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47)
期刊(375)
学位论文(99)
会议论文(15)
图书(12)
视频(9)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47)
期刊 (375)
学位论文 (99)
会议论文 (15)
图书 (12)
视频 (9)
按年份分组
2015(11)
2014(528)
2013(196)
2012(247)
2011(226)
2010(169)
2009(79)
2008(96)
2007(46)
2005(12)
按来源分组
香港文汇报(59)
人民日报海外版(18)
嘉应学院学报(11)
山西建筑(2)
福建建设科技(1)
作文与考试·小学版(1)
钓鱼(1)
钢结构(1)
东方艺术(1)
航空港(1)
聚落祭祀与礼生-以杉林区莿仔寮祭祀活动为观察中心
作者:林贵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祭祀  礼生  三献礼  祭祀圈 
描述:傳統祭祀活動之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因此,本研究以「祭祀圈」為理論基礎,藉由杉林區莿仔寮的祭祀與禮生的兩個面向,探討客家聚落傳統祭典與儀式的文化涵義。研究內容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則探討祭祀圈的概念與源由、客家的傳統祭典(祈福、還福、普渡)儀式、三獻禮與九獻禮的淵源及禮生、地理先生的職掌。第三章是本研究論文之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第四章是關於莿仔寮聚落的發展與聚落內禮生的探討。第五章則是紀錄莿仔寮聚落內的祭祀活動,特別從禮生所主持的三獻禮等儀式實施觀察研究,將儀式的進行加以紀錄整理。第六章則是對莿仔寮祭祀活動的特色進行深度分析,第七章則是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莿仔寮庄聚落內祭祀活動有以下的特點:一、從祭祀活動的參與中表現對聚落的認同與關懷;二、在客家傳統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祭祀文化主導者的禮生,及由禮生主持的三獻禮,均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三、關懷孤魂、求神庇佑的敬義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四、莿仔寮庄與鄰近莿桐坑庄、板產庄的祈福、還福遶境範圍重疊。形成由不同地域組織的人群各自舉辦相同祭祀活動(祈福、還福),是超村落性卻又信奉同一神明(伯公)的祭祀活動,顯示該聚落居民的認同意識較為複雜,既有客家認同,又有地緣認同,還有鸞堂信仰的認同。整體而言,莿仔寮庄聚落祭祀活動表現庄民祈求神明保佑,重視孤魂的敬義塚和普渡的祭祀儀式,維持聚落間良好情誼,並且展現對家鄉族群之認同。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描述: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
客家土地崇拜研究:以北海市公馆、白沙和闸口三客乡为中心
作者:张先爵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海  土地崇拜  做社  游神  民间信仰 
描述:其发展现况,以北海地区主要客乡为调研中心,结合土地崇拜相关习俗,分析土地神(或社神,客家称土地伯公、社公)与民众及客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一番富含现实意义的探讨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作者:田金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桃園  族群關係  拓墾  信仰  客家  三官大帝 
描述: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因素。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族群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信仰的區域特色。漢人入墾桃園後,在拓墾初期因受傳統農業影響,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天、地、水三者攸關人民的生計與作物栽植,而三官大帝正是其主管神明,因此成為此時期建廟主祀神明的最佳選擇。當社會逐漸進入穩定時期,則因區域內平埔族招徠漢佃抽收「番大租」,在養贍埔地耕墾的客家人,建廟時雖想選擇「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卻因這種兼具「制番」功能的神祇,容易破壞主、佃間的和諧;所以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三官大帝做為主祀神明,達到族群合諧目的。而道光後期至清末,研究區域內大量興建三官大帝廟宇。主要係因在臺北盆地械鬥失敗的客家人,當被迫遷移至本區後,因新的生存環境產生新的關係,進而對族群關係進行反思。放棄具有強烈族群意識的三山國王廟,改奉三官大帝為新建廟宇主祀神明,再同祀「三山國王」、「義民爺」、「開漳聖王」等神明。如此,除能普及敬神思想外,更能擴大祭祀圈範圍,促進族群融合。從研究中發現,桃園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除反應出敬天安命的宗教心理外,更具有緩和各族群間戾氣的功用。
乡村视野中的客家地区妇女生活:以民国《简阳县志》为中心
作者:张海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视野  客家地区  妇女生活  民国《简阳县志》 
描述:家地区移民女性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拟将简阳客家乡村地区妇女生活置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野下进行观察与剖析,旨在具体展现清末民国社会变革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画面,揭示妇女性别角色流转的轨迹与意义。本文由八部分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是就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首先对简阳历史沿革和地理概况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便让读者对本文所涉及的田野调查目标区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一个台阶——“为人女”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父权制度下,如何通过教育途径,唤醒女子承担与男子一样赡养父母的责任担当意识的过程与意义。第三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二个台阶——“为人妻”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夫权制度下,妇女如何通过偕夫经营家业、侍奉姑婆、为夫守节等生活的过程与意义。第四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三个台阶——“为人母”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在“尊母”的文化传统下,妇女如何成长为家庭的核心,拥有独立处理事务的权力的过程与意义。第五章,本章将女性置于家庭——社会,传统——现代的场域中进行观察,着重论述劳动女性投身社会事业的过程与意义。第六章,本章通过回溯历史,以民国《简阳县志》这部由男性书写的文本作为依据,初步解读社会变迁下女性性别角色特征与意义。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性别仅仅是一种生理属性,不应该超越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是男人是女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
