分支汉口话。这些数量众多的方言圣经译本留下了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大、文学表现形式多样的方言白话作品,长达百万字的圣经全译本则为今天留下了非常完整、成篇的方言研究语料。这些方言白话的作品也成为了清末白话文的最早实践者和先驱者之一。 第三章《汉语拼音文字之始:教会罗马字圣经译本》,考察了汉语拼音文字的开始——教会罗马字圣经译本的史实。为了让更多目不识丁的潜在基督教徒接触到上帝的福音,传教士采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拼写当地方言,翻译出版了大量方言圣经。汉语7大方言系统中,有6大方言的15个分支有圣经罗马字本,它们是吴方言太湖分支的上海话、宁波话、杭州话、台州话,吴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话,吴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话;赣方言抚州广昌分支的建宁话和邵武话;闽方言的闽东分支的福州话,闽方言莆仙分支的兴化话,闽方言闽南分支的厦门话和汕头话,闽方言闽北分支的建阳话,闽方言琼雷分支的海南话;粤方言广府分支的广州话;客家方言粤台分支客家话,客家方言不分片区的五经富话,客家方言汀州分支的汀州话;官话方言的江淮分支的南京话,官话方言胶辽分支的山东话。这些罗马字母同时成为一般不识字的民众用作通信、记账的文字符号,也为后来的民众教育家的注音或拼音文字运动,如何辨别标注汉字的读音,以及确立表达语音的符号上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提供了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 第四章《新词语与文化拓展:圣经新词语溯源与流布》,集中探究了译介异质文化的必要途径——新词语创建的历史过程。词汇是语言的基本三要素之一,基督宗教的神学和思想、历史主要是通过词汇来表达和传递的。基督宗教既然是一种外来宗教,它所带来的肯定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没有的思想和概念,也就带来了中国没有的新词语。本章选择了耶稣基督、亚当夏娃、摩西、犹太人、耶路撒冷、伊甸园、十字架、福音、洗礼、先知、圣灵、天使、五旬节、安息日、阿们、弥赛亚、撒但等17个外来词,讨论了在千余年的10多种圣经译本中的译写演变,包括从唐景教译本、明末天主教译本、基督教深文理本、浅文理本、官话译本、华人圣经学者、天主教思高译本,以及被汉语世界所接受的过程。基督宗教词汇千余年来走过了一条由纷繁多种到逐渐统一的道路,最终形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两大分类的结局,进入到中国世俗社会的基本上是基督教圣经词语。 第五章《欧化白话:中国现代白话的初始》,探讨了在西方翻译作品影响下,古白话开始走出自我发展状态,逐渐形成了以“欧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白话。本章通过对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的、鲁迅称之为“白话马太福音体”的基督教传教士文献——北京官话圣经译本,从语法的角度来探讨汉语欧化白话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提出了欧化白话开始于1860年代的说法,将学术界对欧化白话开始的时间提早了40余年。在将印欧语言翻译成汉语白话的跨语言实践中,将印欧语中的一些语言形式向汉语“迁移”的实践,则有助于现代白话的形成,有助于“言文一致”追求中“语”向“文”的提升。 第六章《少数民族文字创制:西南少数民族圣经译本》,专述了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与北方少数民族不同,西南少数民族大多都仅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传教士们利用自己拉丁母语的拼音优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创制了景颇文、载瓦文、东傈僳文、西傈僳文、苗文、拉祜文、布依文、佤文等8种文字,结束了这些民族没有文字的历史,其中西傈僳文、柏格里苗文、景颇文、拉祜文、布依文、佤文至今仍然在使用。西南少数民族的圣经译本涉及了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两个语系,其中汉藏语系有5个语支有圣经译本,即苗瑶语族苗语支,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藏缅语族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南亚语系中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有圣经译本。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创制了多种文字,这些新创制的文字全部都是基于发音的拉丁字母,传教士用拉丁字母为西南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方法,对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文字创制起到了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
-
技术支持的农村客家方言儿童汉语语音意识训练研究
-
作者:王相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技术 方言儿童 汉语语音意识 设计 资源
-
描述:理论,我们将汉语语音意识训练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到拼音教学中进行了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选取刚入学一年级且之前从未接触过拼音学习的儿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为被试,通过准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有针对性
-
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
-
作者:黄丽芸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客家服饰 客家工艺 客家文化
-
描述:对于拯救客家文物、保护和宣扬客家文化,甚至开展客家风情旅游和开发工艺产品都有着积极影响。本文将根据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赣南地区的客家服饰的风格,美学特征,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服饰部分包括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儿童服饰、婚丧礼服。客家男子服饰由于和一般汉族男子服饰差异较小,本文只对男子上衣、下装、足服,即对襟短衫、马褂、背心,大裆裤、长袍,草鞋、木屐进行分析。客家女子服饰与其她汉族女子服饰相差较大,尤其是首服、足服及饰品部分甚为丰富,文中泼墨较多。儿童服饰中的童帽是赣南地区比较独特和经典的一个种类,笔者对其种类、造型、结构、装饰工艺、社会功能、纹样寓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婚丧礼服部分介绍了赣南地区独有的人文环境和习俗风情,结合传统婚丧礼仪及风俗习惯,有利于加深对该地区婚丧礼服的理解。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服饰制作的三大工艺——织带、刺绣、镶银技术。第四章从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关系、畲族服饰关系总结出该地区的服饰特点,并从美学角度论证客家服饰具有对称统一、韵律和谐、对比突出的美学特征。