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未年桃园客家地区抗日事件之研究
-
作者:沈玉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平镇之役 龙潭坡之役 胡嘉猷 客家义军 73公 乙未年抗日
-
描述:地區人心惶惶,總統唐景崧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第12天就內渡中國大陸。不久,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的臺灣民主國抗日政府失敗後,日軍沿著當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線往南進軍,卻在桃園客家地區受到客家義軍嚴重的阻擊,時間長達一個月。本研究即在探討,為什麼在乙未年,桃園的客家人紛紛加入客家義軍,客家人敢於對抗火力強大的日軍,使日軍南侵的計畫一再受阻?而且,光是在桃園客家地區,至少就有中壢兵站之役,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和龍潭坡之役,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抗日行動。尤其是,在1895年6月和7月,日本軍隊兩次進軍小小的安平鎮,卻慘敗而退,日軍不得不三度攻打安平鎮。其後,日軍又在龍潭坡和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再度決戰。最後,龍潭地區的客家義軍壯烈犧牲,龍潭在地客家人,至今,仍然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祭拜乙未年為龍潭抗日犧牲的「73公忠義廟」。 現在,似乎很少人談論客家義軍領導人胡嘉猷的歷史事蹟,所以,本研究希望探討客家人胡嘉猷的抗日事蹟,再次了解胡嘉猷的歷史定位。而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的歷史意義,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上。因而,本研究更討論近人歷史著作的議論以及在地客家文史工作者對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活動的看法,用以釐清歷史真相。
-
清代台湾北部霄里地区客家七姓移垦之研究
-
作者:徐静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涌泉 霄里大圳 霄里 移垦 客家
-
描述:姓的拓墾情形。 研究問題:首先探討霄裡客家七姓各家先祖來台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其次探究當地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客家七姓聚落的分佈。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等研究議題,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人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 研究結果發現: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墾拓過程中,逐漸認同當地社會,初期的原鄉祖籍認同,被在地認同取代。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當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從原住民占社會優勢地位,逐漸為漢人取代的過程。另外,中壢臺地崁崖下湧泉帶連成一線的霄裡客家七姓聚落,即為清代南桃園地區客家人移墾的北界。此外,霄裡玉元宮奉祀的三官大帝,原屬於霄裡大圳的三官祠所奉祀的神明,以後形成玉元宮、永昌宮、三元宮與元聖宮等四宮輪祀三界爺爐的祭祀圈。
-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米 粄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
描述:記憶,利用集體記憶的理論來彙整六堆客家人對稻米的共同記憶。 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研究者在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中,所發現稻米和米食在客家社會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稻作的起源和流變、稻作文化等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簡介屏東六堆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記錄過去傳統耕作方式以及和農作物相關的信仰。第四章是整理、歸納常民對米或粄與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的記憶,進而分析其在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語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的祭祀儀式的祭品─紅粄、龜粄、錢粄、紅粄仔,都賦予吉祥的意義,且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祭品的原則與口味的堅持。除此,客家人亦會配合植物的生長季和功能性,製作其他應景的粄類。二、祭祀面:多樣化的粄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四、教育面:從講求吃飯的規矩中,反映出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態度。從六堆採集與米相關之俗諺語、歇後語,從而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客家人重情義、刻苦的族群性格,務實的生活態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五、禮俗面:稻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穀種在婚姻、喪葬儀式都代表客家人重視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白米在生育禮俗中被視為是辟邪的萬靈丹,在婚姻禮俗中用來勉勵新人要同心,才能衣食無缺。白飯在喪葬禮俗中是盡孝道的詮釋。糯米飯用來期許所嫁之人事業有成,所生之子前途無量。此外,本研究建議有:一、以有機栽培、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創造稻農的商機。二、將稻米文化的特色納入學校鄉土教學中。三、後續研究者以閩南或原住民族群的稻米文化為題,進行族群文化的比較研究。
-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路径:以江西省定
-
作者:何懿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农村 贫困地区 落后面貌 定南县
-
描述:分析目前我国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定南县的情况,结合对定南县的实地考察经验,提出四条改变定南落后面貌的路径。首先定南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来实现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定南
-
乡村视野中的客家地区妇女生活:以民国《简阳县志》为中心
-
作者:张海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视野 客家地区 妇女生活 民国《简阳县志》
-
