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85)
期刊(440)
学位论文(140)
图书(79)
视频(15)
会议论文(10)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85)
期刊 (440)
学位论文 (140)
图书 (79)
视频 (15)
会议论文 (10)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
2014(661)
2012(314)
2011(332)
2010(311)
2009(152)
2008(152)
2007(58)
2006(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9)
南方都市报(119)
海峡导报(3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0)
广东艺术(5)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天津歌声(1)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
贺州本地话研究
作者:陈小燕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本地话  桂北平话  白话  方言比较  方言分类 
描述:)白话、粤北(连山)白话、粤西(怀集)白话及广州话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之间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本着“运用综合标准而非单一标准为方言分区”的原则,同时结合人文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贺州本地话归属粤语
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与演唱艺术研究
作者:王宇扬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兴国山歌  客家音乐  唱法  唱腔  语言 
描述:。同时,将田野工作与声乐教学结合,歌唱理论总结与演唱艺术实践结合,探寻当代民族声乐如何走进民间的道路,探索民歌演唱如何体现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普遍性原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期望为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之实践的进步与民族声乐理论的发展提供某些积极的可供参考借鉴的意见。 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录音采样、记录分析等手段,就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歌唱方法、审美追求、传承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剖析。通过现场学习和亲身参与兴国山歌的演唱,增加了对兴国山歌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体验,这既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亦为笔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2005-07-08] 客家老太太 山歌贈新黨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來自廣東梅州市的溫有招老太太今年71歲。她的父親溫招漢是位抗日烈士,26歲時在抗日松巖戰役中壯烈犧牲。昨日溫老太得知將有台灣愛國同胞前來拜謁烈士墓後,當夜譜寫了一首客家山歌,準備唱給新黨聽。 郁慕明為之動情 就在郁慕明一行拜謁烈士墓後,在某媒體的幫助下,溫老太終於有機會實現她的心願。就在郁慕
“客家”新说
作者:聂传清 李炜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独特的“客家人”和“客家人现象”,长久以来不曾离开人们的视线,8000万海内外客家儿女自然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日前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移民与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地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海内外学者就客家文化的传散与接续、客
赣东北客语语音研究
作者:聂国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东北  客语  语音  语音比较  语音接触与演变 
描述:北客家方言语音与其原居地闽西、粤东北客家方言语音以及赣东北本地吴方言语音进行比较归纳,考察赣东北客家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重在揭示赣东北客家方言语音的基本面貌。同时,对其产生的变异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其演变的动因,并就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 1962-1999
作者:黃意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歌曲選材 
描述:的歌曲選材。 (三)過去強調的「不取靡靡之音」的意涵,帶有濃厚的國家意識型態意 味,逐漸轉變為只要詞健康即可,而褪去配合國家政策的工具性 目的。 三、音樂教科書歌曲來源的轉變,其所佔比重情況如下
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可行性之研究
作者:郭添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聯盟 
描述:,本研究針對聯盟各社區相互協助發展營造的可行模式進行研究,以提供具體建議,解決我國各社區資源永續發展的困境。研究運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以屏東縣林邊溪右岸之林邊、建功、獅頭及喜樂發發
龙南客家:“池塘”赛龙舟
作者:蔡石海 刘福林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又是一年端午节。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赛龙舟一般在江河中,然而,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燕翼围所在地———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举行的太平龙舟盛会,则在大池塘中举行,别有一番情趣。$$太平“池塘”龙舟赛是赣南18县、市端午节的独特活动,也是赣粤边际客家人的盛大节日,自明弘治年间创办以来至今490余
客家商群崛起东莞
作者:彭纪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客家地区,“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先祖对后辈的教诲,而读书出头也成为历史上客家人的奋斗目标。然而,在经历近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依靠敏锐、诚实、勤劳的传统,越来越多客家人走上从商的道路。在东莞,通过资本以及乡谊联系,客家商人正抱团大踏步进入制造、零售、运输、回收等产业中。 $$据了解,目前活跃于
苏区教育与区域社会:以闽西苏区为例(1928—1934)
作者:袁年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产主义教育  客家文化  革命教育  闽西革命根据地 
描述:。所以,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闽西地区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活动,其实质就是它所承载的外来文化与闽西传统文化之间互相冲撞与互相融合的过程。 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客家先民在长期辗转、耕植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1928—1934年间的闽西苏区教育,作为一项革命内容,它抛弃了传统客家文化的教育模式以及五四运动后教育知识分子的气息,在古老的闽西大地上,仿照苏俄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共产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展开大规模的共产主义教育的革命活动。其间,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类型的冲撞与融合:一是它本身所承载的以阶级斗争观为核心、服务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的共产主义文化;另一是以儒家思想、宗族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这两者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类型。对于古老的闽西社会而言,前者纯粹属于天外来物。 在土地革命前期,闽西苏区教育由于严重地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约束作用,在过于依赖政权的同时也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与意义,所以从一开始起苏区教育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里,各项教育工作举步艰难。同时,教育工作的困境也给当时的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闽西苏区教育所遭到的最为明显的挫折是从它的“强迫教育”开始的。早在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确立了“强迫教育”的方针政策,然而,“结果事与愿违,越强迫群众越反感,反而入学人数减少,使普及教育工作遭受挫折。”其实,当时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仅是苏区教育矛盾中的冰山一角,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造在前期的教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1928至1931年间的闽西苏区的教育,在两种文化的激烈交锋中处于低迷的状态。探究其因,关键在于忽视了教育所面对的文化现实;同时对于政权的过于依赖,无疑也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在反向认同的过程中,闽西苏区教育首次面对了当时的文化现实,注意到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在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和改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因子,进一步强化了共产主义的文化理念,科学、有效地引导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转型,闽西苏区教育进入了迅速的时期。这一切为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过程中,苏区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充分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利用山歌、三字经、四字经等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闽西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崇尚忠义”、“团结进取”等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与利用,并融入了苏区文化的特质当中。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得到了长足进展,封闭的客家山民开始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和语言接受了“共产主义”这位天外来客。 苏区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一旦融入闽西社会的传统文化之中,便承担起了深化和改造文化心理的社会责任。尽管苏区的教育一直在土地与政权的庇护下展开进行的,但是它在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冲撞中,经历过了自我磨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现实文化土壤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成熟,进一步巩固了苏区文化的主流地位,并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尽管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以后,由这场革命主导的苏区社会却永远无法回到以往的历史轨道上了。阶级意识的纵向冲击,国家、民主等意识观念的无限延伸,这种种的一切,愈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场教育革命的一些顽强性的结构特征。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从苏区教育与区域文化、苏区教育与苏维埃政权以及苏区教育与革命战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内在互动规律,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矛盾以及教育在矛盾的旋涡中的种种行为,总结出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所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