本文第五章详细论述了赣南客家服饰传承了我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内涵、包含了强烈的宗族意识。研究民族文化时必须结合该地区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赣南地区的客家服饰在受到客家先民历史迁徙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与古代中原服饰形制相似的特点,即保持了传统的大襟、右衽,同时在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下,女子佩饰、发式以及服饰制作工艺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别样风情。赣南地区的客家服饰还受到传统吉祥文化和客家宗族制度的影响,其服饰采用了大量祈福避邪、功名利禄、健康长寿、美满如意等吉祥纹样;在宗族意识的影响下,客家人长期保持了“衫裤”的服饰形制,并将其上升到了族群认同的标志层面,拒绝并排斥外来服饰。赣南地区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服饰是受自然环境、民族迁徙、民间信仰、少数民族杂居、文化特征等各个因素的结果。
-
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
-
作者:艾美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风水现象 风水文化 居住空间
-
描述:调查,首先给大家介绍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在客家村落的表现形式,其主要从村民集体生活的村落风水,阳宅风水、阴宅风水和三个方面来呈现客家人的风水观:集体居住的场所村落风水,通过对村落风水概况及村落的神圣空间及世俗空间两块来展示;阳宅风水主要体现在建房过程中风水运用、建房后风水补救以及室内居住空间风水表现上;阴宅风水则通过客家人的二次葬中选择公共墓地及另觅风水宝地和重视清明扫墓中的对共同祖先墓地及各家墓地中祖先崇拜中表现出来;接下来便分析风水在客家地区盛行的原因,其原因主要从物质、文化和心理三个维度来讲:物质原因主要有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和客家人追求财丁两旺的利益诉求;文化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文化政策转型与重构的影响以及科学知识及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原因主要有趋吉避凶的安全的心理需要和从众心理。最后探讨风水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积极功能有心理调试及积极的暗示、宜居及建筑美学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消极功能有世俗的功利性、蕴含社区不稳定因素和具有迷信及消极的巫术的成分。最后对本文进行一个总论,指出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在任何科学的或者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范围,是属于另一种知识系统。但如果将其斥之为迷信或高抬其为科学的观点都不能揭示风水的本质。我们应该使风水这一文化现象走向更加理性化,对风水理论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风水中蕴含的一些理性的思想给予充分的挖掘和推广,对于其非理性层面的东西予以抛弃,或加以控制,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其发展趋势。
-
四川客家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
作者:李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建筑型制 文化 四川
-
描述:说,是在“客家第四次大迁移”时期入川的,即是在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中,从康熙十年(1671)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从闽粤赣等地迁入。四川的客家文化是由原乡闽粤赣客家文化与四川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四川客家民居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四川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反映了四川客家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从人类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个角度,分析论述了四川客家民居的分布与现状、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并对比研究了四川客家民居与四川土著民居、四川三个不同文化区域的客家民居之间的异同;指出了四川客家民居与四川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联系,揭示了四川客家民居在四川形成、演变与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四川客家民居鲜明的个性特征。论文首先阐述了四川客家民居研究的现状,厘清了四川客家民居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了四川客家人的分布与数量,分析了影响四川客家民居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指出四川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制为—“四厅相向,中涵一庭”的九宫格局的中庭型。然后,进一步的从四川客家民居建筑的类型特点、平面型制、空间形态、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几方面,详细分析了四川客家民居的特点以及在四川客家民居中所缊涵的四川客家人的宗法观念、宗教信仰、防御特性、门榜文化等文化意象的表达。并从比较分析中更深入地刻画了四川客家民居的风格、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使全文的论述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最后针对四川客家民居研究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四川客家民居以聚落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对四川客家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应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思考,注重四川客家民居存在的无形文化资产的保护利用。
-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
作者:黄海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音乐 教学实践
-