描述:家地区移民女性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拟将简阳客家乡村地区妇女生活置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野下进行观察与剖析,旨在具体展现清末民国社会变革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画面,揭示妇女性别角色流转的轨迹与意义
-
客家地区高中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梅州为例
-
作者:曾秋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客家地区 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
描述: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文献法探讨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并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意义。(2)从濒危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整理了梅州市的课程资源,表明以
-
横山地区客家女性社区参与历程之研究
-
作者:蔡华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横山 客家女性 社区参与 质性研究 增权展能
-
描述:研究的主要目的,除了在學術上彌補客家女性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經驗忽略之外,也能讓她們真實的聲音反映客家女性參與社區遭遇到的困境,更期望透過她們女性意識覺醒與增權展能過程,提供其他女性參與社區事務時具體的行動意見。 筆者藉由質性的書寫方式,記錄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田野地點以九讚頭、沙坑、大肚和內灣等社區為主。在97年4月至98年5月之間,以參與觀察方式參加九讚頭社區烘焙班活動,並針對參與社區的客家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取得研究資料。 本研究從客家女性參與社區的遠由與近因、參與社區所扮演的角色、參與社區遭遇的困境,以及女性意識與增權展能的展現來分析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客家女性透過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而增權展能,女人可以藉由建構知識的過程,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 客家女性在公領域多元的參與方式,呈現出客家女性多樣且豐富的面貌,她們不再只是家庭照顧者,參與社區後,女性可以結合地方文化產業自行創業,「微型創業女性」不但增加經濟收入且提升自信心與家庭地位;亦或是擔任「社區領導者」,成為有權有能的女性;「男性領導者的『輔娘』(客語中先生對妻子的稱謂)」則是扮演協助先生處理公共事務的得力助手;社區裡普遍的社區參與類型─「志工媽媽」,也因參與社區課程而習得技能、提升各項能力並拓展人際關係。 本文最後提出可能的研究限制,以及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關鍵字: 橫山、客家女性、社區參與、質性研究、增權展能
-
东势地区三山国王信仰之渊源与流变
-
作者:罗瑞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势 信仰 三山国王 天神 妈祖 关帝 伯公 客家
-
描述:研究首先回溯十八、十九世紀東勢地方開發史相關文獻,並加入田野調查訪得的三山國王廟的碑文或沿革文本,勾勒出東勢的開墾進程、開墾先祖來源與三山國王信仰三者間的聯繫。
其次,以實際參與三山國王進香、繞境、犒將等祭典活動,所蒐集七間廟宇祭儀的相關資料,整理並比較其祭儀活動,進而歸納出三山國王祭典在東勢的普同性,以及因地理空間與聚落發展的因素,所呈現的差異性。本文發現三山國王的信仰越接近清代隘防線便越傳統,反之,清代保留區內,亦即當代街區之三山國王則變異與式微較多。
最後,為理解這一分布趨勢的成因,本文從天神、媽祖、關公、土地公等祭祀活動中呈現的祭儀、信徒的參與、祭祀組織、祭典的時間等面向,分析三山國王廟內主神與他神共存的情形。本文認為東勢三山國王的主神地位之變遷實係受到其所處之多神競合關係中,來自於他神的影響。
-
通霄地区的客家族群在语言使用上的隐形行为初探
-
作者:冉明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隐形行为 谈话适应理论
-
描述: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通霄地區,會說兩種以上語言(其一須為客語)的客家人,以「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探究客家族群隱形行為的現象及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報導人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包括「他說,我才說」與「有其他族群在,不說」兩個特徵。其心理因素包括對族群互動場域弱勢的想像及對弱勢身份的想像與擔憂。此擔憂源自於他導、從眾及面子顧慮等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為的習癖。最後,此種隱形行為已造成報導人不知道客家人在哪裡而且在中下層場合不說客語,甚至下一世代對客家族群認同感產生疑惑以及客語的逐漸流失。為永續發展客家族群的語族活力,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三献礼仪式之研究
-
作者:廖圣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三献礼 丧礼 祭礼
-
描述:些祭祀活動的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其中以三獻禮儀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因此,本研究以六堆客家地區的三獻禮儀式為主,研究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在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從經史籍中追溯並探討三獻禮的淵源與流變以及其對客家族群的意義,研究得知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中的「三獻」儀式,以初獻、亞獻、終獻等三次進獻為主軸,自漢代以來,一直作為國家祭典的主要儀式。「三獻禮」一詞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記載後齊時已有「三獻禮」名稱的出現,降至明清,三獻禮的使用除作為官方祭祀禮制外,更深入民間,成為敬天崇祖、祭祀鬼神的主要儀式。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從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歲時、慶典與喪禮儀式等祭祀活動所使用的三獻禮儀式進行觀察研究,除了將儀式的進行加以記錄整理,並把現場空間佈置繪製成圖,使三獻禮儀式能做一完整呈現,章節末尾還試析其與古禮之差異性。第五章則是本研究的結論,研究結論發現:六堆客家地區所使用的三獻禮確實淵源於中原古禮,相似度高達七成以上,但因年代流傳久遠、行禮的禮生師傳背景等個人因素以及佛教、道教文化與閩南習俗等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三獻禮的儀式產生歧異。然世代的交替與耆老的凋零,傳統的三獻文化正逐漸流失中,如何將此儀式文化保存與傳承下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熱心於客家事務與文化保存者參與推廣三獻文化,使三獻文化得以保存與流傳。
上页
1
2
3
...
5
6
7
...
27
28
29
下页