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传承的地方性研究:以客家乡村社会为个案
-
作者:刘晓春
期号:第1期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俗传承 地方性 大传统 小传统 社区
-
描述:民俗学研究正面临着多门学科的挑战,其根本的方法论缺陷在于将民间文化从民众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本文试图以客家乡村社会为个案,从民俗传承的基本社区、民俗传承的主体、主体在具体时空坐落中的民俗传承与创造、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论述了民俗传承的地方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花艺之旅:神遇围龙屋
-
作者:邬帆 刘飞鸣
期号:第6期
来源:园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花艺 客家土楼 作品 创作 江南 意韵 围屋
-
描述:记得在创作花艺之旅第一期江南系列的作品时,其中有一件作品因为有点离题而被剔出,就是这件《围屋》。当时觉得这件作品具有客家土楼的意韵而被搁置一旁留待后用。因为有了这次不经意的创作,自然对于奇异的客家围龙屋倍加关注与向往。
-
紫色风流
-
作者:杨澄璧
期号:第5期
来源:剧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乐手 客家山歌 舞蹈 天幕 祖先 舞台 迪斯科 养殖场 青蛙 历史学家
-
描述:象。有历史学家说这图象是我们祖先奉信的青蛙神。也有历史学家说青蛙代表女阴,是古人对生殖的崇拜……[半裸的(虫另)子哥,跳出队列,唱起粗犷的(虫另)子调。[(虫另)子哥与乐手唱:“啯、啯、啯、啯??
-
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农业类词语比较研究
-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潮汕话 广府话 农业类词语 比较
-
描述:广东省内分布着三大方言: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粤语)。三大方言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对三者农业类词语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据此分析三大方言农业类词语的异同,同时管窥三大方言区农业文化与北方农业文化的异同及三大方言的亲疏关系。
-
古风盎然 客家菜
-
作者:JOY 安利 段萌
期号:第8期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人 生活习俗 菜肴风味 客家话 饮食文化 地方特色 苦瓜 保留 古风
-
描述:客家菜与潮菜、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菜品里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盛夏时节,品尝客家的酿豆腐、酿苦瓜,再炎热的夏天都变得清凉了。
-
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
作者:陈东生 刘运娟 甘应进
期号:第2期
来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 文化特征 闽南服饰 畲族服饰
-
描述:从服装的款式和材质、服饰色彩、妇女的下装、发型和缠足等方面入手,将客家服饰和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客家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颇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
-
铜鼓客家山歌旋律特性探析
-
作者:李广贞 钟璟
期号:第11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铜鼓客家山歌 旋律特性 音阶调式 音程 核心音调
-
描述:许多学者对铜鼓客家山歌倾注了较大的关注,在铜鼓客家山歌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客家山歌的旋律特性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重点分析了铜鼓客家山歌旋律特性所包含的音域、音程关系、核心音调等因素,得到新的认识与见解。
-
廉政公园 游还是不游?
-
作者:岳粹景
期号:第22期
来源:江淮法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廉政文化建设 主题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 旅游资源 博白县 副书记 纪委
-
描述:一个集客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与廉政文化于一体的廉政主题公园近日在广西博白县开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副书记黄翔称,建设廉政主题公园是在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上的一次实
-
味在潮州
-
作者:宋慧明
期号:第7期
来源:时尚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州 三轮车 潮汕话 客家话 味道 调料 水果 香菇 广东 工夫茶
-
描述:与广东的三大方言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相对应,广东的菜系也分为三大类:粤菜、东江菜(客家菜)和潮州菜。潮州莱注重清淡本味,区别于浓油赤酱和川香麻辣,活脱脱地将食材的原味提到第一层高度;另外还讲究佐食调料,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
-
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塑造农村文明风尚
-
作者:刘晓军
期号:第11期
来源:党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明和谐 文化精华 客家 历史文化资源 风尚 精神追求 群众基础
-
描述:江西省赣州市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赣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客家历史文化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客家历史文化,在农村培育出有群众基础和时代特色的共同精神追求,塑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