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以《赣南日报》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柴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摇篮  赣南  文化建构  大众传媒 
描述:而相应的客家文化体系更是以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参与主体之多引发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不同学者对客家文化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但是对于客家文化、客家意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则缺乏必要的关注。基于这一视角,本研究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当代客家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并选取当代客家文化建构的典型代表赣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论文对比了不同时期客家文化的建构历程,阐述了客家文化建构的逻辑,并以《赣南日报》的文本分析为研究路径,回答了当代赣南客家文化建构的特点,以及媒体在建构客家文化中的角色。研究认为,客家文化的建构存在着历史与记忆、情感与体验、获得发展资源三个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特点不同。而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是学术研究、大众传媒、政府机构、商家市场、大众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挖掘客家文化,热衷于打“客家牌”,主要是利用海外客籍华侨华人这个跨国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家乡情结,以客家认同为纽带吸引客家富商前往投资。学者们对客家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定义和论证,从历史维度和现实关怀层面对客家文化的形成进行论证,将传统的婚丧节庆、饮食习俗、方言小调定义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于是客家联谊会、恳亲会、文化节等各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被客家地区的政府和文化精英们重新发明出来,同时商家市场也巧妙利用客家文化的种种资源,在餐饮业、旅游业等行业寻找商机。这些建构行为使“客家”概念的使用频率日益上升,各个参与者对客家文化的使用技术日益娴熟,了解客家文化的民众日益增多。而“客家”也得到了新的诠释,从一个表述族群的名词,转而成为一种文化资源。而从客家文化建构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及其复杂的活动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体在客家文化建构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报道者,而越来越多的成为参与者和评判者。
客赣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以六个点为中心
作者:黄小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赣方言  词汇比较  语素分析  判别函数  阶曲线 
描述:触密切。梅县和南昌距离遥远,且在不同省份,接触少。 无论是200核心词还是2000一般词,于都和南昌、田头和南昌的关系值都比于都和梅县、田头和梅县的关系值小,于都、田头是名副其实的客家话。 肖田和南昌的关系值都比肖田和梅县关系值大,无论是200核心词还是2000一般词,但它和南昌的关系到底是发生学关系还是接触关系呢?我们运用了陈保亚的“阶曲线理论”,根据肖田和梅县、肖田和南昌的阶曲线斜率,以及肖田和田头、肖田和于都的亲密关系,发现肖田和南昌是接触关系,肖田与梅县等客家话是发生学关系。但肖田和南昌已有很深的接触。 我们还运用SPSS16.0,通过客赣特征词、客赣共有词建立判别函数,判断出肖田属于客家方言。这种主要运用客赣特征词来判别肖田属性的做法,和陈保亚的“关系词”做法很相近,并且客赣特征词比“关系词”还更典型,因此这样得出的判别结果具有发生学关系的意义。 文章还对客赣与传统五大方言关系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客粤的比较,发现客粤关系值高于客赣关系值,因此,我们认为客家南迁后,由于地理隔离,最终客赣关系让位于客粤关系。 6点中还存在一些百越底层词,反映出客家南迁后,在山区与百越族有过密切的接触。
明代赣南族群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演变:以移民和流冠为中心
作者:饶伟新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赣南  移民  流冠  客家历史 
描述:环境、社会文化概况及周边地区社会环境,指出明初赣南实为地僻人稀的边陲社会。    第三节论述明代赣南三大外来移民群体的表现形式、移民过程及分布趋势,探讨闽粤移民与流寇的演变过程* 出明代闽粤流民、流寇实为特殊的移民形态。    第四节论述闽粤移民复杂的族群背景和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揭示移民与土著之间剧烈的族群冲突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    第五节论述官方安置流民、剿抚流寇及重建社会秩序的过程,探讨闽粤流民、流寇融入赣南社会的途径。    第六节对全文主要论点略作归纳,并指出本文的理论意义及今后有待探讨的课题。
明清时期客家与山区农业的开发:以闽粤赣边区为中心
作者:周智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客家  山区  农业  开发 
描述:产技术,大力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引进推广适应山区的优良作物,充分发展山区商业性农业,注重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从而创就了自身特色的农业经济,对山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