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區幼兒營養素攝取狀況
-
作者:沈敬人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幼兒 營養素攝取 二十四小時飲食回憶法 教育程度 營養認知
-
描述:;蛋白質平均攝取量為建議量之1.2~1.7倍;維生素攝取量較十年前增加,但較大幼兒在維生素B1及B6的攝取量有不足的現象;鈣質、鐵質及鋅的攝取量不足,尤以鋅攝取量僅達58%~67% RDNA。在地區差異
-
佳冬神社的设立原由及原貌探讨
-
作者:蔡志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佳冬 神社 一街庄一神社 原由
-
描述:,進而探討其原貌並提出神社的保存建議,從歷史價值和建築的樣式,綜合考量,提出希望以神社為中心,相關軍隊設施為範圍,向縣政府提出文化資產的申請,以維護神社遺跡,和作為歷史見證及教學之用。另外結合賴家村,發展客家深度之旅,及推銷地方產業,以達社區營造之功能。
-
文化公民权之赋权与实践-以桃园客家文化节回应性评估
-
作者:黄琪崴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公民权 赋权 客家文化节 回应性评估
-
描述:學者與民眾之意見,透過交叉檢驗,檢視政府賦權政策目標是否落實,推動公民實踐文化權利,達到文化公民權目標。最後,針對研究發現提出七項策略建議:(1)活動場地可集中於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形成本縣特色(2)活
-
客家文化产业行销策略之研究:以双埔客家地区为例
-
作者:刘竹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客家文化 行销策略 新埔 北埔
-
描述:roduction)等4C策略,研擬以顧客為導向之行銷策略,向決策當局提供建議,創造產值,繁榮地方經濟。 本研究目的為 一、善用優勢、克服劣勢、掌握機會、避免威脅,整合客家文化產業資源,為顧客打造
-
从地方治理观点析探土城桐花节
-
作者:祝养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土城桐花节 客家桐花祭 地方治理 文化治理
-
描述:整合及不失地方文化主體的觀點下,對於土城桐花節未來是否應加入客家桐花祭,提出政策建議。 研究發現,土城桐花節的籌辦過程中,公民參與仍屬不足;惟其確實形塑地方住民的主體認同;此外,遊客數雖然連年爆增,卻
-
幼稚园实施客家文化之乡土教学研究
-
作者:刘佳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教学 客家文化
-
描述:的課程增進教師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識和體驗。 對學校或教學者有以下建議: 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在地化課程。 二、幼兒體驗在地文化須採活動經驗式的課程。 三、教師須學習在地文化的知能
-
罗绍麒客家歌谣作品之研究
-
作者:饶家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绍麒 客家歌谣 合唱
-
描述:謠作品中的六大類,每大類各挑選二至三首作品分析:包括曲調與歌詞語韻的關係、創作背景、動機、曲式、調性、和聲、伴奏風格及特色等分析;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歸納統整羅紹麒客家歌謠的作品特色以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
作者:范明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東傳的原因。等到在臺安全登陸後,先民們馬上面臨的是要怎麼活下去,這時又由於環境的艱困與經濟的貧困,無法為媽祖建廟,所以媽祖是有神無廟,進入家庭奉祀,等到客家人有能力建廟時,又迫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得不建
-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
描述: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外,针对城乡聚落的区域形态研究,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环境、资源、发展、人口、文化、组织、技术等七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框架。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逐一揭示聚落的发展脉络以及聚落形态的生成法则和机理。内外框架的组合,形成本次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七章。第二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史和分布形态。经研究,该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了唐宋以后的聚落分布,总结了“‘点—轴’分布”、“均匀扩散”、“‘点—轴’式加密”与“‘点—轴’渐进式扩散”等四个空间分布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城乡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经济、交通、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流域聚落分为地级市、县级市、墟镇、乡村四个层次。第三至六章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潭江流域的城乡典型案例进行了内部形态发展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对江门和会城的城市形态分析。会城是潭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封建社会体制与广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明清会城内城市形态符合礼制要求。民国后,会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封建城市的形态成为商业与文化职能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同一时期,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江门则因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成为潭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民国江门发展成带形、聚散结合的河港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因河港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第四章研究潭江流域典型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实例中,潭江流域的墟镇有两类发展途径,一由政军中心发展成现代城镇,二由商业墟镇发展成现代城镇。两种途径虽有政镇、军镇、墟市等不同的原始形态,但后来大多都发展成依赖区域交通的现代产业型城镇。这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潭江流域城镇发展的方向。第五章研究潭江流域多元文化背景产生的传统村落。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村落有“耕读”传统的歇马村、多姓聚居特色的良溪村。两者的空间形态分别表现出梳式布局及叶脉式布局。受客家文化影响,绿护屏山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孤岛”,锁头屋、阶梯形布局是客家文化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国时期华侨文化所产生的华侨村落也是潭江流域的特色村落。潭江流域曾经存在水上疍民的聚落。“浮家泛宅”是这种古南越后裔居住的特有方式。各种村落形态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来源、行政制度、村规民约、传统文化等方面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第六章研究该流域城乡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通过聚落探访,对潭江流域聚落中富有生活与景观意义的茶楼、井、水道与河涌、桥、围墙、巷道、塔与炮台等元素的形态特色进行研究,以反映该潭江的历史人文特征。最后一章以形态研究的结论作参考,指出聚落演变历史对潭江流域发展的启示,探讨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保护、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城乡发展措施,应对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苗栗樟脑产业的镶嵌与转型-以东华樟脑厂为例
-
作者:赖怡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樟脑产业 客家族群 族群分工 镶嵌 转型 个案研究 东华樟脑厂
-
描述:舊留在樟腦產業場域的企業經營如何被建構與轉型。研究方法以歷史比較法、個案研究法與訪談法為主。歷史比較法的運用在於比較不同經營背景脈絡下的生成變化;其次,以個案研究法針對東華樟腦廠作詳盡的經營脈絡探討
上页
1
2
3
...
7
8
9
...
27
28
2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