描述:究的课题,特别是作为身处客家地区的高校来说,更是义不容辞。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摇篮赣州,多年来,高度重视对客家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本地客家音乐资源,以帮助学生了解客家音乐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开展客家音乐教学和艺术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从客家音乐教学实践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的表现形式不明确,教学组织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家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本论文把赣南师院客家音乐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在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构建地方特色的客家音乐教学体系,使客家音乐教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客家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了构建地方特色的客家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本论文认为,高校客家音乐教学,要以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立足地方客家音乐资源和本校的教学实际,以客家音乐文化学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客家音乐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地方客家特色的复合型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地方特色客家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分类性原则、保障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本论文还就客家音乐文化学科的建立,客家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客家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客家音乐教学教材编写,客家音乐教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和客家音乐教学艺术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本研究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树立新理念,找到新思路;同时,对丰富音乐教育理论,推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实践和改革,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及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
文化互动与边际写作
-
作者:张源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海音 多元互动 “家本位”意识 女性认同 边际写作
-
描述:创作中的审美转换。
第一章,多元交融的文化乳汁。本章以“文学溯源”的形式,剖析了林海音在复杂的生活履历中对诸种文化因子的接受过程,即闽客移民血统的文化传承、新旧时代转型中的京城视野、孤岛情怀与孤儿情结对作家的交互影响与深层渗透等,这些多元的文化潜质是催发林海音独立的文学探索的精神厚土,给她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以致成为林海音的文学作品中潜滋暗长的文化底蕴。
第二章,穿越劫波的精神方舟。林海音身上多元的文化基因并非是相互游离的精神元素,而是在反复撞击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互动的文化体系,这突出地体现为由客家人的“反客为家”理念、传统文化的“人伦和谐”追求、双重孤独的情感需求所共同促成的“家本位”创作体系。本章分别从残缺之家与缺失体验、重组之家与人伦期待、血缘之家与亲子之爱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林海音作品背后的道德取向,进而透视“家”的文化皈依色彩——在林海音心里,“家”是穿越劫波的诺亚方舟,是兑现文化诉求的精神依托。
第三章,进退两难的女性认同。传统文化中“回归家庭”的女性自觉定位和现代文化中“走出家庭”的女性解放精神的背谬,以及现代中国女性在现实中普遍遭遇的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使得林海音的女性认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本章主要通过对传统女性困守于家庭的悲剧、现代职业女性以牺牲家庭幸福的代价追求个人事业解放的悲哀、女性普遍困境的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林海音独特的女性观,即折中地强调女性应在双重角色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以实现个人的人格独立与家庭的两性和谐,但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林海音常常挣扎于犹豫表达与完美假定中。
第四章,边际人格与边际写作。本部分借助社会学中的“边际人”概念,透
-
增江流域村落研究
-
作者:陈惠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增江流域 村落 建筑 广府 客家
-
描述:部与北部为客家系文化圈,西南部为广府系文化圈。强势的广府系文化圈不断向外扩张,当它向东北的客家系文化圈发展时,却遇到客家文系化圈的强大实力而停滞下来,于是两文化圈在这个文化交接地带相互斗争以至共存,久而久之,这个文化交互地带便孕育出兼容两系特征的文化景观。这种广客交融的文化景观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融入客家系文化的广府系文化景观,另一种则是融入广府系文化的客家系文化景观。建筑在一定文化行为的组织下构成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小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民俗类型,村落形式也表现不同的特征。增江流域是广府系北拓、客家系南迁的其中一条主要流域,因此增江流域下游至上游呈现广府系文化景观向客家系文化景观过渡的景象,其下游是广府系文化景观地带,上游是客家系文化景观地带,而中游大片区域为广府系和客家系文化的空间交汇地带。这片接触地带呈现这强烈的兼容两系特征的文化景观,其中的广府系村落就吸收了客家系村落的特征,出现了客家化的倾向;同时客家系村落也吸收了广府系村落的特征,出现了广府化的倾向。本课题仅对增江流域广客交接区域内的村落,包括广府系村落和客家系村落进行研究。首先充分搜集当地自然与社会背景资料,然后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之情况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研究两系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从中发现增江流域广府系和客家系村落及其建筑变迁之规律,结合地理学、民系学、民俗学等学科,灵活运用建筑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探索现象背后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